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斯古城指南

非斯古城是一座古老的北非城市,也是非洲第一座大型伊斯兰城市。它代表了北非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给人无限的向往和童话元素。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旅行攻略。

菲斯古城仿佛是古代为现代人设置的迷宫。即使你手里有一张现代化的电子地图,9000条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的小巷,沿街的集市,各种陶瓷、皮革、地毯、印染作坊,无数的小店、小摊,你也一定会无所适从。去摩洛哥旅游,无论谁在旅游行程中,菲斯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摩洛哥伊斯兰文化的中心,游客们着迷的不仅是非斯的古建筑,还有工业革命无法取代的家庭工厂。

导游带我们穿过菲斯古城的小巷,欣赏伊斯兰特色和古犹太文化交融的宫殿、寺庙和手工艺作坊。在市场上,干果和草药混合着皮革和染料的味道,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瓷器、地毯、钱包和青铜器。因此,非斯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人在这座手工业城市多少有些失落。

耀眼的蓝色马赛克陶瓷

我们去了一家名为Poteriede的餐厅。

Fes陶瓷作坊是一个至今还保留着古窑遗址的小工厂。工厂用一个小院子来分隔不同工序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许多工匠在一丝不苟地制作瓷器的每一道工序,从泥料的毛坯、着色、烧制、描线、裱糊。他们习惯了游客的围观,忽略了周围摄像头的闪光灯。

费斯图斯特有的镶嵌陶瓷与中国瓷器完全不同。蓝色马赛克陶瓷是由费斯图斯特有的一种灰色矿物粘土制成,颜色以蓝色为主。用小瓷片拼成各种颜色和复杂的图案,贴在房子的墙上,甚至是脸盆、碗和盘子上。当地的名字叫Zillige。非斯的镶嵌陶瓷上装饰着各种色彩鲜艳的装饰品,有些类似于中国的景泰蓝,但景泰蓝是铜和陶瓷的结合,而蓝镶嵌陶瓷是粘土和瓷器的结合。

中国的瓷器和景泰蓝工艺品优雅精致,而摩洛哥的陶瓷色彩艳丽,热情奔放,风格强烈。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颜色相近,件件不同,这是工业化流水线无法做到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作坊式的小厂能维持到今天。

在非斯古城之旅中,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游客,最感兴趣的都是陶瓷作坊和工厂。这些蓝色调的Zillige,从脸盆、桌面、天花板、地砖,到坛子、杯子、水壶、碗、盘子,涉及生活的每一个元素,从万元的奢侈品到十几个可爱的小盘子,游客都有自己的价值,可以购买。

低调奢华的摩洛哥地毯

穿过狭窄的小巷,我走进了一户人家。虽然门并不起眼,但上面有一个洞。这是一家手工地毯厂。进入楼内,是一个三四层高的庭院天井,各种地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仿佛仙境一般。阁楼上有几个女人在织地毯。如果是制作,更像是给游客的制作演示。

摩洛哥最著名的地毯是柏柏尔地毯。柏柏尔人作为非洲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崇拜自然。地毯以沙色、岩石棕色和非洲驼色为主,图案有沙漠波纹、骆驼、植物等。当地的柏柏尔人也受到伊斯兰教、阿拉伯和文化的影响,月亮、月亮和法蒂玛之手等图案也会在地毯上有所体现。

摩洛哥的手工地毯看起来很厚,其实用料讲究。即使是简单的几何图案也非常精致,结实耐用。一块好地毯可以用几代人。在摩洛哥买一块好的纯羊毛地毯并不便宜。纯羊毛地毯是由纯植物染料制成的,价格昂贵。虽然摩洛哥有现代化的工厂大批量生产地毯,一米几十美元到两三百美元不等,但全世界的富裕家庭都偏爱独特的手工编织地毯。贝尼

Ourain,TapisAzilal和其他昂贵的地毯被称为软黄金。手工地毯是机械加工地毯价格的四五倍,上万元甚至更高,可谓低调奢华。

“臭名昭著”的皮革加工厂

非斯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地方,但游客一定要去。它是非斯的皮革手工加工厂。最古老的工厂有上千年的历史,几个著名的皮革厂已经成为非斯的旅游景点。感觉像是顺便卖皮革制品。导游软绵绵地把我带进一个堆满皮革制品的房间,拿起一片薄荷叶,让我放在鼻子前闻。清凉的薄荷香味还是掩盖不住皮革制品的刺鼻气味,难怪我被戏称为“恶名昭彰”。

穿过墙上挂着各种皮包和鞋子的房间,售货员向几个外国游客推销皮包。摩洛哥式的销售很有说服力。我先从牛、羊、骆驼的皮说起,告诉你这些皮是怎么用花等纯植物染出来的。红花来自罂粟,米色来自石榴,绿色来自薄荷,棕色来自指甲花,让你知道它们不是现代工业产品。很难不被他们真诚热情的眼神所感动。我们眼前的这些皮包皮鞋,可能有点复杂,甚至有点土气,但和流水线生产的皮包不一样,都是手工缝制的。

皮具厂的人知道我们是来摄影的,跳过推销,直接把我带到房间的阳台上。一眼望去,后院是一个巨大的棕褐色露台,石头或泥土的染缸连在一起,像一个装满五颜六色染料的蜂巢。

工人们忙得像蜜蜂一样,从动物身上剥下的皮堆得发白。第一步是晒黑。现代工厂鞣制皮革的加工方法是用明矾和硫酸钠去除皮革残留肉毛的蛋白质,使皮革柔软。菲斯的老皮革法是先用牛尿、生石灰、盐浸泡,再用鸽粪浸泡,使其软化后再染色。虽然材料都是天然的,但是刺鼻的气味在工厂里久久不能散去。我拿起一小块鞣制过的羊皮,已经染色,摸起来很柔软。据说欧洲很多著名的皮革品牌都出自非斯。

深色衣服染坊

在非斯,人们更关注皮革加工厂。事实上,街上有许多布料和衣服染坊。巷子的一侧是一个浸泡着深色染料的水池,水池边堆放着一叠叠的长袍和纱丽。这很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当年,我们买布,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缝好。另一件事也类似。深色是主色调。

摩洛哥人男女都穿长袍。女性以黑色为主,节日场合可能会有蓝色等鲜艳的服装。男人的长袍以驼色和棕色为主,最好的长袍是羊毛的。菲斯古城现在还有很多染坊,衣服都是在染坊里染的。虽然这些染料的气味没有皮革加工厂的气味刺激,但游客走过街边的染料店时,还是会受不了染料的气味,忍不住加快速度,快速通过。

穿着胶鞋的工人从染缸里捞出衣服、围巾、丝绵等材料,挂在巷子旁边的墙上晾干。染料流到地上,街道被染成黑色。一家染坊的老板站在门前,我举起相机给他拍了张照片。他热情地点点头,高兴地让我给他拍张照。染坊的手工很容易被工厂流水线取代。我不知道这些染坊会持续多久,但也许将来它们只是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阿拉丁神灯似的青铜器

走在非斯古城的小巷里,你会被各种小商品店,尤其是闪闪发光的青铜店迷住。非斯古城的青铜器不仅有铜杯、壶、盘、盆,还有烛台、灯罩。店主在铜灯罩后面放了一盏灯,光线透过青铜器精致的花纹,营造出一种梦幻的场景,有阿拉丁神灯的感觉。

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是手工制作的,而不是机器制作的。只有这样,它们才有独特的质感和文化历史魅力。在店铺前,我看到工匠们用小锤子敲打着铜皮。经过“锤炼”,慢慢成型为盘子或灯罩,一点点看着青铜器上雕刻的图案。这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晶。有一个巨大的灯罩,上面有极其精致的图案。我不知道做这个灯罩需要多少天。还有一个很精致的首饰盒。我真不敢相信这么精致的图案都是手工制作的,更别说那些日常用品,锅碗瓢盆都是大量敲打的。我感觉所有的日常用品都可以用手拍制作。

在一家铜器店门前,我遇到了两位身着摩洛哥民族服装的艺术家。他们敲锣打鼓,为游客演唱摩洛哥民歌。我在拍铜器店,店里的工匠还在敲打手中的铜器。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给艺术家们的摩洛哥民歌增添了一首协奏曲。

在博尔杰

sud Castle对面的一处高地俯瞰着沉睡了千年的菲斯古城全景。牧羊人带着狗和羊悠闲地经过,非斯各种作坊和工厂的场景浮现在脑海里。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带来了很高的生产效率,但仍然无法消灭手工制造这个承载文化价值的古老行业。虽然手工制作永远不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已经成为人们文化怀旧的一种方式。人们陶醉在这座传说中的古城里,迷失在古老文化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