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避免的误区

目前,大量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年龄,生育第二代独生子女。如何与两代独生子女相处,成为很多“独生代”父母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4+2+1”家庭的出现,代际养育、过度溺爱、过度早教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焦虑。教育专家呼吁独生子女父母改变对二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避免走入误区。

育儿:二代更普遍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7点,54岁的王可欣乘公交车送她的小孙子去幼儿园。下午4点,王可欣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她的小孙子回家。“我没办法。这对年轻夫妇忙于工作。这腰带送给我当奶奶,总比送给保姆好。”王可欣告诉记者。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量独生子女(简称独生一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所生的独生子女被称为“独生二代”。独生代父母大多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繁忙。“谁来照顾孩子”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结果是,爷爷奶奶养第三代是常事。

《中国妇女》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年轻父母“只生孩子不养”,养育孩子的责任完全由家里的老人承担。其中42%由爷爷奶奶照顾,30%由爷爷奶奶照顾,不到20%由父母自己抚养。

沈阳市南宁幼儿园幼师刘告诉记者,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日之前,130个孩子中,只有不到三成的孩子有家长陪同,其余都是爷爷奶奶。“那天很多互动和游戏都不适合老人,活动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千万不要以保护的名义宠二代。

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周认为,在当今的家庭模式中,祖父母在照顾子女正常生活起居的同时,更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如节俭、谦逊、孝顺等。相对于年轻的父母,他们对子女更加宽容和耐心,这使得祖孙关系更加密切。

“但是老人对孩子的爱,是二代成长中最大的问题。”周对说道。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孙子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所以他们很容易满足子女的要求,有时在子女做错事的时候掩盖自己的缺点。“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变得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甚至年纪轻轻就学会推卸责任。”周对说道。

家住沈阳和平区的于海静向记者抱怨,孩子的爷爷奶奶总爱跟自己唱反调。“我不让她吃虾条薯片之类的膨化食品,她就去找爷爷奶奶哭。老人心软,她什么都答应了。现在孩子特别任性,养成了爱哭的坏习惯。”

周认为,富二代独立性差、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娇惯造成的。父母的过度照顾超过了孩子的需要,使得孩子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一位家长怕孩子摔跤,从小被禁止跑步。结果沈阳初三学生何子雄连路都走不快。这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觉得自己能力低下,很沮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愿意自己去尝试,他们会在尝试中获得快乐。同时,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有利于孩子的成就感,增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把属于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不要以保护的名义剥夺孩子幸福的权利。”周呼吁父母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重智慧轻道德的过早教育会适得其反。

“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送到最好的幼儿园。”沈阳市民李斌和他的妻子都是工薪阶层。小区里有幼儿园,孩子可以就近上托儿所。但是李斌把她的孩子送到私立国际双语幼儿园。每月托儿费6000元,加上周末补习班,每月支出不小。“我们成年人没什么好痛苦的,不能让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差。”

据了解,独生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更注重给孩子灌输知识和物质满足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家长带着孩子在各种早教班之间奔波。许多孩子不仅要学英语和书法,还要学钢琴和绘画。花费近万元的“天价早教”受到很多年轻父母的追捧,甚至有裹着纸尿裤的婴儿出现在早教课堂上。

相对于智力过度发展的现状,家长对孩子的德育不够重视。上海市妇联对1054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及“在家庭教育中,你最重视以下哪几个方面的工作”时,80%的家长首选“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高于“身体素质训练”的64%和“道德素质和生活教育”的54%。

周对目前的早教状况表示担忧。“0-6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家长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尊重,经常处于被指责的状态,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很大。”近年来,厌学的青少年比例逐年上升,且明显呈现低龄化趋势,甚至引发生理或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周认为,家长要掌握孩子每个年龄段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使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专家建议,首先,独生子女父母可以尝试转变角色,采取平等的态度,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是跪下来,让孩子学会帮忙做简单的家务,而不是一味的迁就或者责备。

其次,家长可以联合几个家庭,为孩子组成一个小的社交圈,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场等孩子多的地方,增加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避免孩子性格孤僻、缺乏与同伴交流等问题。

早期教育应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早教”这个词在现代家庭中已经不再陌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在家长心中循环。“早期教育”实际上是指0-3岁学龄前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婴儿期,这是生命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人认为2-3岁的孩子是学习口语的最佳年龄。抓早教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抓住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希望在最初的教育阶段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但也有很多家长盲目跟风,根本不懂“早教”的概念和意义。

其实早教就是指孩子接受的学前教育。但众所周知,0-3岁的孩子属于早教范畴。一般公认0-3岁儿童的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儿童教育。爱婴早期教育专家周汉民表示,这个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和各种潜能开发最关键的时期,确实是教育的好机会。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和营养的环境来“激活”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个性成长,从而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也对早期教育的实施给予了认可和支持,鼓励儿童在这个阶段的智力发展和教育,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家长的早期教育意识。从国家到家庭都可以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在早教的课程选择上也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在婴儿期,孩子的兴趣很难把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图像或声音,家长可以从这些细节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我们不能指望一个23岁的宝宝努力学习,但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也可以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活动。家长只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可以创设很多情境,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张女士在采访参加早教的孩子家长时表示,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是“乐迷”。他们听到手机铃声,就跟着去了。观察过后,他们给孩子报了音乐课程。孩子们不仅认真听讲,还愉快地接受了课程内容。

爱婴早教总裁周汉民建议,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首先要选择品牌。背后的品牌代表了教育的质量和多年的经验,教育必须依靠时间的积累和好的理念来不断完善;同时也要看这个机构和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现在家长的观念是多元化的,国内外的课程体系都在机构,分类也是细化的;另外,问问已经在上课的家长,看看他们的评论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