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从主题绘画中得到什么发展?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

幼儿园艺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孩子们在纸上画出他们的热点,有趣的事情和幻想的美丽世界,并把它们变成现实。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艺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启发孩子自愿接受学习

首先,要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活孩子的创作欲望,让孩子内心产生创作冲动。其次,要有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配合教学。如果春天来了,让孩子们观察春天的茉莉花和桃花是如何从花蕾中绽放的,花中的蝴蝶有几只翅膀,翅膀上有什么图案。另外,要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增长见识。比如把画出来的人物、动物做成活动教具,让孩子通过玩活动教具掌握它们的结构,自由变换各种走向,增加对所画内容的体验。

第二,鼓励孩子发现自己,创造自己。

利用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给自己画的对象注入生命和感情,画一些拟人化的、主观趣味的人物和动物,让孩子感觉就像在画自己一样。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要为他们新颖、有趣、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喝彩,为他们感同身受、求异的精神喝彩。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科学系统。

在幼儿园阶段,美术教学的内容要特别注重绘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作意识的启蒙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从绘画造型能力来看,主要是掌握线条、造型和色彩,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简单组织画面的能力。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难易顺序,线条从涂鸦时期的随意丝线、弧线、曲线到竖线、横线、斜线;形状从圆形、方形、三角形到组合;颜色从三原色(红、黄、蓝)到三种中间色(橙、紫、绿);人物画从涂鸦时期的蝌蚪人、简笔画到双钩人;要让孩子逐渐了解人和动物的主要结构和简单的动态,做出一个图中主次大小的构图。

绘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既有思考,也有表达。重点是教孩子重新思考绘画,因为思考第一,表达最后,“意图第一”,两者不可偏废。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作品

评价孩子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孩子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让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评价和交流,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创造力会更强,画画会更有动力。

摘要:

画画活动是孩子的游戏,他们画画首先是为了发泄情绪体验。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意义,也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个性化活动。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个性和心理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发展线索,在幼儿绘画活动过程中成为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发展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观察幼儿在绘画游戏中的行为,根据其发展线索,总结出“整体游戏教学法”、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教学游戏的八个环节、不同发展时期的指导、因材施教的指导等五种应对策略。

首先,提出的问题

九五幼儿园艺术教育课题研究后,突破了“示范-模仿”的僵化艺术教学方法,研究了选材、教与学的方法。我们继续探索如何在儿童绘画活动中贯彻“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精神。经过对艺术区儿童自发绘画活动和教师组织的绘画活动的深入观察,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生活环境、人格品质、感性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儿童个体都有大胆的个性张扬,在绘画过程中也表现出各种发展需求和困难,特别是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或由于害羞、胆怯而不能向老师或家长清晰地传达信息,他们的表情、动作或其他外在行为和绘画表现出需要教师的关注和一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观察,包括对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表情、言语和行为的观察,以及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观察。经验总结法:总结教师的优秀经验,进行归纳分类,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收集相关经验,形成教育策略。本文还采用了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从事绘画活动的儿童是在表达他们的所见、所知、所想。孩子有创造符号的能力,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有益兴趣,丰富其感受力、观察力和认知力、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儿童通过绘画,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表达和表现对事物的观察、体验、认知和想象,其能力与心智能力同步发展,是一个建设性的发展过程。本课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儿童的研究

1,儿童绘画行为观察

孩子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会因为兴趣、感知能力、性格特点,在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本研究观察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行为,为教师形成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经过对幼儿的仔细观察,我收集了《孩子为什么要涂鸦?“四条腿的公鸡是怎么回事?”“孩子总是画得很小怎么办?”“孩子的图乱了怎么办?”“为什么有的孩子颜色这么单调?”“一画好就把画毁了怎么办?”“是因为你性子慢吗?”等了一百多个问题。

2.儿童绘画心理对我们的启示。

儿童绘画活动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和认知特点、情绪和情感激活、兴趣、表达欲和创作欲、个性等心理因素,而影响儿童绘画活动的观察和知觉、图像加工、兴趣和体验都与这些心理因素的活动有关。通过绘画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容易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快乐的心情。因此,我们重视为孩子提供素材,提供支持,鼓励孩子以游戏的形式大胆创造表达,充分享受绘画活动带来的情感满足、精神愉悦等心理满足。

(二)教师教育策略研究

策略一:创造“整体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绘画活动的种类。

这种行为表现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探索孩子最喜欢的* * *教学和学习方式,

开创了以孩子为主体的“全游戏教学”

法”,有效的策略之一,这种方法将:

绘画材料的玩具——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等。(有些工具可以自制,孩子也可以在地面和可擦墙壁上画画。)有的孩子在尝试新材料的同时产生新的感觉。

儿童绘画主题——如《快乐独立餐》、《时装模特秀》、《种子宝宝成长》、《我是鱼王》、《太阳十兄弟》等,我们都支持并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绘画活动的指导是情境性的——用场景引导孩子展示自己经历过的、想象过的各种美好事物。如《异形物语》《大鸟带我去旅行》《欢乐游乐场》。

绘画的过程是游戏化的——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强大的蚂蚁、背着孩子的猫妈妈和在树叶上旅行的天使。绘画是一种可以不断构建和发展剧情的游戏活动。

绘画评价讲故事——鼓励或帮助孩子就自己的作品编造有趣的故事,介绍给同伴、老师和家长。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在每个孩子的作品中找到好的表达方式,学会接受和欣赏同龄人。

“全游戏教学法”强调游戏性和孩子们的体质,我们将在整个项目中使用这一策略。

策略2:艺术领域的材料交付

“全游戏教学法”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方法。除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活动区是另一种方式。在这里,我们比美术区的老师更好地为孩子提供画面丰富的游戏素材进行欣赏,倡导一些容易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绘画素材,如“油水分离”、“碘喷棉尖淀粉”、“泥塑版画”等。通过幼儿自选素材、自由表达和自由发帖,以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全班同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想象和情绪宣泄,张扬自己的感受。

策略三:教学环节研究。

儿童绘画活动的全过程强调用游戏来引起儿童的兴趣,表达他们的愿望。本文以《我们跳舞吧》为例,分析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八个环节:

1,准备——包括经验和材料准备。特别是孩子早期的经历和老师的备课一样重要,老师个人准备不充分,而孩子毫无准备。因此,最好选择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我们跳舞吧”就是班里“我们热爱运动”主题活动中的绘画活动。

2、导入——导入活动要生动、简洁,要引起孩子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的。通过看图、观察物体、讲故事、玩游戏、猜谜语等活动。

3、观察和认知——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来表达事物,在儿童头脑中创造物体。比如在“让我们跳舞”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分析各种舞蹈的动作、服饰、表情的特点。

4、孩子的想法——观察认知后,会引发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我们跳舞吧”的活动中,孩子们根据以前和新获得的经验,想出了“和观音、孔雀舞、王子公主跳双人舞、街舞”的点子,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5、表现的方法——讨论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一系列想法的关键内容,包括如何构思、构图、造型等。

6、重点指导——教师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具体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克服教师不了解儿童发展需求,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无所适从的现象。比如在这个活动中,老师支持和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目标去“思考和画画”。比如画《千手观音》的时候,小朋友不会画手。老师通过引导她观察和模仿这个舞蹈中手的动作,仔细了解手的形象造型特点,孩子们画出了自己的第一只手。之后,老师及时鼓励他们画一只又一只的手。还有一个小朋友想展示街舞的旋转。老师引导他在亲自旋转的过程中体验动态旋转。体验结束后,孩子展示了街舞的动感效果。

7、经验分享——每次活动孩子都会得到不同的经验,通过访谈、故事、记录、发帖等方式分享孩子有用的经验。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在活动结束后张贴和展示孩子们的作品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并让孩子们介绍和表达他们的观点。

8、延伸活动——儿童受到新的经历或一些想法的启发,在一次活动中无法完全实现,但可以通过活动区或其他活动等其他渠道继续完成。比如在“我们跳舞吧”的活动中,触发了表演区和美工区小朋友的一些活动。

策略4:引导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画画是孩子的游戏,但是有些孩子因为很多原因对画画不感兴趣。材料对幼儿有吸引力吗,材料合适吗?孩子有可能独立操作吗?哪怕是一个同龄人不经意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材料是否合适。同样是画小鱼,小班可以贴小鱼加泡泡;中班可以把我画成鱼王,大班可以表现奇妙的海底世界...小班的孩子如果偏离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就会因为画不出来而失去兴趣;中班和大班的孩子会因为画画没意思而失去兴趣。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脱离传统的“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大脑和手绘来完成创作。但有些孩子不会画形状,往往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观察事物。比如孩子画树,往往会把树干画成长方形。老师可以带孩子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摸摸树干,看看树枝。有时孩子会把树根画得很窄,可以和他们做一个游戏,让他们了解双腿紧绷的大树干是“被强风吹动”和“被孩子摇动”的,让孩子体验到底窄顶宽的大树干站立得很稳。引导孩子观察,也要注意观察孩子。对观察能力弱的儿童的引导语言要游戏化,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理解;对于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要提出更具体、更细致的观察要求。

3、表现与表达——童心的流动“道路”

这是教师根据儿童不同阶段发展的线索、绘画能力的发展情况和绘画活动中的常见问题,总结出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教学计划和指导策略。

(1)涂鸦期:尊重和引导孩子从涂鸦到不涂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训练他们正确握笔,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习惯。

(2)象征期:“多义性”是这一时期儿童画的主要特征。这时,大人在关注孩子想法的同时,可以引导和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可以安排一些题材进行绘画。

(3)形象期是这一战略的关键突破口,它揭示了

图像时期儿童学习艺术的特点,以及重点研究的内容有:

a造型——教师首先要主动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夸张。

造型表现手法,并介绍给家长和其他孩子。

并引导孩子通过造型符号表达自己的“故事”,也通过手工活动、绘画、写生等方式帮助造型困难的孩子学会用造型符号表达。

b着色——孩子在使用颜色上的表现很有个性。在玩和认知色彩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幼儿用色彩表达和渲染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孩子提供各种艺术颜料,他们有时会大胆而巧妙地用强烈的色彩、黑白的色彩对比,或强烈的色彩、跳跃的色彩、夸张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知和心情。

c构思——通过观察、交谈等活动,鼓励孩子从先画后思,到先思后画,学习构思,让绘画活动不仅是孩子的动手活动,也是大脑思维活动。通过老师的指导,孩子学会学习生活中的想法,比如:过年,自助餐;在游戏中学习理念,比如:操场,我爱游泳;在想象中学习理念,如:瓦罐火车、蚂蚁王国;在故事中学习思想,比如:美人鱼、老鼠;我通过观察了解到一些想法,比如:我是动物的朋友,一个树的模型等等。

d构图——让孩子感受并运用多种构图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如:突出主题作文《淘气的小猫》;星空的构图是“一顿丰盛的晚餐”;遮挡作文《太阳十兄弟》;平行作文“手拉手”;突出造型的构图“原始人的脸”;大小对比构图“八脚章鱼”,夸张构图“闪亮的星星”

明星”;平衡构图“七色花”;线条构图

“十字路口”等作文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幼

孩子需要表达自己,引导他们选择或创作新的作文。

方法。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绘画活动是最有创意的释放和发展孩子的方式。

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创设相关环境,设计相关主题,运用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放飞。通过实践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人格的过程。

策略五:体现因材施教的引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孩子夸张大胆地绘画;有的胆小;有的幼儿对绘画充满兴趣,画面越来越丰富,有的则马虎了事;有的孩子用明亮大胆的颜色给人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孩子就是喜欢用黑色和棕色...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各种表现,都离不开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绪变化、兴趣需求等心理因素。

比如情感极其丰富敏感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画出自己的情感经历?因为孩子的记忆主要是无意的记忆,比我们的短很多。如果当时发生的事情没有及时表达出来,他是不会记得的。比如上周的自助餐,这周的孩子是画不出当时嚼大虾的快乐和满足感的。第二天再画出来就好很多了,但是老师还是需要启发孩子回忆当时的情景,播放当时的视频,给吃的最香的孩子几个放大的特写...只有唤起孩子回忆当时的情景,引起他们的兴奋,才能使孩子对画面表现出生动、夸张的兴趣。

如何引导个性太强的孩子?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写字;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画画时总是捂着手;别的孩子总想在别人的画上画几笔……不管是什么性格,都想和我们大人一样把事情做好。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儿的这些表现,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找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案例一:大班的李梣溪每画一幅画,就握着老师的手说:“我教不了。”老师让他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开始的,告诉他怎么开始画画,甚至帮他点一个点,画一个圆,画一条直线...渐渐地,李梣溪说“我不会”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屏幕上出现了许多点、线、面的奇怪组合。他在画“我爱我家”这个主题的时候,用简单的线条画了一张桌子。桌子中间,他最喜欢的年糕被画成了一个大大的绿点,隐隐约约是一个大大的年糕,还有绿色的果脯。这种简洁概括的表达手法得到了老师的称赞:“我好想咬一口。你能画出我们吃年糕的画面吗?”每次他的绘画老师总是找到有趣的地方,不断鼓励他。现在他还是来握老师的手,但是他说:“老师,你看我的画。”耐心和鼓励是这类孩子的有效策略。

案例二:客串老师来了,孩子们都很开心。拿起画笔,快速绘制。张默死都不肯写。她不会画画吗?不,她画的兔子和精灵很有趣。但是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她,她都拒绝写作。客串老师要走了,张墨蝶却拿起了画笔,开始认真地画画...这种孩子自尊心很强,遇到陌生人总是担心自己画的不好,所以拒绝写字。我们要把这种情况和其他不会画画的孩子区分开来。不要唠叨和催促,而是尽量给她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自己的空间。面对自尊心强又怕画不好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入手,让她画自己平时最擅长或者喜欢画的东西,并和其他老师随便说说自己平时的优点,鼓励她树立自信心。

案例三:中产阶级的牛牛和王子豪思维活跃。每个话题都能引起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什么草地上的蚂蚁王国,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强大的机器怪物...他们什么都知道。我开始画画,孩子们静静地画着刚刚想到的东西。活跃的妞妞和王子豪从座位上喊:“老师怎么会画画?我不会。”刚才说的那么生动,怎么画出来?原来这些孩子是对剧情感兴趣,没有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一只蚂蚁有几条腿?身体被分成多少部分?眼睛在哪里?问三个问题不知道。脑子里没有蚂蚁的具体形象。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孩子进行图像分析,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画《淘气的小猫》时,要引导孩子分析:一只猫有哪些部位?他们是什么样的?当孩子观察到猫的尾巴很长时,进一步问他:猫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只有把孩子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一步一步地调动起来,变成具体的形象,再回到大脑中,孩子才能逐渐会说话,会画画。

通过“全程游戏教学法”绘画活动,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与老师和幼儿进行有效互动。我们看到孩子们放飞自己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写在纸上。孩子的行为也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从不示范自己的老师画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画世界;有的孩子坚持画了一段时间,就迷上了,一次次向老师要第二张、第三张纸画。有的孩子一开始就不敢画,那么小就可以放下笔大胆地画;有些孩子画线是为了代表自己的想象,为了“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画纸记录了他们童心的善良和美好——孩子们把他们眼中的世界画到了他们心中的世界。每个孩子从敢画到爱画,都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审美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我们还会把进一步了解儿童的观念和经验延伸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