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健康对父母来说非常重要。不管宝宝健康与否,都不需要看医生。有些症状可以自己看出来。大家分享一下你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以及相关信息。

你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1培养方向是:心脑体力三位一体,人格健全。

分开。

第一个,体力,就是孩子的身体素质,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着孩子去跑步、跳跃、打球、户外运动等等。她现在上幼儿园,基本上是班里最快最远最高的一个。

第二个,脑力,就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我觉得这是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的,但却是我花时间最少的部分。我一般每天都和她聊天,睡前看书,然后偶尔下下棋,不过还好,到目前为止,我在智力上表现还不错,思路也很清晰。我每天看到的字80%都认识,我的棋艺估计很快就能比我高了。

最后一点,精神上的努力,是我最重视的。脑力劳动的范围非常大。我将其浓缩为关键心理素养和核心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探索欲、目的感、毅力和内在动力。其实我平时接触到的很多关于家庭教育和育儿的想法,主要是关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这“三力”有先后顺序吗?

其实三位一体并没有所谓的秩序。如果一定要有顺序的话,从出发的角度来说,我会把体力放在第一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全正确。更重要的是,身体素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素质的发展(是的,很大程度上是)。

那哪个最重要?

就构成而言,它们都很重要,因为它们相互制约。但从优势发展的角度,我会把“脑力劳动”放在核心。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无论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想要多大的成就,生活质量有多高,这些关键的心理素质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一切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虽然可以分,但是需要合!人都一样,学历也一样。

你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当他们是婴儿的时候,新手妈妈会因为孩子的吃喝睡有点不一样而焦虑。如果稍微教育一下,他们就会被成绩的排名困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好习惯的养成。看到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急着指出,希望孩子改变。

然而,这不是由母亲决定的。等孩子长大了,自我意识更强了,你会发现,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没有之一。我们很焦虑,想办法让孩子变得更好。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如何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其实这些问题背后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家长自己的选择。我们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的分数和孩子哪个更重要?

眼前排名和长远发展哪个更有价值?

想清楚最终目的,然后再去生活中找细节,找方法,我该怎么做。

无论你选择什么,都意味着同时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选择孩子的感受,就不能关注孩子的分数,就不要盯着分数看。如果你选择抱着孩子的分数不放,你会和孩子打持久战,孩子可能会不开心,你们的关系可能会陷入僵局。

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父母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下选择是董进宇博士在一系列家庭教育课程中提出的。你不妨认真思考它们,或许能启发你的教学经验:

1,你是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的主人,还是一个永远听话的好孩子?

2.是想把孩子培养成独立的人,还是想成为别人的传声筒?

孩子要有主见,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允许孩子有和父母不同的看法。

做法:让孩子多说话,学会倾听孩子。

3.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老实人还是骗子?

100%孩子的谎言都是父母逼出来的。高压之下,人不得不低头。父母在孩子面前是绝对权威的。孩子之所以学会撒谎,是为了逃避指责。如果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能妥善处理,我想他们是愿意坦诚相告的。不要贴标签,更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犯的错。如果你在孩子的年纪,你可能还不如孩子。

做法: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允许错误。

4.你是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有尊严的人,还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

孩子的尊严最初来自父母的尊重。打骂欺负,就是孩子没有尊严。想培养一个有尊严的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不打骂,不挖苦,不言语伤害他。

做法:把孩子当领导,像和领导说话一样和孩子说话。

5.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守信的人,还是失信的人?

中国90%的父母都不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要培养孩子守信用,父母首先要守信用。孩子的基本人格模式是通过模仿父母形成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实践:谨言慎行,言行一致。

你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3当老师之前,我在一家早教机构工作。那时候经常有同事笑说,父母要先领证,因为大多数父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当父母,不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自己的孩子。

在与大多数家长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那么大多数家庭的互动模式是怎样的呢?——严厉傲慢。

严格意味着过度控制。有规则但没有选择。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从去哪里玩到洗澡的顺序,你都得遵守规则。

傲慢意味着没有限制,自由但没有规则,选择无限,甚至连早上想吃辣条当早餐的孩子都会心甘情愿。这种方式叫尊重。

能力是什么?有能力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在正面学科中,明确提出“七种重要的感知和技能”是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相信很多妈妈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单独给孩子10元买早餐,并反复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们说:“你放心,我能行。”这句话是孩子对个人能力的感知。

2.对我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我的贡献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真的需要我。”有一天早饭后,我们班一个小朋友沮丧地去办公室跟我说:“老师,我今天从食堂拿早饭被学生会抓到了,被扣了1分。不好意思,我以后肯定不会在班上扣分了。”孩子们非常清楚这一点对班级有多重要。这就是感知。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力的看法——“我可以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上个月,我们班两个男生一起玩“抛牌”。后来班上的男生都开始玩了,最后整个三楼都开始这样玩了。两个男孩自豪地说:“这个游戏是我们发明的”。

4.自省能力强:能够理解个人情绪,并利用这种理解达到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5.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在沟通、合作、协商、分享、亲情、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4,5这两点很好理解,我就不解释了。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责任感、适应性、灵活性和整体性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行为后果。禁止带零食进校园,但其实很多孩子喜欢吃零食喝饮料,甚至把零食当饭吃。但是孩子在学校怎么解决呢?我采访的很多孩子都说:“没事,我再吃两碗饭。”“没事,我中午再喝两碗汤。”多灵活的孩子啊!

7.判断力强:根据适当的价值观,运用智慧评估情况。比如我去春游,有一个同学留下了。这时,班长发现了,转身独自寻找。还是应该要求大部队先停下来?还是邀请学生单独找?这就是判断能力。

为什么一个严厉傲慢的家庭很难培养出这样综合素质的孩子?

在一个严格的家庭里,孩子对个人能力的感知、人际交往能力、判断能力都很弱,因为有人安排一切,因为总有人带头。在一个娇生惯养的家庭,孩子的自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体把握能力都不够,因为很少有人告诉他对错,也很少有人提醒他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