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洋子奥派认为,孩子通常情绪稳定,喜欢努力思考,反省自己,分析别人的孩子。

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绪,10技巧帮你解决后顾之忧。

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分享以下文章。一* *收集了10个让父母顺利成为宝宝情绪管理教练的技巧。

1

帮助孩子识别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我们总能指出孩子的情绪:兴奋、失望、骄傲、孤独、期待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

现在很多父母都可以刻意去爱自己的孩子。其实* * *爱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实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受。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候孩子生气的时候,会对这种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反感,根本不会听。我们可以先让他冷静下来,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回来跟他谈刚才的感受。

孩子越能识别情绪,就越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处理情绪的开始。如果他能表达,他就能交流,找到方法。有时候,只要表达出来,心情就会迎刃而解。

2

和孩子一起品尝好东西。

在谈积极情绪时,要刻意多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为自己增添积极的元素。具体应该怎么做?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有很好的品味。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各种值得品味的细节。很容易忽略生活中的小事。当我们把它们展示给孩子们时,我们是在延长这些时刻,扩展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后,我们经常看日落的颜色。有时候是粉色,她说是草莓;有时候是金黄色的,所以她说是橙色的。这两天刚下过雪。当我和女儿回来的时候,道路又冰又滑,我们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她很乐观,说灌木丛上覆盖着棉花糖。我们再次感受到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生活在其中。她发现薄冰下有气泡,于是她踩上去,气泡动了。我再次拥抱了她,摸了摸挂在树上的冰...希望她不要理会辛苦的路,把这些小事记在心里。

品味美的另一种方式是储存记忆,延长美丽。也就是说,拍照,录像,记日记,存档,经常和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提高味觉的质量,需要培养孩子一心一意做事的习惯。现在生活节奏快,孩子可以学会和大人一起把几件事结合起来,看似提高了效率,其实已经养成了分神的习惯。专心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尝美味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让他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孩子之所以有时候不愿意分享,是因为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和不可预知。这些成年人必须明白。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主动分享。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孩子们经常互相分享食物。在家里,她可以在吃水果前给大人绕一圈,也会主动给他们看好的东西,虽然有时候很矜持——给你看一秒就拿回去,或者就看着不碰。

分享好的东西,加倍的美好,我觉得这是人性中存在的。孟子教育齐宣王:“一个人快乐,还是和别人一起快乐?”齐宣王承认,最好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而且人越多越好。

随时肯定积极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举了24个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人物,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举出来,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通常较少关注孩子所谓的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各种不足,更多的应该关注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我们将及时予以确认。过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更多的往这些方向发展。

现在的父母太注重自己的能力了。我们可以这样想。很难说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能力,但是好的性格和品格在哪里都有用。能力可能会被埋没和抛弃,但性格和品格永远不会。

对成长意识的认可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发现自己长大了,会觉得很幸福。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我们就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还记得去年或者上个月你是什么样子吗?现在你可以做了!

进步、提高、成长最能体现孩子本身的价值。随时抓住机会,找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你今天比昨天更好!

培养兴趣爱好,提供做事的机会。

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心理学家发现,爱好成熟的人对新事物更感兴趣,学习能力也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是由内在动机推动的,所以他们有更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想,爱好的作用,除了解惑,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精神上的朋友,让人开心的时候和它分享,难过的时候和它倾诉。另外,也可能给人提供一种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举个例子,你是一个老师,但是当你走出教室的时候,你可能会告诉别人你是一个面包师。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爱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全身心地投入做事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是很可贵的。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欣快感”,据说这是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是如此专注,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和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这种情况。按照他的说法,这个时候你和道是相通的,所以会有诡异的展现。

这种欣快感的秘密在于你的技能和挑战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换句话说,你做的事情和你的水平一样难。当然,这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是中性的东西,比如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相当的话,也会享受过程。

所以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应该选择让孩子做什么。我们总想出于爱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如果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饭,他也有乐趣,但这些乐趣都是表面的、短暂的。他更致力于稍微有挑战性的事情。如果难度太大,他又会失去兴趣。

其实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经常可以体会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女儿在玩的时候,如果我问她吃苹果什么的,她一般根本不听。所以,孩子玩的投入,玩的自由,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少打扰他们。

孩子大了,往往会掺杂很多功利,压力大了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现在很多兴趣班都把兴趣变成了索然无味。我们的父母应该更多地思考他们在其中的角色。

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便发明的一个词。心理学家在做提高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普通又有些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当天发生的好事,解释你为什么感觉好;写下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复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是有效的,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我们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引导孩子做。我们可以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当做心理玩具,在心情有点低落的时候拿出来玩。我们也可以在每天睡前或者其他空闲时间,在脑海里整理这些美好的东西。你可以试试。其实这是在训练我们改变思维的能力。

我们可以找时间和孩子一起想好的事情。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笔记本来记录他的善行。或者准备一个小白板和展示墙,让他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东西盒子,把所有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者照片都放进去,有空就倒出来...

这个心理玩具不仅可以是个好东西,还可以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大局。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的时候,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基本满意...然后看看刚才发生的事情,你就可以平静的看待了。

培养感恩、共情、包容、乐观的思维习惯。

我们父母自己的态度对他们的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觉得女儿会有点抱怨。没等她说出口,我就开始感受到好的一面,表示满意。她的思想也被带了过来。其实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比大人更乐观,更不消极。有时候大人会用自己的想法推测孩子还没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听到大人的话后会立刻消极。所以家长要谨慎言行,不要急于下评价结论,多等待,多观察。

我们自己的评论更多的是感恩,是感同身受,是包容,是乐观,这是很好的教育。

我经常在睡觉前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一天的事情。除了总结她的进步,我也思考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满足和感激的,然后憧憬梦想,开开玩笑。

对于上学的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偶尔写一篇感恩日记,一篇善行日记(让他们开心自豪的东西)。不用天天写,不然他会反感,难以坚持。一周可以写一两篇。或者让他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让自己骄傲。我觉得这样做远比批评他的缺点重要。

没有情感绑架

我看到一些专家告诉家长,告诉孩子,“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妈妈不喜欢那样做”。我觉得家长应该尽量少说这个。我们成年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隐瞒。我们可以生气。但是,总是用父母的情绪来管教孩子,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总是这么说,孩子会觉得自己要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意义,容易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父母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完之后,她心情好的时候,我偶尔会跟她说,你知道吗,你哭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但关键是,你的哭闹耽误了你的时间。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开心了,还可以玩一会儿不是吗...

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的父母也要对他们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和孩子无关的事情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就告诉孩子,妈妈也会因为别的事情心情不好,所以妈妈一个人呆一会儿,心情好了就和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习到,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冷静一段时间,自己练习处理。他也会知道,心情不好没什么不好。

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前面讲的大多是积极心理学的建设。下面说说最让我们头疼的负面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不应该否认、压制、贬低、怀疑,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接受、认同这些情绪,然后教会他们如何应对。

教孩子管理负面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要能够冷静处理。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者有其他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麻烦了!你敢和我打!我的教育怎么会这么失败!你要多大才能成为...!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所以我们都流汗,我们的血喷涌而出...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不能指望孩子静下来。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负面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孩子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想象成一阵风,控制它,甚至用它发电放风筝。

其次,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和自己的分开。自己的累,自己的怨,自己的委屈,自己解决。不要做不合理的挂钩。

女儿惹我生气的时候,我是这样开导自己的:一方面因为她是个孩子,仅此而已;另一方面,反思自己在学科上的不足,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她是我教育的结果。我应该向谁投诉?提升自己就好。我觉得如果父母少为受害者着想,多想想如何改善,也有助于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告诉自己,当然,我可以不完美,我做不到,我只是努力改进。

只有我们自己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不去否定、压抑、贬低、怀疑他的情绪,教会孩子接受他的情绪。

给孩子一个自己处理负面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了,我们本能地想灭火。如果我们意识到负面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它们消失,而应该尽力给孩子感受和认同它们的机会,同时锻炼冷静下来。每次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的情绪控制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要先用转移法哄,再讲道理。

所以,我现在对孩子哭的方式是:当我发现她有点情绪化,可能会发作的时候,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往往会找借口回避。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很快就好了。等她真的发作了,再回来。有时候我什么都不说,只是摸摸我的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生气了,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拿本书呆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道理的事情,我就随便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是有用的,可以帮助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清引起的反应。当她有意识地觉得不对的时候,她的理智开始恢复,她克服了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能保持中立的态度,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父母的不良情绪而加重的。

10

教他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发泄方式: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爱打人的男生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发泄方式背后的道理是用破坏性最小、不影响他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倾诉: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方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方法:看风景,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能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的事情,品好的东西等等。

然后,等你冷静下来,教孩子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后怎么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情况该怎么做。

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负面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想办法,有利于化解情绪。但对于正面情绪,我们要尽量少分析,多感受,整体感受。好的东西,有时候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却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