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mobi
我有一个心理学题目,拟题目是“尽量不要做‘两面人’”。最近朋友家发现某某不正常。他时而抑郁,时而激动,时而关心家人朋友,时而冷漠。我查了一下,“两面人”可能是一种由于情绪变化大,大起大落,自制力无法控制而产生的精神障碍,需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是这样吗?所以现在很多朋友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说自己有双重人格。这是好是坏?家人该如何应对朋友的情况?我应该如何调整自己?
根据你提出的题目“尽量不要做两面人”,反映出两面人不好。在你的几次询问中,重点也是如何调整和应对。要回答这一点,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双面人”。
?什么是双面人?需要治疗吗?
从字面上看,“两面人”是具有两面或面孔的人,但实际上是指具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人格特征的人。两面人有坏的(病态的)两面人,也有不在乎好坏的两面人。
需要治疗的两面人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主要有三种: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和分离性障碍。比如,你朋友家里有人可能被怀疑有躁郁症或者边缘型人格问题。当然,这需要心理医生了解当事人的详细情况才能做出诊断。有效诊治的前提是准确诊断。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像双面人这三种精神现象。
每个人都熟悉抑郁症和躁狂症的表现。所谓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活力下降、思维迟缓、懒惰、自闭等抑郁性发作和逃避思维、多动等躁狂性发作为特征的疾病。这两种情况以不相等的间隔周期性地发生。发病原因复杂,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因素。心理动力学的解释包括:基本需求受挫,尤其是因为母亲无法满足嘴部欲望的冲动,抑制嘴部欲望和攻击欲望,产生性依赖。
边缘型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精神分裂症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他们在发病机制和某些表现上是不同的,但早期的障碍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早期(婴幼儿)有缺陷的亲子关系,有过极度不安全的恐惧经历,总体表现是相同的:自我形象不一致,矛盾,情绪多变,对人太好,不好就想杀了你(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非常害怕孤独和被遗弃。
解离性障碍。分离意味着一个想法独立于整体。分离是一个很难描述的过程。原本属于整体的人,现在彼此分离,一个精神活动的同一个身体被溶解(但这与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无关)。国际精神病学(ICD 10: F44.81)有“人格分离”的诊断,这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分离障碍:一个人似乎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完全不同的人格结构,可以相互转化,其中一种对另一种一无所知。这种极端情况比较少见,有些现象类似于装病。常见的分离经历有白日做梦、催眠、走神、超常状态、疲劳下人格解体、沉迷电影、书籍、游戏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反差极大的双重生活:白天做君子,晚上做罪犯,如电视剧《沉默的证人》中的程律师;白天男性,晚上女性(不包括生理双性恋者);一方面,他诚实善良,另一方面,他是一个破坏性的攻击者。分离障碍的严重情况或病理状态是:健忘症、身份转换、人格解体等。其病理机制是心理衰竭。心理动力学认为,这种不一致的情感追求的表达与“超我”的要求有关
严格来说,上述心理现象属于人格结构性问题(认同障碍),其根源在于早期障碍,即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怀、积极认同和必要的挫折经历以形成稳定自信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的童年。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完全获得,而是处于不良的关系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包括过度溺爱),内心经历了持续或深刻的紧张、恐惧和无助。这种童年经历可以在以后相应的经历中致敏,形成焦虑、抑郁或偏执的人格品质。当躁狂抑郁症、妄想症或妄想达到认同障碍(一般来说,缺乏自我意识),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时,就是需要治疗的程度。
现在很多朋友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说自己有双重人格。这是好是坏?
应该说大部分属于上面说的正常的“两面人”,无所谓好坏。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不可能是纯粹的,是双重的,或者多重的。每个人除了主人格之外,还有很多次人格。具有双重人格的双面人,只要他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良好的风度,生活愉快,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非常健康的人格。
但是,有些双重人格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亚健康。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某种关系陷入僵局,让自己里外不是人。比如电视剧《双面胶》里的亚萍,在一个传统倔强的母亲面前是个孝子,在一个时尚独立的妻子面前又是个听话的丈夫。看来是婆媳矛盾导致了亚萍情绪失控,疯疯癫癫。他既可怜又富有同情心。但这样的人确实有可恨的地方:懦弱和自私。作为家庭中的男人,他本可以起到两种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帮助母亲和妻子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共存。但他以暧昧、矛盾、无奈、痛苦的软弱态度激怒了双方,扩大了婆媳之间的敌意和愤怒。从分析来看,如果亚萍更善于自我分化,有明确的自我边界,有成熟的心理能力,那么他很快就会有自己在冲突关系中处理生活的原则,来解决婆媳矛盾。但是因为他矛盾的性格,矛盾的价值观,他做不了决定,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人面前,他看似公正,其实是个更坏的双面人。这种双面的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很多人际问题。
?你的家人应该如何应对你朋友的情况,应该如何自我调节?
首先,家人要意识到孩子(或对象)的这种现象是人格心理的问题,要劝他(她)及时去看心理医生,通过心理诊断确定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还是两者结合。
2.家庭成员有策略地回应。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婚姻中,如果你和边缘性格的人相处,如果你没有耐心,没有弹性,没有包容和接纳,你也会很边缘——紧张,神经质。这就像被那些靠近朱者赤和墨西哥的人所感染和同化。
当然,是否被同化,不取决于接近墨迹的人,而取决于接近墨迹的人。家里有这么一个“墨家”,家人必须艺术地和他相处。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他理解和包容,最重要的策略是不要和当事人直接对抗,比如对抗、指责、教训等。,而不是去接受他投射出来的坏情绪(坏事)!使其他投射无效(幼稚行为)。不接受的艺术有很多种,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温柔而坚定地拒绝他抛出的东西。家庭成员可以自由发挥,任何可以拒绝到位的方法都可以视为艺术,因为只有一次又一次拒绝到位,才能逆转矛盾冲突下当事人的双面投射认同的辩护。
3、接受心理治疗。没有人格分析的心理治疗,当事人很难自我调节,更别说怎么调节了。因为他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可控的,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失控的情绪。典型的边缘型或精神分裂型人格肯定是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医学是控制躁狂和抑郁情绪,而心理治疗是“着眼于认同障碍和原始防御机制的解决和整合”。它的目标是使有关的人逐渐有一个正常的身份,使他的个人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逐渐协调一致,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
4.我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当事人可以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
情绪管理。不要回避:当你感觉到情绪要来的时候,先去感受,再去发泄。当你感受到了,你就能感知到情绪是从哪里来的,然后你就能真实地表达你的不满,而不否认有不满。没有癫痫发作:当你感到焦虑或愤怒时,告诉自己“尽可能地去感受,暂停癫痫发作”,允许自己忍受幻想,通过延迟需求的满足来训练自己对躁郁症的耐受力。不害怕沮丧或愤怒:寻找并选择一种无害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学会问自己:我的躁郁症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强迫性方式吗?我有哪些无法满足的需求和欲望?我需要被关心还是被接受?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得到爱和幸福,才能让躁狂症消失?
自信训练学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如将“我不能,我害怕……我不想……如果……会怎样”等习惯性的消极思维和表达,转变为“我能……我能……我需要……我希望……”等积极的思维和表达;感受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能够诚实的拒绝别人,承受来自别人的拒绝;在意识到仇恨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要学会包容或者忍耐;求亲戚帮忙,这样才能督促自己说到做到,做自己需要改变的事情,更加肯定自己。
树立人生目标,学会耐得住寂寞。两面人看似只爱自己,其实既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始终如一。因为他内心最怕孤独和分离,所以经常以谄媚或攻击的方式与人相处。
所以,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学会自给自足,多和别人的东西做爱,通过建立有趣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来增强自我意识。反映心理能力的成长,就是逐渐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可以脱离他人。同时,你也不必去迎合或者攻击别人,你相信别人理解你,爱你。
5、重视早期教育。从需要治疗的双面人身上,我们知道坏的根源在早期环境,所以是否成为病态双面人,可以由非当事人决定。所以,如果“尽量不做两面人”,基本上还是要从源头——早教入手。太多的心理疾病,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他们都有着童年创伤的深刻记忆;太多人格障碍的案例无一例外的呈现出来,都有令人心寒的早期病理(关系)环境。他们的遭遇无疑呼吁人们:在准备为人父母之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对你来说是否健康?你能为将要出生的生命提供一个健康的关系环境和教育环境吗?
所有的照顾者都应该学习和理解什么是病态亲子关系,什么是良好的早期教育。任何一个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必须明白,一个在婴儿时期就被寄养,或被隔代父母抚养,或被父母抚养,但缺乏母乳和皮肤接触,或从未经历过温柔,或经历过太多冷漠和冷淡,或被过度溺爱等的孩子。,叫做有缺陷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孩子的心理结构会活在很多“恐惧、自卑、无助、无能”的不良自我中。那些成年后内心的不良自我,让人感到极度孤立,很难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所谓边缘人的内心都是孤立的自我。只有早期的病理环境才会导致一个人的人格冲突。这就警示人们,尤其是父母,要想生出和培养健康的新人,就必须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相对健康的夫妻性格和心理,双方都能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元素(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亲子关系和良好的早教,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这又是一个大话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101703030005169 . bqy . m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