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有音乐天赋的孩子?

类别:教育/科学

分析: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孩子首先要学会听完整的、优秀的音乐。多听才能进步快,听不够的孩子会缺乏乐感。”新《纲要》还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要避免只关注艺术活动的表现技能或结果,而忽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主要应该是激发孩子们去感受和表现美."为此,我尝试通过听力训练来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

第一,从多唱改为多听:

说到唱歌,人们马上会想到通过发声器官来唱歌。在以往的歌唱教学中,老师们也更注重让孩子学会唱歌——用优美的声音和各种形式反复演唱歌曲,表达歌曲或优美的旋律,或活泼的节奏等。,而不注重孩子对歌曲的聆听和欣赏。所以,孩子往往被动地想尽办法让老师的声音自然多变,富有感情,准确无误等等。事实上,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这是一种教与学的“背唱教育”。

铃木认为:“孩子们可以像学习自己的语言一样自然地学会理解音乐。只要能创造出像祖国语言环境一样的优秀音乐环境,让孩子每天沉浸其中,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轻松掌握最好的人类音乐文化遗产。”所以我在教学中加大了让孩子“听音乐”的力度。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音乐环境,让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经常散落在孩子身边。

比如在组织“雪花与雨滴”的歌唱教学活动时,我们打破了以往活动开始后先教后学再唱歌的模式,让孩子完全享受音乐,但孩子往往唱三遍、五遍都唱不出来,歌声也不好听、不自然、显得生硬。而是在活动前反复播放雪花和雨滴的音乐给孩子听。老师在和孩子接触的时候也会有意识的哼唱。孩子听多了旋律,自然会对音乐有潜意识的理解。有了这层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充分欣赏时,音乐的旋律就会有意识地在脑海中滚动,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再教唱歌的时候,孩子就能自然地唱了,并表现出对歌曲的潜意识理解,即美感,完美地表现出两段音乐中雪花和雨滴的不同特点。这样,孩子在听完音乐后,就能在教学中主动地、自然地带着感情歌唱。

第二,多练多听:

幼儿园的节奏性活动有节奏、舞蹈、音乐游戏等。,都伴随着音乐,用动作表达音乐作品的主题、意境和内容。节奏活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即让孩子感知音乐的节奏,并引导他们用优美、协调、对应的动作表现出来。即表现音乐的具体动作,训练孩子手脚运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但是,动作永远是感受到音乐后的一种反应方式。

我们都知道,节奏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有意识的音乐感受力,即音乐能力。所以要摆正心态:让孩子听音乐、感知音乐是首要的,而不是一味的让孩子去练习动作技能。只有当儿童感受并理解了音乐,将音乐的旋律融入到自己的意识形态中,进而在身体的运动器官上对有节奏的活动作出反应,才是对儿童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其音乐能力的形式。试想:孩子在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和节奏的情况下,如何用协调的动作进行表演?所以,我把以前的做法改成了听音乐。比如在组织有节奏的活动“触摸”时,我反复让孩子们听音乐,让他们在熟悉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理解歌词内容和含义的基础上,随着音乐自发地进行创作和表演动作。他们会随着音乐主动去找朋友,很自然的认识朋友,不需要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和命令。这样,幼儿就可以在教师对幼儿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及时、恰当的指导下,自由地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投入到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中去,这也就达到了节奏性活动的最终目的。

此外,幼儿园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也是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为基础,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对打击乐器性能的理解,如水平、轻重、长短、优美悠扬的音质等等。以前我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操作乐器配合音乐节奏的打击上。现在,我试着去听打击乐活动。首先,听乐器:让孩子经常自己动手打击各种乐器,反复听各种乐器的异同,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音质、音长,了解和熟悉它们不同的声音属性。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听音乐,经常给孩子播放打击乐,让孩子了解音乐的类型、性质、力度、节奏、段落。是进行曲吗?还是一句歌词?是2/4拍的音乐吗?或者3/4拍音乐等等。这样,孩子在听了、感受了、熟悉了音乐,知道了各种乐器的特点后,就可以大胆地、积极地把乐器和音乐结合起来,自然地打击和演奏,体现自己的审美领悟和审美创造。

通过一段时间反复的“听”的训练,不仅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也有所增加,班级里有一种异常浓厚的音乐氛围。教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更加具体,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我们可以肯定的认为,只有多听才能快速进步,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技巧,孩子的音乐能力才能快速发展,才能有质的飞跃。音乐作为一种表达和表演的艺术,也是一种声音和欣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