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有用吗?早教对孩子有害吗?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领先。于是,从2、3岁开始,孩子就开始有各种英语早教和艺术培训。
你以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是英语、三字经、美术的填鸭式学习吗?不对!真正意义上的早教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早期教育
知识学习和学术交流的视角不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早教。在我们传统意义上,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婴幼儿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理论,对0-6岁婴幼儿进行的以环境启发和诱导为主要形式的特殊教育。我们通常把0-6岁的教育称为早教。早期教育分为0-3岁和3-6岁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婴幼儿的生理和智力发展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其施加影响,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同时身心发展健全的过程。
更多的学者认同3-6岁的教育是学前教育。所以在这之前叫早教,也就是说从0-3岁之前的教育,很多家长的早教观念也更倾向于针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这更接近于启蒙教育。我们现在说的早期教育,主要是针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
第二,心理成长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相信很多家长都非常熟悉这句话。这句话可能影响了我们几十年,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们的早期教育变得非常迫切。我认为心理成长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成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传统幼儿教育同等重要。科学的早期教育应针对宝宝的动作、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自理等能力,进行均衡、实时的系统训练,培养日常生活、独立、自信、注重协调有序等综合能力,为其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其全面素质,使其在相对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正如教育家罗素所说,教育应该是孩子的幸福生活。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早期教育模式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把幼儿教育看成一种互动的模式。最初的互动模式决定了孩子与世界的关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体验一下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中的典范?
有一天,女儿不小心把玩具掉了,自己捡起来,走到我面前说:“妈妈,我不小心掉了未来的东西。你能不能别再给我打电话了?”我看到它就会捡起来。”我说,“好吧,你自己知道。妈妈当然不着急。"
没想到女儿开始教育我了。其实他平时都是把东西放在地上的,我就顺口说了一句“快捡起来。”但是我没有注意到我女儿可能参与了她的游戏。她没有拿,只是想以后再拿。我很着急,以为她是故意的。结果我越提醒她,她就不吃了。不管我说多少次,她还是不接受。最终的结果是我有点焦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不一定会和孩子站在对立面。这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