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儿童思维特点的关键期

第一阶段:知觉运动阶段(0-2)。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适应环境,主要通过抓握和摆弄物体来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比如孩子饿了,会哭着喊妈妈来喂奶。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获得物体永恒(9-12个月)(物体永恒是指物体被隐藏起来,仍然客观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9个月之前的孩子没有物体永恒。比如这个阶段你在孩子面前给玩具大象盖上白布,她就不会再去找了,因为她觉得大象在她面前不见了。

第二阶段:操作前阶段(2-7岁),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证明这一点,皮亚杰做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他让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从四个方向观察三座山的形状和大小,并拍摄相应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坐在他对面的木偶看到的与山的形状和大小一致的图片。结果,这个时候的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选择了与山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的图片。总结一下,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我坚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精神的轮子。在这个阶段,孩子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孩子在这个时候和他们的木偶说话,他们更喜欢父母给他讲童话故事。三、思维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不保守,皮亚杰做过量筒实验,他把粗量筒里的水倒进细量筒里,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哪个量筒里的水多?孩子们回答说,量筒里有很多水,因为量筒里的水位上升了,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从一个维度考虑问题,搞不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守恒;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是不可逆的,换句话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只知道小明的哥哥是小刚,却不知道小刚的哥哥就是小明,也就是搞不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阶段:具体操作阶段(7-11),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正好与前期预算阶段相反,建议同学们复习时通过对比来记忆。在这个阶段,孩子首先表现出自我中心,开始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次,这种思维是保守的,即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告诉你,这个苹果被切成四块后有多少个,这种思维是可逆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知道小明的哥哥是小刚,还知道小刚的哥哥是小明。但此时的思维必须依靠具体事物的支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觉原则;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6),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用归纳、演绎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比如理解“生”和“死”的含义;第三,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不仅是可逆的、补偿性的,而且是灵活的。比如有一个天平,左边是5g的物品,右边是10g的物品,问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保持平衡。他的答案可能是根据杠杆原理,在天平之间移动支点,保持平衡。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认知发展阶段会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二,教学会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