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是什么意思?

似乎一夜之间,笔者发现QQ或者MSN上的一群家伙,在个人签名上开始趋于一致。比如:“电动自行车男,滚巴蒂(加油)!”“说吧!电动自行车男!”“电动自行车男,宅男的梦想!”.....而且这段时间作者的签名是“宅男们醒醒吧!”我没有问这些家伙为什么用这样的签名,也没有人问我,因为我们有默契。这一切都源于一部名叫《电动自行车人》的日剧在网络上的悄然走红。

什么是电动自行车人?别误会,这不是“电车白痴”。有人用一句话精辟地总结道:“它改编自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其特殊性切入了网虫乃至ACG宅男群体的生态氛围和man show特征,自然没有不火的理由。”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004年3月至5月,日本著名BBS“2ch”的“单身男人版”有人发帖讲述了自己帮助一位漂亮MM制止电车上醉汉骚扰的经历。这不是一个非常离奇的开始,但后来它发展得相当浪漫。在“单身男人版”网友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位被称为“电动自行车男”的英雄开始与MM交往,几经波折,最终成就了美满的婚姻。这个被无数网友热情回复的帮助电动自行车男谈恋爱的帖子,在日本的网络上越传越多。最后在5438年6月+10月,一个叫中野的人把它收集起来,写成小说卖给了出版社。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漫画、电影、日剧等相关作品相继诞生,在日本引起全方位反响,创造了超过60亿日元的巨大市值。其实只要有心去找,在网上的“2ch”论坛还是可以找到这个事件的原帖的。

毕竟,为什么“电动自行车人”的故事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这与“电动自行车人”是一个“ACG宅男”有关。所谓“ACG”,是动画、漫画、游戏的简称,这三样东西不仅对日本青少年影响深远,对当代中国青少年也有深远影响。而“宅男”解释起来就麻烦多了。目前中国网友翻译的日剧《电动自行车人》两个版本,一个直接翻译为“电子游戏狂热者”,另一个则采用更正式的翻译——“宅男”。在去年大儒安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宅男”这个词。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宅男”就是那些不爱出门,整天只知道在家打游戏的人,但称之为“电子游戏狂热者”也是非常恰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剧《电动自行车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端庄时尚的白领们,一说“宅男”,都露出厌恶的表情。《电动自行车人》中甚至还有一个情节:女主角的同事郭布小姐在电车站意外遇到男主角,两人碰撞后所携带的东西散落一地。看到电力机车男从手包里掉出来的性感少女娃娃,国步小姐露出了恶心的表情。电动自行车男帮她捡起化妆刷后,她干脆把刷子扔进了垃圾桶,意思是“你碰我就不要了”——奇怪的是,日本不是动漫游戏产业极其发达的国家吗,而这些白领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动漫游戏文化?

御宅族

我们来看看“宅男”这个词是怎么诞生的。实际上,它最初在日语中是作为一种不常用的敬语,意思是“在你家”。一般两个不熟但地位相当的人交谈时,经常用这个词来称呼对方。“宅男”的第一次语义变化是在1982日本动画里程碑《时空堡垒》中,女主角明美用这个词称呼男主角。由于《时空堡垒》的火爆,这部动画的年轻粉丝也开始模仿主角,用“宅男”称呼对方成为一种时尚。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动漫迷来说,他们无法向年轻人学习,无法在习惯上与年轻人接近,所以不再用“宅男”这个词作为尊称,而改称呼年轻的动漫迷为“宅男”,多少有些讽刺和轻蔑的意味。然后极端分子终于出现了。1983年,评论家中森昭夫在一本漫画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将“宅男”定义为“没有内涵的动漫和科幻迷”,“宅男”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显然,这个名字的第一次出现给了普通大众一个负面的印象。比如,如果有人首次提出电子游戏是“电子海洛因”的观点,那么它给普通大众带来的恶劣影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如果此时出现一些关于一个孩子如何被“电子海洛因”毒害的负面报道,那将是一个难以逆转的定性分析。但是,中森昭夫的文章毕竟只发表在漫画杂志上,“宅男”这个特殊的称呼只是相关行业流传的“专有名词”。此时,“宅男”这个名字的对象仍然是一个普通的ACG爱好者。

直到1989年7月,日本警方破获了一起少女肢解案,并逮捕了年仅23岁的凶手宫齐秦(不要把他当成宫崎骏)。此人在过去的一年中四次作案,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女孩,还用“今田永子”的化名将尸骨送到死者家中,并附上犯罪陈述。警方在搜查他的房子时,发现了大量与漫画、色情和异常视频以及粉丝故事有关的材料。经鉴定,发现该男子有多重人格分裂倾向。这个大案一时间在日本引起轰动,媒体自然不肯放过。在大惊小怪的同时,还把“宅男”的称号戴在了龚的头上。从此,“宅男”在日本也成了对社会有危险的人的代名词。在一般日本人的观念中,逐渐形成了“宅男”的概念,即那些“对某些事物有极端爱好,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人接触的变态的人”。之后,日本政府开始严厉整顿动漫市场,日本ACG产业进入了五年的缓慢发展期。直到1995年,日本动漫产业迎来了代表作《EVA》(新世纪福音战士),终于重回高速发展的轨道。

从上面的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宅男”这个称呼在日本确实经历了大起大落,这当然和日本高度发达的ACG产业有关系。由于“宅男”只是一个称谓,而且距离当初的龚事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日本的产业也早已进入成熟阶段,“宅男”仍然被主流社会的精英们视为一群怪人。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御宅族生态圈

在《电动自行车侠》中,形形色色的网友无疑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但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网友大多是“宅男”。在剧情设定上,每个人都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都有自己的原因。比如有人是军迷,把房间装扮成野战营地,整天乐此不疲;有人以前是篮球运动员,受伤后不能再在球场上行走,就把自己关在屋里逃避,不与人接触。有些人和妻子离婚了,最后只能在网上寻找寄托...但大部分都是在鼓励电动自行车男改变自己,也在努力追求爱情的时候找到了让自己振作起来的方法。据说真正的电动自行车男是在恋爱成功后真正告别了“宅男”的称号,和青山沙之小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该剧也在暗示“宅男”最好摆脱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明显矛盾的是,《电动自行车人》中刻画的是一群非常可爱的“宅男”,除了单纯内向的电动自行车人在关键时刻毫无勇气;也有热情、善良、团结的网友,甚至包括电动车男的两个傻傻的ACG宅男闺蜜。让人不得不感叹,“宅男”真的是一个纯粹透明的族群。虽然这些家伙有时会热情地收集性感玩偶,并对ACG的女性角色和配音演员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痴迷,但事实上,他们在现实中遇到女孩时,通常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当然,你在和他们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涉及到他们擅长的领域,否则这些家伙很可能会在一瞬间发生“华丽变身”。谈论侃侃会让你目瞪口呆,让你怀疑自己是否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在《电动自行车人》中也有这样一个搞笑的故事,主人公在老板面前无私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技能,很讽刺。)

说到宅男,就不能不提到日本东京的秋叶原。这个街区无疑是ACG宅男的天堂。不管你有多高,在这里你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你想要的ACG作品。在《电动自行车侠》的一集里,青山小姐作为高级白领和小康女主角,和电动自行车侠一起去秋叶原逛街。在这里她看到了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每个人在各个商店都背着又大又重的背包,以至于她问“为什么每个人都背着这么大的包?”他们会留下来过夜吗?”愚蠢的问题让电动车男相当尴尬。其实宅男的背包里装的都是大量购买的游戏、动漫、玩偶,有时候还有数码相机等工具,简直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秋叶原”也成了专有名词。这里简单参考一下出没秋叶原的宅男们的风格,穿着老气,发型过时,表情呆滞;而与之对应的是“涩谷系”,代表了小资、时尚人群或者喜欢出没涩谷的白领的欣赏品味——当然后者明显看不上前者。相信任何看过《电动自行车人》中男主角的两个宅男闺蜜在青山小姐面前假扮“涩谷”的场景的人都会会心一笑。这两个家伙真是打扮得不伦不类!

其实中国的“宅男”比日本的更幸福。无处不在的D版和便捷的网上下载,让中国的宅男有了家的感觉,但也让他们很难懂得珍惜。今天大家都迷上了这个游戏,明天会更火,就急急忙忙的转来转去,反正也不用花什么钱。长此以往,再经典的游戏或者动漫,总有人会先挑毛病——没办法,因为看多了。但是,日本的宅男就不一样了。事实上,他们不可能像中国的宅男一样轻松地看到和播放这么多ACG的作品。即使你会上网,也很少有人会有下载的习惯和想法。以“电动自行车男”为例,他的月收入在20万日元以上,但一个游戏可以花费数千日元,再加上动画和相关周边的费用,他是不可能“博览”的。这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买的作品,更加用心的重温每一场比赛,每一首歌。从“职业痴迷”的程度来看,中国的“宅男”远远落后。

在日本,“宅男”和相关产业相互滋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成长环境;在中国,玩家更容易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少时的梦想逐渐消逝的那种无力感和悲伤。选择做宅男就成了一种逃避,但有时候更难。

御宅族的延伸

但是,如前所述,近年来,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年轻人更多地认可了“宅男”这个褒义词,并以身为宅男为荣。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不能不提有日本“御宅族”(御宅族之王)之称的冈田斗司夫提出的“御宅族进化论”。他认为“宅男”是从“迷”到“狂”,再从“狂”演变而来的。冈田主张“御宅族可以称为文化人的终极进化形态”,“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御宅族。一个普通粉丝要想进化成宅男,必须在时间、金钱、知性上付出天文数字的投入才能成功。”

在冈田看来,范只是单纯的喜欢和欣赏某样东西,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然后进化到狂躁阶段,基于对投入金钱、时间和精力的热爱,收集喜欢的东西的相关产品和信息;然后就是宅男,他们会研究手头的资料,掌握喜欢的对象的来历以及背后各方面的知识,最后开始延伸自己的论点,这才算进化的完成。

冈田克也提出的这种论调在90年代开始在日本迅速传播。除了日本,还影响到欧美和中国台湾省省的动漫迷。可以说,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宫事件以来,对宅男概念的一次反击。可能很多人都被这种说法打击到了,有意识地想出了“进化”的想法。毕竟对于“迷”和“狂”,他们已经窥见了执念的最高境界,这是他们愿意尝试的。不过话说回来,一个直爽的人可能很难接受这样的论调。在中文里,简单的一句“玩精”就能解释,因为毕竟“宅男”还是以ACG等娱乐产品为基础存在的。例如,如果你是一个物理“宅男”,你就不再是一个“宅男”,人们不得不称呼你为“物理学家”。

从冈田的角度来看,《电动自行车人》的男主角也不能算“宅男”,因为他还没有好到去研究自己的ACG相关论调,尽管全剧的人都在叫他“宅男”。所以冈田的观点虽然广为流传,但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很多人还是认为“宅男”是一个感性的概念。比如一位网友说,其实宅男的定义不用太复杂,可以直接理解为一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当你痴迷于某样东西(不仅是“ACG”,还有音乐、电影等。),从而忽略了与社会的正常关系,突然发现自己与社会脱节了,你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尤其是缺乏与异性的交流,那么你至少是个宅男。比如这期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WoW专有的“宅男”。他们的生活里好像除了WoW就没别的了;他们更像是生活在艾泽拉斯,而不是地球。如果你不幸和一群这样的人同桌吃饭,我建议你早点换座位,因为他们从头到尾说的话你很可能一句都听不懂,自然也插不上话。

宅男的未来

笔者曾与日本《Famitong》杂志顾问、同时也是“中国问题专家”的中村明贤教授探讨过“宅男”的问题。当被问及“宅男”是否仍是当今日本主流社会不认可的群体时,中村教授表示:“也许日本主流社会的人确实有点看不起宅男,但宅男都有固定的消费爱好和能力,他们确实是经济的推动者。”

也就是说,在“宅男”的故乡日本,“宅男”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价值”。在日本这个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相关学者调查后指出,“宅男”的市场规模超过两万亿日元。而如果当初对“宅男”的定义不是狭隘和偏颇的话,市场规模应该会更大。

目前在日本,一些以“御宅族”为主题的ACG作品开始流行。除了前面提到的“电动自行车人”,还有目前获得多项大奖的动画作品《颜》。讲述了大一新生笹原完士爱上ACG却不承认自己内心是“宅男”的故事。入学后,他加入了一个名为“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的ACG业余协会。与此同时,有着时尚靓丽少年外表却骨子里是个ACG宅男的和死追他却讨厌动漫游戏的女友春部关也加入了社团。在高坂和他的社会朋友的影响下,笹原完士慢慢改变了内心的不诚实,一些爆笑却温暖的故事开始了...这部动画虽然讲述了主角们的平凡生活,切入了宅男这一特殊群体,但精彩的故事还是赢得了很多非宅男的喜爱。这和电动自行车人挺像的。虽然主角身份特殊,但浪漫的故事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而这些故事又反过来改变了普通人眼中的宅男印象。此外,kuso(恶搞)了大量ACG作品的动画《阿部野桥魔店街》,这也在ACG宅男中引起了轰动。当然,这部有着大量经典桥段的动画,在普通人眼里无异于天书。

如上所述,当一个人年纪大了,要承受来自生活和社会的压力时,他会渐渐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但毫无疑问,“宅男”是最大程度上延缓这一进程的群体。他们只是相信自己的梦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世界远比现实社会精彩。和“宅男”最矛盾的是现实社会。

社会在改变“宅男”,希望“宅男”也在改变社会。你愿意做一个“宅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