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前教育有哪些明显的短板?

来源:知乎。

周舟

最明显的不足在于对国外育儿理念的无差别模仿,丧失了本土教育的魅力。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中国的学前教育早已自成体系。

也有很多老师有非常好的想法,比如“巴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我很赞同她的育儿观。公园里的一切都像“八雪园”一样美丽而自由。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纪录片《小人国》。记录一些孩子在园里遇到的问题和老师的解决方法。

还有英蔡赟老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引进了许多优秀的课程,被视为新幼师的瑰宝。

原谅我,我真的不是在打广告。

看啊!多么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啊!!虽然我们是谦逊的中国人,但我们必须对我们国家的教育充满信心!我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如果我觉得自己不好,那不就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吗?

注意,我们说的是学前教育。我看题目选的标签是幼儿园,育儿,学前教育。下面就来说说两者的区别。

学前教育是指0-6岁儿童的全部教育,学前教育是指3-6岁儿童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对3 ~ 6岁儿童的教育。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

说到这里,我想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健康理念的幼儿园当然重要,家长接受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还是相当重要的。

混幼教的人比较吃香。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视听训练、触觉训练、抓握训练、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训练,语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乐感、节奏感也同步训练,甚至开始培养他们的终身习惯。这样一套下来,等到三岁上幼儿园,就...健脑剂-

毕竟是生物。

* * *鼓励。

发布于2014-12-31

更多答案

汤圆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对学前教育还是很有感触的。

很多家长眼中的学前教育包括:一个好的幼儿园,一个好的培训班。它不见了。

如今的上海,培训机构的触角早已伸向学龄前儿童,幼儿园的孩子培训班层出不穷,有的甚至需要排队找座位。各种早教机构里都是坐不稳站不稳的宝宝,甚至有的孩子刚出生。家长已经为宝宝预定了好几年的培训班。

我的一个朋友,乔戈,家境殷实,对自己4岁的孩子管得很严。为了能考上上海一所寄宿制双语小学,他们家宝宝的周末作息比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还要密集:

周六上午:英语培训班,学习字母和语法;

周六下午:音乐——请了老师在家教钢琴;

周六晚上:口语——外教来指导发音;

周日上午:数学-培训班,教100以内的加减法;

周日下午:体育——知名足球学校训练足球。

乔哥算了一笔账。直到孩子大学毕业,他在儿子教育上的总投入在500万左右,不考虑通货膨胀。父亲的宣言是:“这是我父母养育我的方式,我也要这样养育我的儿子!”"

即便如此,他还是很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筛查。我也担心他最后会失望。因为他的父母除了在培养他的方式上花钱,没有花太多时间陪他。而他似乎也一样。他之所以要送儿子去寄宿学校,是因为平时不用带娃。

在汤圆老师看来,这种幼儿园培训班不是给孩子创造先发优势,而是给孩子挖坑!

今天的小学面试考察的不仅仅是英语的几个单词,还有几种乐器。学生的软实力是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无论是怯场还是落落大方;

理解能力,是否理解老师的问题;

沟通能力,是否能三言两语清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团队生活能力,是否能迅速和朋友打成一片;

这些软实力很重要!

不仅仅是小学面试,他们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涯奠定基础;但是这些软实力是培训班教不出来的!谁能教?只有父母。

在我看来:

我国学前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把重点放在了词汇、数学计算等细微方面,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大格局——那些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学校生活的技能。

例如:

集中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在中小学经常发生。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完全有机会帮助孩子训练专注力。

我个人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个up:露面,闭嘴,振作。

当一个孩子专注于他喜欢做的事情时,无论是拼图、绘画还是玩乐...

露面:在他身边陪他玩;让他有安全感;创造一个有助于他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闭嘴:闭嘴,安静的看他玩,不要打扰他,也不要太唠叨。不要纠正自己的错误,也不要问他要喝水还是要吃水果。就让他专心玩吧。

振作起来:在孩子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时候,鼓励和帮助他,让他继续进入专注的状态。

专注力可以通过童年的亲子时刻来培养。即使家长多送培训班,孩子的专注力也很难明显提高。

汤圆老师班上有个男孩,因为三岁前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进入幼儿园后,当老师告诉孩子他的专注力和规则感极度缺乏时,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己在孩子三岁前亏欠他太多,对孩子完全没有要求。她希望老师能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顺其自然。结果孩子进入一年级,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孩子交流。他一言不合就动手,他会看中别人的东西就去抢。学习也属于完全自然的状态。老师讲课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笔,在任何能画的平面上展示自己的绘画天赋,反复画出自己喜欢的火车。

三岁之前,是陪伴孩子、培养亲密关系的好时机;三岁以后的幼儿园阶段是给孩子建立规则和秩序感的机会。

家长不要随意把孩子丢给学校或幼儿园;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孩子觉得亏欠同伴就把他们送去培训班。

勇气

与十几年前汤圆老师带的第一批孩子相比,现在的孩子更没有挑战困难的勇气。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4-2-1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很好的保护,很少遇到困难和挑战。即使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很快就会有长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诚然,我不认为父母不应该帮助他们的孩子。事实上,当孩子得到帮助时,父母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教他们如何处理问题。

但是,长辈的帮助不应该总是及时的。一方面会导致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缺乏耐心,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孩子在面对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失去大脑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

老师家的小笼包是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

虽然在家里很猖狂,但是到了儿童乐园,小汤圆还是挺胆小的。因为平时在社区遇到各种“挑战”,奶奶总会第一时间护送。于是就有了小哥哥抓着我的脸哭的一幕,还有人把玩的好好的玩具拿走了只看着我爸妈。

汤圆老师和爷爷奶奶来了好几次长谈,才稍微有所改观。汤圆粑粑也在积极地重现家里小汤圆的场景——如果有人动手或者试图抢玩具该如何应对。渐渐的,小汤圆开始懂得如何处理这些突发的“状况”,相信她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很多自信。

独立

除了独立面对外界的各种挑战,学会生活中的独立也很重要,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奋斗在小学一线的汤圆老师,经常出现“大学生快递衣服回家洗妈妈”这样的讽刺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小学开始,家长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孩子不需要为生活中的事情操心,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衣服扣不上,小书包管不了,有的甚至吃不下饭。忘事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汤圆老师班上30多个孩子,一周内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忘的屈指可数。

最近发布的《2016中国家庭教育焦点调查报告》提到:

现在比读书更让中国家长担心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

这是一份通过对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的调查跟踪,揭示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的报告。

由此可见,如果在幼儿期到婴儿期的过渡期不重视孩子的自理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将越来越成为阻碍其全面发展的一大因素。

总结一下:作为一名教师,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即使是资质和天赋都超常的孩子,即使是在幼儿园前就建立了“先发优势”的孩子,仍然因为缺乏专注力、勇气和自理能力,成绩逐渐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怕学的现象。

对孩子来说,

当他需要亲情的时候,你把他留给了爷爷奶奶;

当他需要建立秩序感的时候,你把他扔到培训班;

孩子可能什么都不会说。

但是等他长大了,他会意识到:我一定是遇到了假父母...

编辑于2017-03-22

黄安

很抱歉这么久才回答邀请的问题。因为题目有点大,想起来有点难。其实直到现在,我都没想过。

我认为学前教育不仅仅是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或机构、家长、街道社区的事情...这些都是片面的,我觉得是每个人的事。所以如果要说学前教育的不足,我觉得是关于整体的教育理念和氛围。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个是要不要学前教育,一个是怎么做。

第一,要不要学前教育。

对于3-6岁,大家还是有统一思想的,因为传统上孩子三岁就要上幼儿园了。至于0-3岁,争议很大。很多家长认为小至0-3岁的孩子没什么好教的,让他们玩就行了。我赞同“让孩子玩得开心就好”的说法,但其实玩是有大学问的。玩是学习,玩是教育。关键是怎么玩,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是他们需要的。关于0-3岁的孩子是否需要早教,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

所以对学前教育尤其是三岁前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足。由此而来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尤其是三岁前教育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不足。

第二,如何学前教育。

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但我在这里只想说两点:

首先,教育扼杀创造力。这是一个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太多年沉淀下来的习惯就是灌输和填鸭。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更开放的观念。学习,最重要的是体验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背诵和模仿,让孩子通过体验认识和理解世界,通过尝试和实验找到答案,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孩子生来就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应该帮助孩子保持和延续这种能力,而不是扼杀这种能力。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视频:TED talk——教育扼杀创造力。(感谢@京京京京京京对于分享这个,当时觉得特别精彩。)

第二,我认为教育是在教孩子,但其实最应该学的是家长。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是父母,世界上最好的玩伴是父母,至少在生命早期是这样。父母的心态、行为、情感和信念将对他们的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着健康积极心态的父母,往往在没有如何教导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成长。教育孩子成长,其实就是父母的做法。这个话题太大了,无法在这里详细讨论。一方面,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学习成长。另一方面,社会为父母的成长提供了积极的环境和资源,这种不足会逐渐变小。

虽然还不够,但是越来越多积极的声音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耳边,越来越多有新想法的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关心教育的人在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所以我相信这些缺点总有一天会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