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中心预警

距离凯恩斯预言的那一天还有九年。

这位宏观经济学之父,在他发表于1930的论文《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中,给出了两个精彩的预言:生活在2030年的人将比生活在1930年的人富裕4-8倍;人们一天工作三小时,或者一周工作15小时,就足以满足我们的坏习惯。

哦,对了,在凯恩斯看来,我们的劣根性在于“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毫无畏惧地展望这个闲适富足的时代。”

为了让你玩的时候安心,这是安排一些工作。高手就是高手。一张嘴就能让凡尔赛变老。

如果凯恩斯的老人能够看到,在他的著作发表90多年后的2020年代,人们的工作时间不仅没有下降到理想的每周15小时,甚至朝着每天15小时的方向飞速进步,那将是极其令人惊讶的。

是的,我们没有进入理想的“休闲时代”,而是转向了“过劳时代”。

国际公认的研究过劳死问题的第一人是日本学者盛冈孝治。他最著名的作品叫做《过劳时代》。盛冈浩二一生致力于研究“过劳死”这一社会问题,甚至推动了日本《过劳死等防治措施推进法》的制定。

盛冈浩二年轻时就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但为了学习过度劳累,经常陷入劳累过度的状态。一位与他有工作关系的中国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盛冈浩二经常在半夜两三点回邮件。最终,这位研究了一辈子过劳死的书生于2018年8月突发心脏病去世。

盛冈浩二生前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工作的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所以不能留下遗憾。

在脉脉上,一位专业用户说: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职场人的生活常态。

在21世纪20年代,当黑天鹅和灰犀牛四处奔跑时,焦虑似乎再次升级。在《内向生2021中国职场流动趋势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内向生”)中,近六成职场人表示2020年比以前更焦虑。

新浪财经在报道中用了一个更刺激的表述,#近九成职场人表示处于焦虑状态#。

深入探究是什么让我们更焦虑,70%的职场人表示工作是焦虑的第一诱因,这不仅把储蓄推到了首位,甚至把疫情推到了第三位。

而年关将至,发生的几件事,让我们对职场人在焦虑下的经历感到悲哀。

北京现在的曲调,让观众难过,让听者落泪。我住在顺义,在海淀工作。我每天乘地铁通勤50公里。白天工作,晚上准备考清华研究生。周末带宝宝早教,考前三天旅游。31岁,白天上班,晚上吃一碗牛肉面,然后兼职快递;网约车司机,40岁,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23点上班。14天里,只有一顿午饭,没有休息日。

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凌晨1: 30在上班途中猝死。公司回应,这是一个努力的时代。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的妈妈来北京看他,看到的是他连续几天每天半夜才回家。妈妈问他这么忙是因为他要过春节,还是他总是这么忙。他回答说,一直都是。妈妈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沉默不语。当我回来的时候我应该做什么?

和这位朋友面临同样焦虑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让他们苦不堪言。在一线城市发展机会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可能选择离开。但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成为职场人的下一站。《天生内向》报告显示,越来越多城市的人才吸引力逐渐增强,其中长沙、成都、网络名人是代表。

人才流动意味着职场人用行动做出了职业发展选择,但另一方面,一线城市以外的就业压力也不小。

无论是北上广还是其他城市,内卷化已经成为2020年底职场最热的梗,或者说,现实。

我们焦虑,迷茫,充满疑惑。越是焦虑,越是迷茫,越是充满疑惑,我们就越是渴望去努力寻找答案:问题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工作带来的焦虑最终变成了我们对自己的折磨。

我们没有世界大战要经历,没有大萧条要恐慌,我们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

所有内心的战斗都只能靠内心的力量去战斗。

在经典的1999新年贺词中,周南写道:“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种力量让我们充满活力,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和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你们,来自你们每一个人。”

2020年这艰难的一年,职场人在前所未有的焦虑下,还有这样的力量吗?

在撰写《生于内心》这份报告的过程中,我们调查了3162位职场人士,让他们给自己的2020年打分,平均分为6.4分。

当他们被要求用一个词或一个词总结过去的一年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努力”、“改变”、“焦虑”、“加油”、“生活”。

这个结果让我们很感动,让我们流泪的力量还在。

在焦虑和压力下,职场人做的不是躺在原地,而是在压力下找到自己的路,带着焦虑前行。

1918,风雨中国,北京。

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季梁问他:“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一天比一天好。”

你觉得103之后世界会更好吗?

我们需要信心,也需要前进的方向。《向内生的中国职场流动趋势年度报告》2021。大数据展现2020年职场发展趋势,揭示哪些城市、行业、工作值得期待,也有2021职场发展前景。

欢迎查看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