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词和句子的论文。

近年来,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加强语文课的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师的知识;压制“全日制提问”,改变繁琐多余的讲解,增加学生口头和书面练习的机会,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公认的突破口;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被认为是语文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些都表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并取得进展。近年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表明语文教学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关注效率的阶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一定是关于效率的。没有效率,谁有资格参与竞争?上海小学语文教学界谈论效率、呼唤效率、追求效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标志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当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一篇大文章,涉及方方面面,要靠小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们共同来写。我常想,学语文和学戏剧有点像。学话剧,要先练唱腔、明说、姿势、眼神、举手投足,再学一个话剧。学习语文有哪些「唱、说、身、眼、手、脚」?那就是“字、词、句”。不练好“字、词、句”基本功,想从头理解文章,怎么可能写好作文?所以,我认为加强单词和句子的训练,让单词和句子的教学更加到位,让学生懂得如何阅读,如何用词,如何造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读写障碍。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关。但是,入门很难。如果一个人读书不多,不仅写不出作文,就连阅读也会很困难。现在规定小学要认识2500到3000个汉字,这被认为是识字教学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如果达不到这个识字水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人开玩笑说:“没有三千兵马,怎么打仗?”有专家说,一个人如果看不懂1500个字,就是文盲或半文盲,更别说正常读写了。所以中国一直很重视识字,强调要过识字关。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汉字得一个一个学,一个一个背,学会一个一个数。”他还说:“识字和写字都是苦功,一点都不含糊。它没有招数可寻,也没有捷径可寻,只能一个一个地掌握。”目前,我们的识字教学形势不容乐观。更具体的说,学生的素养不算太好。学过的新单词没有巩固,大量又活过来;写作文的时候,连一些常用字都不会写,有时候会用同音字和谐音代替。语文作业错别字数量惊人,这次修改后下次还会继续出现。这告诉我们,识字不仅要在低年级重视,更要落实到每一个字上。中高年级一点都不要放松,每个单词还是要到位,巩固。对于常用汉字,一定要会读、会认、会写、会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单词的能力。因为随着素养的提高,学生往往会有各种困惑。怎样才能防止学生在阅读、写作、使用中出现错误?我认为,经常提醒学生注意生词和熟悉词的关系,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区分它们的不同点,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的生词。如果汉字中存在复音现象,就要把复音词分成不同的字,然后根据字来区分字的读音,让学生掌握根据字来确定读音的方法。再比如一个音有多个字的现象,这也是一个难题。学生在学习读音相同但字形相似或不同的同音字时,往往会出现一致混淆、妄自尊大的现象。比如“财、才、物”的谐音就容易混淆。老师可以先分析一下它们的相似之处,三个字都在音旁:“蔡”,读作cá i .再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三个字形状不同,“财”是“壳”出来的钱。一般来说,与“壳”有关;“木”指来自“木”的木,与“木”有关。汉字是表意的,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含义。这样,从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进行区分,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同音字的字形,理解字义,防止错别字的发生。

第二,教给学生字形结构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汉字通常被认为很难。

学,难记,难写,当然也难教。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也就是有的表音,有的表意。学生掌握了这个基本的结构规律,识字教学就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学就能生动有趣。比如“蚯蚓”这个词,司夏老师教得好:“蚯蚓是绦虫,所以在“虫”字旁边。它生活在泥土里,所以在“虫”字旁边加了“山”字;它没有脚,所以不能写成‘士兵’。蚯蚓的身体是弯曲的,像弓一样,有时是直的,是一条直线,所以‘蚯蚓’二字在虫的旁边加了一个‘铅’。”如果你像史密斯先生一样教书,谁会忘记“蚯蚓”这个词?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形声字的构词规律后,每个生词的字形都会成为辨别的对象。因为在学生眼里,生字里有熟悉的字,生字里有已知的字,所以没必要学生字。

第三,识字要和写字结合起来。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写字是巩固识字的好方法。识字与写字的紧密结合,既巩固了识字,又练习了写字。真是一举两得。为什么不呢?现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认背轻写的现象。老师要知道,手写比让学生说几遍好。另外,写作要安排在课堂上,但写作量不能太多,时间不能太少,让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布置大量的写作,就会造成学生的字迹潦草、潦草、拼写错误。

第二,单词教学一定要到位。

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并根据单词而不是单词来学习语法规则。可以说,词和句子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单位。无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对单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单词和句子的训练应该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针对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词汇的理解、辨析和搭配提出了几点建议:

1.文字的解释要全面、准确、到位。

单词解释中常见的错误是解释单词的部分含义,忽略或遗漏单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课堂教学中相当常见。讲解不全面导致学生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导致用词不当,后果相当严重。如果把“珍禽异兽”解释为珍奇的猛兽,只解释“珍奇”和“猛兽”,而不考虑“珍奇”和“飞禽”。将“烛光夜游”解读为夜游,显然只关注“夜游”,而不联系“蜡烛”去理解:点着蜡烛夜游。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少年润土》中对“熟悉”的理解。我听了很多课,十有八九的同学都解读为“知道”。老师既没有问,也没有加学生漏掉的“熟”字。可见,词语释义上的马虎、马虎、不严谨、不准确、不到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解释词语,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和推敲构成词语的每个词的意思,力求不漏掉词语中的任何一个词。

2.对词语的理解不应脱离文本的语言环境。

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检查对单词的理解,而学生的讲解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孩子不知道,一个词一旦组成一个句子,写成一篇文章,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它变得多样而丰富。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我曾经听我的老师我的叔叔鲁迅先生讲过。老师讲到读课文时,让学生解释“吞枣”这个词。甚至三个学生都与上下文无关,所以不符合要求。第一个学生说:“吃有肉有核的枣。”第二个学生说:“吞下一个大红枣。”第三个学生说:“如果你不咀嚼东西,你就把它整个吞下去。”于是,老师让学生谈谈课文中这个单词的意思,并做了这样的启发:这个单词是关于吃枣的,那么课文是关于什么的呢?这个词还讲了枣子的吃法。这篇课文是关于什么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理解了课文中这个词的含义:比喻不经过思考、不经过分析就阅读、学习,所以并没有真正理解书的内容。令人兴奋的是,老师对这个词的教学并没有结束。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他又提了一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到文中的“我”是“吞”的?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课文中“吞枣”的含义。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词汇教学达到了词离不开句,词离不开篇的目的,难能可贵。

3.要加强单词辨析和搭配的训练。

准确用词,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语言中很多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区分清楚。这种辨别训练应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比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延安小学师生内心对一本教学用书的渴望:“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刷的教科书啊!”老师在教的时候问:“把这里的‘欲望’改成‘希望’可以吗?”有同学说当然可以,老师进一步问:“如果可以,为什么在文中用‘欲望’而不用‘希望’呢?”这样,学生意识到“欲望”的使用表达了人们迫切想要得到课本的心情,这种心情在情感上更加深刻和强烈。单词搭配的练习对学生正确用词造句也很重要。有人分析了数百个学生的典型病句,发现这些句子成为病句,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出现了词语搭配错误。有些词虽然意思相同,但实际使用时往往搭配对象不同。比如“维护”和“保养”的基本意思差不多,但“维护”往往与生命、秩序、情境、条件、状态等词搭配使用。而“保持”往往与清洁、卫生、健康、传统、记录和荣耀等词搭配使用。这说明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律或者习惯的。要加强这种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熟悉词语搭配的规律和习惯。

第三,加强造句练习,提高单词使用率。

造句对学生来说是使用单词的好练习。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造句是一种被极大忽视的训练形式。有人说造句被忽略了,这不是笑话。造句当然受这种冷遇的影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多年来,小学毕业考试的试卷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造句。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思想指导下,造句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其实考官在拟题时排除造句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现在的考试命题还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且教材中造句所需的字数非常有限。如果考的是课本上规定的句子,学生很可能是抄袭平时作业的句子,所以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如果选择了教材要求之外的单词,又怕因为超出了考试范围而增加师生负担。考虑到试卷中的作文已经全面考察了学生的选词造句能力,所以在联考中往往不再需要单独造句。我想,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摆脱考试的束缚,恢复造句在语文训练中的应有地位。即:增强造句意识,创造各种条件,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多练习用词的机会。

著名特级教师万永福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他在教我舅舅鲁迅先生的时候,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吞枣”和“挣扎”这两个词之后,进一步受到启发,去思考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关系。当学生明白这两个词之间有因果关系时,他让他们用“因为这个”说一句话,用“吞了”和“挣扎”这两个词。一个学生说:“因为‘我’囫囵吞枣地学习,所以说话总是很骄傲。”另一个学生说:“因为‘我’吞了我的书,所以我经常和我叔叔说话,态度傲慢。”另一个同学说是因果倒装句:“‘我’和我叔叔说话,所以我很嚣张,因为我吞了一本书。”在教学“周围一片漆黑,不容易撞墙吗?”在这句话中,万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把这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并让大家比较,看谁说的意思更肯定。一个学生说:“周围一片漆黑,很容易碰壁。”另一个同学说得更肯定:“周围有黑洞就容易撞墙!”第三个学生又加重了一点语气:“周围一片漆黑,非常容易碰壁。”三个同学中,一个用“很”,一个用“当然”,一个用“很”,语气比另一个更肯定。这种教学既达到了改写句子的目的,又进行了意义表达多样、用词多样的造句训练。

造句不仅要以课文内容为素材,还要训练学生用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学过的话,也就是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时候老师的引导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丰富的造句内容。比如,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津津有味”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造句时,只会这样搭配,造成内容雷同,句子单一的现象。其实“津津有味”就是兴趣浓厚,可以用来听故事、演讲、讲座;可以用来观看表演,

看电视,读书看报;也可以用来讲故事,讲笑话,讲东西等等。这说明“津津有味”的用途很广。知道了这一点,学生造句的思路就开阔了,题材就广泛了,造句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通过造句,进一步加深对单词的理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拔地而起。作为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哪里入手?我们的回答是:以单词和句子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