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

如何打造“开放、多元、优质”的学前教育品牌?浦东新区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一项重大民生问题——通过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拓展优质资源、构建市民办协同发展格局等方式,,学前教育质量将全面提高。

一系列数据令人欣慰:2006-2008学年,全区53所幼儿园通过上海市一流幼儿园评估,优质学前资源总量比三年前增长一倍多;打破原有优质资源集中在黄浦江和中心城区的局面,覆盖区域内的每一个街道和乡镇。目前,全区幼儿园平均每班人数基本控制在30人以内,生均公用经费从2006年的9276元增加到2008年的11353元,平均每学年增长10.7%。94.3%的专任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39.1%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培养特级校长4名,特级教师1名,学科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185名,名师后备教师10名...优质资源有效拓展、均衡分布、家长满意、社会口碑良好的学前教育新局面基本形成。

打好布局,夯实发展基础

浦东新区的幼儿园儿童数量每年以4000-5000人的速度快速增加。针对这一情况,新区政府在投资建设上早做合理规划、早布局,为开展教育保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浦东新区共有公办幼儿园27所,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解决了新建社区适龄儿童入园问题。同时,通过收回入园低谷期被街镇等部门转作他用的托儿所资源,利用财政资金在入园矛盾突出的地区新建3所幼儿园,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开办民办幼儿园,富余资源与新增资源同步开发,增加托儿所资源建筑广场51,000个,有效缓解了老城区托儿所资源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浦东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19.6%。从2006学年到2008学年,浦东新区投入2.4亿元用于园区的大修和设备购置,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近三年来,新区每年招聘优秀教师200多名;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建立“园”、“系”、“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0-3岁早期教育研究”等项目,促进内涵发展。

机制创新,支撑内涵建设

浦东新区通过“管评分离”、“委托管理”、“财政支持”等机制创新,引领幼儿园加强内涵建设。

委托东方之光学前教育管理咨询中心等五家专业机构管理好时光幼儿园等12所郊区新建或薄弱幼儿园。其中,5所幼儿园已建成区、系、园不同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并通过上海市一流幼儿园验收。借助专业机构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和专业支持,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均衡分布。

近年来,《浦东新区学前教育阶段政府向民办幼儿园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浦东新区民办教育发展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不仅吸引了大量社会力量来浦东办学前教育,也积极引导其办好有特色的优质学前教育。一个面向浦东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框架已经形成。

突破壁垒,促进高质量平衡

浦东新区突破体制障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幼儿园自主办学和不同办学主体交流互动,加快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进程,扩大优质资源总量,提升教育质量。

浦东新区双合并后,郊区幼儿园硬件条件基本均衡,内涵发展不均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新区建立了“郊区结对”交流互动模式,从市区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到郊区幼儿园定期授课,实现优秀教师的“柔性流动”。三年来,新区16所城区幼儿园先后与50所郊区幼儿园建立了结对互助关系。

截至2009年8月,新区共有市级示范幼儿园4所,区级示范幼儿园13所,汇聚了新区学前教育的精华。对此,新区确立了示范幼儿园“领头雁”的地位,示范幼儿园通过“岗位结对”、“全程跟踪”、“现场评价”、“问题讨论”、“个别交流”等互动模式,手把手地帮助二级幼儿园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姐妹幼儿园培训师资、提升办园水平。

此外,公立和私立幼儿园打破界限,改变过去互不相干的局面,在基于伙伴关系的结对和相互学习中和谐发展。在公办幼儿园的带动下,民办幼儿园开始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教学保障质量得到提升;在民办幼儿园的影响下,公办幼儿园开始重视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不同办学体制的幼儿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了优质资源“双向”拓展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