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数学1岁
前几天群里有个妈妈来分享,孩子在做思维练习本。有一个问题,羊圈里有一只羊,又来了一只灰羊。羊圈里现在有多少只羊?孩子很快列出了公式,1+1=2。
但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带回三只新羊放在羊圈里,又带走一只羊,现在还剩几只?没想到孩子马上就糊涂了。她解释了好几遍,还是一头雾水。
她说孩子在学加减法,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他们太焦虑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跟上学习进度。
同事最近也有这个问题。他的孩子才两岁,能从1数到100。但是加减法特别慢,偶尔数数还是会跳过。
其实这种麻烦和前期教孩子数学的方法不对有关。越焦虑越不自知,反而耽误了学习能力。
其实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把数数变成了顺口溜,只是机械地数数,根本没有建立数学思维。这和家长要求孩子用固有思维学习数学有关。
拜访有孩子的家庭,总会发现大人在一句一句地教孩子数数,甚至加减法。
事实上,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能力达不到复杂的计算,需要反复重复才能将名称、数字、数量对应起来,但他们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所以换个题目也不会。
把孩子算在教龄之前,真的会让孩子“变笨”。知道数字的意义不会让它们变得机械。最重要的是建立数学思维,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公式。
计数只是一种顺序记忆,不知道数字的真正含义。家长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记忆数字。至于这个数字是多少,怎么对应,怎么操作加深他的记忆,就不清楚了。
学数学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一步到位自然会有抵触情绪。
1-2岁:从形象事物对数量的初步认识
比如孩子每次喜欢吃饼干,可以先给一块,再给一块,边吃边数。
比如一个饼干,两个饼干,让孩子耐心等一个拿完,再把量加进去,这样孩子会逐渐知道量的变化。
特别是1.5岁的宝宝,要以他熟悉的食物或事物为引导。也可以边吃边一口一口地喂宝宝,同时数数,但不要强调总数,因为孩子还不懂。
在我快两岁的时候,我会用不可量化的数学来指导我。比如大小、长短、粗细、形状、数量不能超过5个,最基本的也就3、5个。
打好基础,才能为以后真正的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2-3岁:未量化的数学
不建议家长经常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唱数字,用他身边的玩具进行数学的初步指导会更好。
比如,小男孩把家里的车按大小或颜色分类,数出大车有多少,小车有多少。孩子熟练后,把车停在停车场,上面有号码,然后停几辆。
女生用积木和娃娃练习,方法也差不多。
如果你在生活中看到一个公交指示牌,也可以引导孩子写下来。父母的手机号码让他分段记忆。以上都是对数学的初步认识。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启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到了3岁,孩子一般对数字是真正感兴趣的,但出于好奇和调整阶段,会出现故意的错漏,这是正常的,说明孩子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加深认知。
3-4岁:可触摸的数学
数、名、量必须与学相对应,才能形成系统的数感概念。比如你想让孩子理解1,你需要有一个数字卡1,一个孩子喜欢的物品,你嘴里说的数字。
一般来说,1-5是一个阶段,6-10是一个阶段,所以孩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提倡使用计数棒、彩珠、纺锤棒等教具进行教学,原则是三者始终对应。
至于20年内的学习,要分11,22,33阶段学习...99个,然后几百个。至于加减乘除,减法要放在最后,因为孩子不喜欢被剥夺东西。乘除法只能通过操作教具来学习。太难背了,还要背乘法口诀,会让孩子抵触。
学习数学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孩子越小,数学越应该从生活和玩耍出发。家长不要太功利,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