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早教卡讲书

当我出生时,我哭了,你笑了。

结婚的时候,我笑你哭。

当我是你的时候,我会知道我为什么哭,为什么笑...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了,妈妈又老了一岁,多了几根银发,多了许多更深的皱纹。我妈五十出头了,但依旧优雅,有气质,爱打扮,只是岁月的痕迹在她脸上得到了验证。当我成为母亲后,我越来越能体会到母亲对我们的关爱有多深,无私的爱,不求回报。只希望我们能过得越来越好。

最近,我听了尹建莉写的书《一个好母亲胜过一个好老师》。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想做一个好妈妈,如何教育好女儿,如何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只要是我喜欢的育儿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如何在家高质量的陪伴宝宝,我就开始和孩子玩游戏,每天坚持打卡。我心里希望孩子变得优秀,快乐成长,可是女儿一岁多了,我就闹。

记得去听樊登老师的讲座。如果你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觉得累,那一定是你的教育出了问题。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陪伴,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比如书中指出,很多家长会陪孩子做作业。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尹建莉指出,陪伴他们是错误的。因为不陪孩子做作业,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孩子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样孩子就不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学习从强制义务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可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多么重要。只有理解了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加主观地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长期的陪伴和监督会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孩子不自觉,就会想尽办法偷懒,不会主动学习。学习成了孩子最大的负担,对长远发展损害很大。

书中还指出:对待孩子的三个正确态度,绝对信任,充分自由,感知爱。

首先要保持对孩子的信任。信任意味着避免控制孩子。对孩子的控制来自于恐惧和不信任。我相信孩子的天性是美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作为母亲,必要的时候多给予指导,不能总是干涉每一个细节。所谓的控制不是爱,而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只有产生了相互信任,孩子才更愿意互相倾诉。健康的亲子关系始于信任。

其次,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天生向往自由,这种天性不应该被束缚。作为母亲,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就是给孩子充分的选择,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沟通协调,实现亲子和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建立自己的规则,往往更容易实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态度,爱,父母爱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爱应该表现出来,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的。当孩子感知不到爱时,就会陷入失落、自责,或者痛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在等待爱,积极的语言,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正确的话语能让孩子充分感知爱。

教育孩子不容易,关注小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小毛病,照顾孩子的小生活,但是孩子成长只有一次,值得付出。尤其是早期的启蒙教育,知道它的重要性,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母亲,每个母亲都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母亲。自己的思维认知有限。如何把握对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的教育,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生活中的小事上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

在母亲节,作为一个母亲,我期望我能合格。三年的家庭式早教,需要家长,尤其是妈妈的陪伴。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词汇量和学习能力,甚至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而我的母亲对我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原生态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有父母的影子。如何杜绝他们不良的教育认知,需要从自身改变修养开始。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首先应该抓住早教的三年。母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她细腻,温暖,安全。妈妈对我无私的爱会延续到女儿身上,我对妈妈的孝心也会体现到女儿身上,影响到她。能不能常回家看看,能不能做妈妈的小棉袄?以后要像个孩子一样依靠妈妈找个家,像个大人一样反哺妈妈的辛苦,知道妈妈需要什么,那时候我就三十多了。毕竟孝顺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