作为父母有高危孩子怎么办?

作为父母有高危孩子怎么办?

家里有高危宝宝,家长该怎么办?高危宝宝是胎儿成长导致的脑损伤。那么如果他们家里有一个高危宝宝,在孩子的产后发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以下是关于如果家里有高危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作为父母有高危孩子怎么办?1什么是高危儿?

高危儿是指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危险因素的婴儿。据统计,高危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0% ~ 20%。高危婴儿具有脑损伤的潜在风险,会导致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和情绪行为异常,是婴儿致残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高风险因素有:

1,产前:宫内缺氧、宫内发育迟缓或宫内感染、双胎或多胎、母体妊娠高血压、糖尿病、感染、严重贫血等。

2.分娩时间:分娩时缺氧、早产、过期分娩、低出生体重(-2.5 kg)或过大(-4 kg)、胎位异常、脐带过短、绕颈、脱垂等。、胎盘早剥、钙化、梗死、羊水过多、污染过少、产程过长、产伤、胎儿。

3.产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感染、病理性黄疸、低血糖、各种原因导致惊厥、脑炎、癫痫、新生儿筛查异常、DDST筛查落后。

体弱儿除了早产、低出生体重外,还包括中重度贫血、中重度营养不良(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活动性佝偻病、单纯性肥胖、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等。

高危婴儿会有脑损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孕期或围产期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但大部分高危儿在正常发育时不会出现脑损伤,但5-10%的高危儿会出现脑损伤,留下或多或少的后遗症,包括运动、语言、认知、社交和行为障碍或癫痫等发育障碍,给家庭、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什么高危婴儿需要早期干预?

科学研究证明,婴儿年龄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对脑损伤的补偿能力越好。尤其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尤其是0-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婴儿接受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系统指导和早期综合干预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干预方法包括视听触觉训练、运动功能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听力整合与语言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感觉整合训练、水疗、理疗等。

哪些高危婴儿必须严格随访?

任何符合高危婴儿定义的人都应该接受儿童系统保健的检查和监测。但如果孩子有以下指征,必须严格进行系统随访和早期干预训练。

1,早产儿,特别是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的,多胎早产,有脑病的早产儿。

2.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功能障碍者,如:5分钟内0-3分,持续低氧血症2小时。

3、围产期低氧血症或酸中毒,新生儿低血糖,或反复呼吸暂停。

4.出生后28天内使用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或任何时候使用过体外膜肺氧合的人。

5.任何可能导致脑损伤的因素,如颅内二级以上出血、脑梗塞等。

6.其他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达到交换指数等。各种先天畸形。

如何对高危儿进行随访和早期干预训练?

未发现落后的高危儿每月到托幼中心高危儿门诊系统进行评估1次,接受干预训练和家庭指导1次;6月至1岁,每2个月1次;1 ~ 3岁每3 ~ 6个月1次。如果发现落后,根据落后程度,由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制定干预方案,治疗师进行干预训练,给予相应的家庭干预指导。随访包括常规体检、神经运动试验、智力发育监测、营养状况评估、喂养指导和疾病预防等。此外,应该评估开发里程碑。结果异常者应尽早到儿童身心发育中心进行系统的干预和治疗,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决不能放任自流,错过最佳恢复时机。

特别提醒

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早期教育——主要是对正常儿童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通常在早教机构中完成。

早期干预是对发育异常儿童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治疗活动,促进这些儿童提高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里程碑。必须由医疗机构主导,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

最后提醒家长,与健康儿童相比,高危儿童存在发育障碍的潜在风险,需要更多的健康保健。有高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到儿保中心的高危儿童门诊建立项目管理,定期监测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危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生命的前1000天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高危孩子来说,半年前是这1000天的黄金时间。在这一时期,开展科学的综合干预活动,促进高危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潜能的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父母有了高危宝宝怎么办?2 1:如果是早产儿,不要急于恢复。

早产儿是指出生不到37周的胎儿。一般早产儿的月龄会根据修正后的月龄来计算。简单来说,计算方法是以原预产期的日期为准,预产期之前的不算月龄。例如,预计交货日期是2月1,结果是6月1。现在是3月1,所以宝宝实际出生是2。之所以叫早产儿,正是因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提前出生,发育完整性不如正常月龄婴儿。所以宝宝的发育、智力、行为的计算都要按照校正后的月龄来计算。无论预产期前的时期有多长,都只相当于子宫内的生长,属于追赶生长期。所以希望早产儿的家长先认识到这个问题,再和医生沟通,否则很可能会过度治疗宝宝。

由于时间的原因,早产儿出生后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可能并不完善,需要大量安静温暖的环境来追赶他们的成长。这个时候应该是模拟宝宝在子宫里的感觉,给予最大的爱、保护和关怀,不仅对发育有好处,对宝宝的心理健康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咨询过的一些妈妈,因为太紧张,或者因为医生把孩子的未来说得太严重,而产生了产后焦虑。他们必须提前给宝宝进行各种预防治疗,甚至使用高压氧舱和神经节苷脂等安定药物。用过这些的妈妈应该明白,做高压氧之前,需要给孩子打麻药,注射毒品需要头皮注射,一次次尖叫哭闹,痛苦的等待一段时间的治疗,白花花的钱流。而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时候,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宝宝正躺在妈妈舒适安全的子宫里快速成长,那里没有哭声和痛苦,一切都是那么的安全和享受。对于未足月分娩的早产儿,最重要的不是立即干预,而是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让宝宝快速生长发育,实现追赶式生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除非有需要治疗的病理问题,比如吸入性肺炎的婴儿仍有大范围出血点并持续扩散等。)

2.对于小孩子来说,减少一定的康复量,加强营养赶上体重更重要。

小样本是指体重在5公斤以下的儿童。如果是早产,大部分是小样本。毕竟出来早,还没赶上体重。最麻烦的其实是足月宝宝。不要以为足月宝宝比早产儿好。其实不然。足月的宝宝在妈妈体内已经很久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各种宫内条件,孩子发育迟缓,对身体的伤害远远大于早产儿。尤其是在喂养后期,因为是足月,不像早产儿那样有预产期的追赶时间,所以很多小足月宝宝总是落后于正常孩子的发育,赶不上。发现一些异常的时候,有些妈妈因为害怕脑瘫等后遗症,着急给宝宝做大量的康复训练。不管宝宝怎么哭,有的妈妈都咬着牙坚持。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宝宝天生体弱瘦弱,在体能等方面高强度康复的基础上给予大量的按摩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有的家长反馈康复后孩子身高体重几乎不再,有的家长反馈自己的宝宝太瘦了,很多项目训练不了,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肌肉张力更高了。所以建议小孩子的家长不要太急于给予大量的训练,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能力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训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对于脑瘫,不用怕。不要因为看了一些案例和文章就给孩子扣脑瘫的帽子。

脑瘫的定义其实是很严格的,它的诊断也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根据某个异常或某个时期某个相对落后的因素来定义脑瘫。我在这篇博客《凯茜喂养经验总结(三)——异常发现》中写了很多关于异常的问题,但我也多次提醒家长,表现异常只是一种警示作用,提醒家长宝宝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变化或问题。请尽快去医院找专业医生评估诊断,而不是看到异常就告诉你。这是脑瘫。仅这一点,给我打电话或留言咨询的家长不在少数。我能理解他们的心理。我也很焦虑,也很无奈,但是急躁不代表失去理智。请家长们一定要看完文章,不要断章取义的套用在宝宝身上,这样最终会害了自己,也害了宝宝。

看来国内外对脑瘫的定义时间肯定有不同的讨论。有的建议脑性瘫痪不应该定义在1岁以内,有的说不应该定义在2岁甚至3岁以内,但总的来说,所有的建议都有一个相同的底线:1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可惜很多医生喜欢发现问题后马上诊断脑瘫,甚至是半年内。我见过更搞笑的。一个28周的早产儿,在预产期前诊断出自己的宝宝脑瘫,给父母打了大量的高压氧、鼠神经等治疗,最终让家人接近崩溃。对此,我很想对这些给出诊断的医生们说:国家这么久就是这么培养你们的吗?你还有点道德良知吗?如果你缺钱,请拿个碗蹲在商场门口乞讨食物。不要取笑那些可怜的孩子和父母。你没赚那么多钱!

看到这里,再看看孩子不到一岁就被确诊脑瘫的父母。你心里明白吗?

4.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一旦孩子被确认有高危因素,或者已经表现出一些问题,如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各时间段反射异常、运动落后等。,就要及时干预,尽量抢在6个月(早产儿6个月)的时间窗内进行干预或专业的康复训练,因为6个月之前大脑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迅速,大脑代偿功能是最佳时间。可以使用及时干预技术。

早期干预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宝宝的情况也很复杂,所以对于家里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的家长来说,能安全做到的项目并不多。比如满月的时候每天摸一次宝宝就够了。宝宝满月后,在发育良好的基础上,可以每天训练两次。大量的触摸,尤其是触摸头部、面部、四肢和关节,可以使相应的脑组织更好地连接。

等宝宝2个月后,父母就不再怕宝宝了。他们通过触摸熟悉了宝宝的肢体后,就可以以被动练习的形式对宝宝进行干预。对于一些肌张力异常的区域,可以加强训练(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另外,大运动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起立、翻身、坐起等。4个月后的宝宝也要注意分离训练,有早教知识背景的家长。

5.重视认知训练

有些妈妈因为担心肌肉紧张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不断提高训练强度。过度重视身体训练可能往往会忽视认知功能。婴儿的早期认知是从视听功能发展而来的。通过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大脑可以快速适应各种外界环境,实现简单的社会互动,比如理解母亲说的话,认识身边的亲人。注重认知训练还可以促进宝宝大运动量的提升,通过游戏互动让宝宝用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支配自己的肢体,从根本上解决异常。

所以,认知不能断。有很多常见的早期认知内容,也有很多家长很少能操作的。我的建议是,没有更多的内容,而是你能不能继续坚持几次训练。这是最重要的,比如坚持给宝宝讲故事,不管你多大。通过讲父母的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智力,还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和互动。更重要的是,它将在未来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比如每天和宝宝玩积木,可以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在颜色、形状、空间等认知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后期的成长,玩积木也能让孩子更有创造力。

在这些游戏的同时,前期的音乐刺激也是不错的,比如孩子在训练中可以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钢琴曲,孩子可以通过班得瑞自然清新的音乐获得相对稳定的情绪,孩子开心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有节奏的音乐,甚至童谣、童谣等。,这也可以让孩子从音乐中获得节奏感,让他们的肢体和音乐行为成为一种自发的运动模式,进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康复。

6.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

经常接到一些电话,告诉我孩子有多严重,康复训练有多差。有的妈妈在哭:“我们都做了一个月了,为什么不好?”这种心态是为了孩子还是伤害孩子?

我给小浩的训练是不间断的。从我们发现她有肌张力问题到解除肌张力异常警报,整整八个月。八个月,每天训练坚定,每天训练量大概3-5个小时。整个训练并没有因为肌肉异常紧张而结束。我们的培训已经为小浩做了14个月。有多少母亲做过?

如果有,对宝宝会没有影响吗?康复训练,天然绿色,无污染,不打针,不吃药,怎么能指望几天就立竿见影?而且神经系统的改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急于求成是不现实的。请家长们放下焦虑。只有心态稳定了,孩子才会更好。

7.最后送一句话给所有高危孩子的家长:

坚持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习是心态稳定的保证。

爸爸妈妈加油,祝天下所有的宝宝健康活泼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