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混血宝宝是什么感觉?

我家宝宝叫亚历山大(小名Alex),中美混血。严格来说,混合体是1/4希腊,1/8德国,1/8法国,1/4安徽,1/4上海。

生孩子之前对婴儿这类生物非常不敏感。我最讨厌熊海子了,心想:我以后得做个可爱漂亮讨人喜欢的宝宝才能让我愿意忍受TA的各种调皮事,比如混血宝宝。后来遇到了已经结婚怀孕的老公,这个想法真的实现了。我老公偶尔开玩笑说我嫁给他只是为了他的血统。

宝宝出生前,我和老公一直很好奇:混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为此,老公去Instagram上搜了很多混血儿宝宝的照片,然后指着其中的一些对我说:“你看,亚历克斯应该长这样。”

网上有所谓的“混脸”软件,就是你把两个人的照片放进去,它会自动生成你两个宝宝的长相。最后一张我怕的照片太诡异,毁了我的想象力,但我还是没有尝试。

所以在10月份漫长的怀孕期间,我一直保持着我汹涌澎湃的好奇心,直到亚历克斯出生的那一刻,答案终于揭晓了...

当医生和护士把一个肉肉的、温暖的小身体放在我的胸口时,我能感觉到他的体温和他呼出的气体。他那么小,软软的,闭着眼睛哭,眼睛,鼻子,嘴巴挤在一起,湿湿的头发卷卷的。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任何与我想象中的混血儿相关的特征。

我看着面前的小丸子,心想,哦,原来他长这样。

直到我们把亚历克斯带回家,他躺在我身边,我才有机会好好看看他的每一个细节:头发和眉毛的颜色都很浅,尤其是眉毛,还没有长出来,眼睛上方只有一条浅浅的细线,有点滑稽。眼睛的颜色自然按照显性基因的原理跟着我,一点悬念都没有,虽然我还是希望他可能有一双像她老公一样的蓝眼睛。鼻子和之前的4D彩超图一样,而且挺高,应该也是跟着老公的。小嘴轮廓清晰,时不时动一下吸奶,分不清像谁。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和我有同感:我觉得这个小男人挺奇怪的。我在他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也看不到老公的影子。被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渲染过的所谓天然的血缘关系,在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一刻,并没有那么强烈。感觉身边有一个可爱的小男人。他是一个新的家庭成员,也是我们的新朋友,但是和他不是那么熟悉。我开始用一生中最大的热情去观察他,学习他,了解他。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迅速成长。每一次成长飞跃之后,我都觉得他又变了。眉毛开始长了,眼睛比以前大了,鼻骨轮廓更深了,头发也一次比一次淡了。但无论怎么变,我都没看出哪里像我。

从他出生开始,关于他的长相就有几个固定的评价:

1)他长得像他爸爸!

潜台词:这孩子一点都不像你。

我说不出他长得像谁。

潜台词:他不像你们俩。

3)这个孩子很温和!

潜台词:“中和”是“谁都不像”的另一种说法,懂吗!

他有时像他的父亲,有时像他的母亲。

潜台词:嗯,不知道说什么,就说点不会出错的。

是的,有个混血宝宝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有时候抱着他感觉不像抱着自己的孩子。

你应该见过那种第一眼就像妈妈翻版的宝宝。我也见过,但肯定不是我儿子。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看着他就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的感觉。亚历克斯似乎是一个全新的男孩,独立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的烙印。有时候一个人带他出去,我会不自觉的稍微打扮一下,怕穿的太不整洁会被误认为是保姆。

但总的来说,觉得他更像他父亲的人占绝大多数。主要是头发的颜色和五官的轮廓。对此我没有什么可争辩的。

和身边妈妈的朋友聊了聊,发现大家好像都有这种现象——早期的宝宝长得都像偶像,妈妈基本没什么毛病。江湖上有一句话解释了这种现象:由于古代没有科学技术的方法来验证孩子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所以孩子出生时会本能地长得像父亲,以此来保护母亲,证明孩子是自己的。(哈,好像有点道理:-D)

有人告诉我,他看起来像他的父亲,我正在习惯这一点。虽然心里偶尔会有隐隐的担忧。好在Alex笑起来有两个大酒窝:这总像妈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渐渐失去了是否是这样的感觉。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湾区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妈妈和长相各异的混血小孩!

原来我不是人!!!

一个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国人的混血儿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小时候并不是很享受做一个混血儿,因为他父亲的亲戚觉得他太亚洲(Asia),他母亲的家人觉得他太白(White)。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能真正融入。他总是被提醒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在两边都找不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这个问题在旧金山湾区并不存在。这大概是美国混血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白人和亚洲人的混血儿,走在路上,目测,大概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所以,Alex应该对这里很有归属感。至少他可以自信地说:“我不是少数民族!”“我见过一个长得最不像妈妈的婴儿,一头浓密的黑色碧昂丝卷发,黑巧克力色的皮肤,而他的妈妈是日本人,典型的日式长相。在超市购物时,他们能说流利的日语。

和这个比起来,我的Alex还是和我一样的。呵呵,心里有点平衡了。

说到黑人混血儿会说日语,就不得不提生下混血儿的另一种感受:对宝宝进行双语教育真的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从Alex出生开始,我和老公就达成一致,Alex的早期语言教育必须从中文开始。毕竟他以后的整个语言环境都是英语,随时都可以轻松的把英语捡起来,但是如果他现在汉语学不好,以后学起来就困难多了。

我老公的中文水平很好。他是一个美国人,很少说不带外国人口音的中文。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从中英文混合变成了全英文模式,以至于我老公的中文开始一点点缩水。搬到湾区后,他说的中文就更少了。于是,教Alex学中文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况且我全职在家,没有理由不承担这个责任。

我心想:那不是我的母语吗?这有什么难的?!因此,这比预期的要难...

照顾过宝宝的妈妈都应该知道,跟一个不会说话的宝宝说话是一件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的事情,因为宝宝不会回应你,你一直在自言自语。而我的周围全是英语对话模式:想和老公说英语,想去超市购物,想在公园里遇到其他宝宝和宝妈,想带宝宝去上早教课,想说英语...基本上,当我进行真正的对话时,我会一直说英语。那我一个不会说话的小人怎么切换到中文模式呢?这让我很乱。中间经常脑子不好,开关弄得我晕头转向。累得说不出话的时候,又担心宝宝今天接触不到足够多的中文,只好强迫自己硬着头皮跟他说点什么。一个人照顾宝宝本来就很累,现在心也累了。我老公居然给我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以后Alex不会说中文,都是你的责任。”圣牛,我得喊我儿子的名字——亚历山大!

于是我开始为给Alex创造语言环境的各种方法发愁:和他独处的时候强迫自己多说话,邀请湾区的中国朋友带宝宝来家里聚会,给他唱中文歌,让在中国的父母给我发宝宝中文文档...

说起唱中文歌也是不得不说的软肋。我大概唱过我这辈子学过的所有中国儿歌,从《太阳照天上花儿对我笑》到《大象,你的鼻子怎么这么长》,从《我爱洗澡我皮肤好》到《啦啦啦种太阳》...

有一天,我给亚历克斯唱了一首《小燕子,穿着碎花衣服》。唱第二段的时候,歌词是这样的:“小燕子,我告诉你,明年的春天会更美。我们建了一个大工厂,安装了新机器……”我老公一下子跳了起来:“什么?建个大工厂,装新机器?-这更糟!春天怎么才能更美?!无理取闹!”

我一时语塞——毕竟他是对的。

好吧,换首《太阳在天空中照耀》!唱第二段的时候,歌词又是这样的:“我要上学,我每天都不会迟到,我要热爱学习和工作,我长大了要为人民做贡献!”老公又开口了:“老婆,你能不能教Alex唱几首不那么红的儿歌?”……"

.....(一万匹草泥马在我心中奔腾...)

然后还要唱一些简单的歌词:“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眼睛,一只没耳朵,好奇怪,好奇怪!”这首歌也真的很奇怪。有木头吗?!

当了妈妈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儿歌有点奇怪。!你有同感吗?)

虽然唱中文歌是个小挑战,但真正的挑战是带Alex去上早教课。我根本不会唱英文歌。有些歌虽然耳熟,但歌词我一点都不知道,只好跟着哼唱,回家赶紧叙旧。让老公教我唱歌,他根本不会。他只会说“闪烁的星星”。唉,技术男没有童年?

生个混血宝宝很有趣,但是养个混血宝宝不容易。我和老公在建立这个小家庭的时候,就注定要把这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家庭背景的三个人的小世界揉成一个圈子,建立自己的家庭习俗和文化。我们不希望亚历克斯太美国化或太中国化。我们希望他未来是多元的,广阔的,包容的,自由的。他没有特定国家的身份标签,而是作为世界公民拥抱无限可能。

我们对未来的计划是:每三年带Alex去不同的国家或城市生活,去不同的国家,学不同的语言,见不同的人...这听起来像一场斗争,但为人父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会给你勇气和力量,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我相信我们能够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