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大学里用国学经典,也就是所谓的老子中庸之道来填鸭式的教育三岁前的孩子真的有意义吗?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黄仁生教授指出:“很多年轻人从周杰伦的《答直》开始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美,这是一个可悲的文化现实。让孩子从小读经典,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将来都学习古代文学,而是培养孩子的基础,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北师大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子教授指出:“现代家庭教育往往过于功利,过于工具化,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和人文背景的培养,导致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

儿童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蕴含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华。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生存的根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内容深刻,经典数量庞大。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

第一,继承美德

传统典籍中所承载的“仁、忠、恕、孝、信”的道德伦理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使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孕育淳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既然看了《家训》里的“一粥一饭”,想一想也不容易;经过“半丝半缕,执着于物质困难的思考”这句话,我更明白了“谁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硬的”这句话的道理,哪怕掉在桌子上,也要捡起来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礼貌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以来,变得更加谦逊,与同学团结一致,尊敬老师。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家庭,规范了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成长的“指南针”。

第二,完善人格

孩子从小就被这样培养,国学经典会在心里种下种子。随着他们的成长,会与他们齐头并进,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在外国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孩子不仅文化素养“营养不良”严重,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这对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完善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典有崇高的意义,可以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化底蕴和高雅情怀。不仅有文学,还有美学和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孩子,给了他们一把打开思维的钥匙。

经典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巨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本。为了让孩子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第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思想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在国学经典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具有独特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五、提高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中国古代文学观》、《唐宋诗词》和《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打开现代知识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