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月末到第二个月末之间的问题?
日前,为了解3-6岁儿童家长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北京、上海、广州三地3-6岁儿童家长就充分激活左右脑对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调查,并邀请武汉大学早教专家杨健教授对调查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地与三地亲子关系比较;
调查显示,三地85%以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每天能抽出两个小时以上陪孩子玩,尤其是广州的父母更重视亲子关系,所有受访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时间都超过两个小时。在北京,约15%的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1小时。
二、最佳早教时间:
中国的家长对早教的认识普遍比90年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早教的重视,他们认为越早越好。比如北京90%的受访者认为从0岁开始(包括怀孕)是近年来早教普及的结果。但广州家长对“最理想的早教开始时间”的回答值得关注,超过7%的家长认为最佳时间是孩子3岁以后。这说明广州家长的早教意识有待提高。
三、左脑VS右脑:
左右脑充分开发,均衡发展,才是理想的教育。但杨教授认为,婴儿时期右脑的发育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三个城市的家长在关注左右脑发育的时候,本应该把重点放在右脑发育上,却往往在左脑发育上比重略重,三个城市平均在55%左右。这多少反映出最重视早教的城市(如北京)可能更注重数理逻辑而非艺术,在家长对早教的具体看法上,值得注意的是,“早教的过程就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命题确实是有缺陷的。因为早教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但是,北京95%的家长都认同这个观点。有趣的是,在上海,恰恰相反,几乎100%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这说明北京的早教宣传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孩子玩不是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孩子不区分玩和学,父母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广州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是对的,北京只有10%的家长基础好,上海的家长不这么认为。80%左右认为玩不是学习,需要进一步向家长澄清。
四、奶粉产品的选择:
三地消费者在选购奶粉时更加理性,重视品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益处。这三地家长的认识基本一致。这给国内外奶粉厂商带来了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信心。最后,杨教授总结:上海消费者更理性、更实际,北京的早教意识最好,但略偏左脑发育,广州消费者的早教意识有待提高。然而,广州的消费者总体上最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通过这份问卷,专家发现了三个最明显的早教误区,并针对这六个误区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围绕“营养充足”、“益智游戏”、“家长参与”这三个对于大脑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孩子和家长* * *参与智力练习,益智游戏,参观有意义的展厅。为了让消费者体验到正确的早教方式,从全国消费者中抽取了15个幸运家庭。10月初,165438+这15个家庭将去香港进行智力之旅,激活左右脑!在此次活动中,杨教授将通过与家长和孩子的游戏和参观,向全国家长展示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同时对国内家长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早教的误区做出正确的示范。
左右脑智能分工小技巧:
根据专家的研究结果,人的左右脑主管不同的功能。左脑被称为“学术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序列、符号和分析。简单来说,就是用逻辑思维来调节事物。在幼儿时期,可以通过训练孩子背诗、学习生词、练习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来刺激孩子开发左脑。右脑又称“艺术脑”,掌管节奏、韵律、绘画、想象、情感和创造力。换句话说,右脑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训练,画画,给孩子做简单的设计,多亲子交流,对右脑的开发都有很大的帮助。
4-6个月宝宝早期教育内容:
如果你的宝宝刚好4-6个月,你一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已经很有能力了。4-6个月后,宝宝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手的功能也得到改善。很多时候,他会紧紧抓住手里的东西。躺在床上不再像两三个月大的时候那么老实,会开始自己翻身。当他听到大人说话时,会发出“嗯”“啊”的声音来和他交流,认识他的妈妈爸爸。很快,宝宝的感知能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当你说起宝宝熟悉的东西时,怀里的宝宝会看着它,甚至会伸手去摸它。语言能力也是如此。五六个月的宝宝会跟着父母发一些简单的音节,比如巴、马、大,甚至会把两个音节组合起来,比如巴巴、妈妈,这让我们年轻的父母感到兴奋和自豪。
这个阶段对于宝宝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身体发育上,我们都知道这个阶段是宝宝只喝母乳,开始添加辅食的时期。在智力发展中,这个时期同样重要。随着宝宝的感官知觉逐渐增强,我们在宝宝更小的时候为刺激他的感官知觉所做的不懈努力开始有了回报。你的孩子对外界是否敏感,能否成功从外界获取信息,已经开始显现端倪。同时也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父母去做。在宝宝早期发育的基础上,继续刺激宝宝的感官,引导宝宝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手去接触和认识世界。
4-6个月的宝宝还不具备意识功能,也就是说,这么大的宝宝虽然相对于更小的宝宝来说能力很强,但是他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的表象信息,而不能主动地重构这些表象,所以这个时候的宝宝是否聪明,不取决于他是否会用脑,而取决于他对外界刺激是否敏感。同样,我们家长的教育任务也很简单,就是让宝宝多感受,多体验,带领我们的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个时候,宝宝的好奇心往往是很强的,因为随着他越来越有能力,了解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他就会有更强烈的接触和探索世界的欲望。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缠着父母要这个要那个,有时候玩玩具也会咬人。这些行为都是宝宝强烈探索欲望的表现。家长不要停下来,宝宝在用自己的眼镜和耳朵体验世界。当一个婴儿拿起一个东西,咬在嘴里,他通过他的感觉知道和理解它的性质。这些都是宝宝主动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表现,家长要为此鼓励和创造条件。
总之,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和欲望越来越强。这是因为宝宝在为自己的智力发育做准备。在这个阶段,家长的任务仍然是刺激宝宝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宝宝有一个灵敏的感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婴儿在五到六个月的时候会有意义地翻身。在这个阶段,由于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已经发育成熟,会出现反射反应,其发展过程是从俯卧位到仰卧位,再从仰卧位到俯卧位。
*重要性:
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已经逐渐发育成熟,包括神经、骨骼、肌肉等。五月天的活动都配合的很好,粗暴的动作才能逐渐发展。而一个好的翻身动作,有助于未来一两个月坐姿的养成。
*关于骨骼的问题:
骨科主治医师刘说,有些家长会发现,宝宝翻身时,一个分支有内旋现象。这种情况通常是手臂两侧神经不成熟造成的。家长不用太担心,但最好带去医院由专业医生诊断。
*父母援助:
儿科医生吴芬芬建议,家长可以在宝宝清醒时,用手托住宝宝的头部,慢慢转动,带动身体从上到下转动。或者双手抓住宝宝的脚,慢慢转向另一个方向,带动身体自下而上翻转。
家长也可以抱起宝宝,让他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但不要贴在他的胸前,让宝宝看到妈妈的脸。这样可以训练宝宝支撑头部的力量,锻炼颈部肌肉,帮助他翻身。
*建议的辅助工具:
小床单,小枕头
*安全环境的安排:
因为此时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仰卧在床上,所以要注意身边是否有危险品,防止宝宝随意抓,甚至放进嘴里引起梗塞而受伤。
对于刚学会翻身的宝宝来说,床无疑是最危险的东西。从床上滚下来摔下来容易对宝宝头部造成严重伤害,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建议家长在享受翻身乐趣的同时,可以在宝宝床边安装护栏,避免意外发生。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永远不会说话的孩子会经历三个阶段,即首先要学会发音,然后理解语言,最后表达语言。并不是像有些家长认为的,孩子在某个时间会说话。
这个年龄的宝宝正处于发音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明显变得活跃了,发音也明显提高了。该音除了声母和韵母数量多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音节重复,如“马-马-马”、“巴-巴”、“哒-哒-哒”。这些声音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是为以后正式的说话和理解单词做准备。他们对自己发出的声音非常感兴趣,经常不厌其烦地发出重复的声音。在大人的调侃下,他们会笑,会尖叫。
虽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不代表他没有在学说话。他正在为他未来的演讲做准备。所以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带孩子玩的时候,一定要多和孩子说话,教孩子发音,鼓励孩子发音。不要对孩子的发音视而不见,这样会打击孩子学习说话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遇到陌生人会表现出恐惧、警惕和退缩,甚至会哭。他们不愿意和陌生人亲近,更不愿意和陌生人拥抱,但是遇到熟悉的家人,尤其是母亲,他们会表现出开心活泼的样子。大家都知道这是小孩子怕生的表现。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过程,但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怕生的现象呢?这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其实孩子害怕陌生人,是记忆力的一种表现。因为家人或母亲经常和孩子接触,他们的脸的样子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孩子会记住他们的脸,而陌生人的脸孩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形象和他留在脑海里的熟悉的人的形象太不一样了,他会拒绝接受,表现出认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有这种现象。他们明显比年长的男性更喜欢和母亲年龄相仿、穿着漂亮的女性,也不那么害怕陌生人。这也是因为这些女性和她们母亲的形象差别不大,不会造成强烈的反差,让孩子觉得不那么陌生。
每个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出现认生的现象,但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生,这和孩子自身的气质、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易养育”的孩子容易适应环境,对外界反应态度积极,不太害怕出生。相反,一些胆小、适应慢的孩子更害怕出生。另外,家庭成员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多的孩子,对生活的恐惧就少一些。
孩子对生活的恐惧,说明他有记忆能力。其实孩子的记忆能力在这之前就存在了。最早的记忆是喂食姿势的记忆。只要妈妈以固定的喂奶姿势抱着她,孩子就会明白她可以吃奶,就会做出寻找乳头的动作。人工喂养的孩子对奶瓶有特殊的记忆。他一看到奶瓶,就知道他可以吃牛奶了。到2-3个月的时候,宝宝注意的物体从视线中消失,就可以用眼睛去寻找了,这也说明他记忆力很短。在这个年龄,孩子可以记住自己的母亲和熟悉的人,区分他们和陌生人,并表现出对生活的恐惧。随着孩子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以及心理层面的发展,对生活的恐惧会逐渐消失。
孩子到了这个年龄,父母会发现他喜欢吮吸手指。你再怎么妨碍他,也无济于事。他还想吸,吸得那么投入,根本没人看。这个问题相当困扰家长。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婴儿为什么喜欢吮吸手指。吸吮手指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吸吮手指对于半岁前的宝宝和半岁后的宝宝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6个月前的宝宝完全吮吸手指来满足吮吸的需要,所以在人工喂养的宝宝和饥饿的宝宝身上尤为明显。吮吸反射是一种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三个月前摸宝宝的嘴唇,会引起他的吸吮反射。这种反射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而且特别刺激。所以宝宝,尤其是三个月前的宝宝,经常用手指作为刺激物来满足吮吸的要求,表现出特别喜欢吮吸手指。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尽情地吸奶,有更多的时间满足自己的吮吸本能,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中手指吮吸的比较少。而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使用奶瓶,奶瓶里的奶吸完后家长不会让他吸空奶瓶,所以吸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人工喂养的孩子手指吸的现象比较普遍。到3-4个月,随着吸吮反射的逐渐消失,宝宝的吸吮要求开始逐渐减弱,到6-7个月,一般吸吮手指的现象自然消失。如果宝宝在6月后继续吮吸手指或开始吮吸手指,就不再是手淫的表现。6个月后,宝宝情绪脆弱。他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自己最初的独立要求,所以经常在疲惫、紧张、沮丧、与最亲近的人分离时吮吸手指,并用它来安慰自己。
知道了婴儿为什么吮吸手指,我们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6个月前的宝宝吮吸手指只是为了满足吮吸要求。一般6-7个月就会自然消失,这个问题不用太在意。家长可以通过满足孩子的吮吸要求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尽量给孩子喂母乳,让孩子吮吸一段时间,满足孩子的吮吸本能。不要一直紧张地盯着孩子,手指一放进嘴里就摘下来,也不要在孩子的小指上放些又苦又辣的东西来预防,或者给孩子戴上手套。这些方法除了消耗大人的精力,让孩子受罪,基本没用。只要有机会,孩子们还是会津津有味地吮吸手指。宝宝6个月后再吮手指是一种自慰。家长要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想想孩子是不是缺少有趣的玩具。你没有多抱抱孩子,多和他说说话吗?孩子是否花太多时间独自坐在婴儿车里?等一下。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愉快的生活环境,带他们去大自然中散步,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刺激,把精力投入到探索外界感兴趣的事物上。避免强制、简单、粗暴的手段。这样,孩子吮吸手指的习惯就会逐渐淡去。
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这种吮吸手指的习惯并不是长久消退的。可以很快消退一段时间,也可以在某个阶段重新回升。比如生病期间,在新的环境下,都是正常的。只要处理得当,最终还是会彻底淡化的。
在4-5个月的时候,宝宝的头眼协调能力良好。他的眼睛随着移动的物体从一边到另一边移动180度,他可以跟随物体。如果球从他手里掉到地上,他会用眼睛寻找。6个月以上,眼睛可以随着移动的物体上下旋转90度。我喜欢红色、橙色和黄色等明亮的颜色,特别是红色的物体能吸引婴儿的兴奋和注意力。这时候孩子的视力可以达到0.1,可以看远处的物体,比如街上的行人和车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用选择性观看法检查视觉发育是否正常,这是一种筛查方法,可以在早期判断孩子的视觉发育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儿童保健科做这方面的检查。
在这个年龄,孩子的听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听到声音后,他们可以迅速将头转向声源,区分自己母亲的声音和其他人的声音,对母亲的语言有明确的反应,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喜欢听音乐,能表现出重视的样子。
这个一个月大的孩子,头直立,视野更开阔,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父母应该利用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先教他认识这些事物。平时家长一定要观察宝宝喜欢盯着什么看,找出他最喜欢看什么来学习,这样才容易学会。如果宝宝喜欢看灯,家长可以打开和关闭,吸引宝宝的目光落在灯上,然后说“灯”。有时候宝宝会盯着妈妈的脸或者手不看灯。这时,妈妈可以熄掉灯,用宝宝的小手去摸灯罩或灯上的布,然后突然打开灯,告诉他“灯”,让他把声音和发亮的物体联想在一起。大人再讲灯的时候,宝宝自己会抬头看灯。无论平时做什么,都要边做边和孩子说,尤其是他每天接触的东西,经常看到的物体,比如“我们吃牛奶”“奶瓶”“水”“电视机”。训练孩子逐渐听熟这些名字,或者教他看着、指着这些东西,把文字和事物联系起来。也可以和宝宝在镜子前玩耍,一边照镜子一边对他说:这充分利用了孩子各种感官的发展和动作的形成,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的环境来发展宝宝的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表现,反过来又能促进智力发展。
四个月前,宝宝只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没有意义的单音,但是当我们的宝宝四个月大的时候,情况就会慢慢改变。虽然宝宝的发音还是无意识的,但往往是对大人发音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交流开始了。如果有人和他说话,他会用咿呀学语和大笑来回应。会欢呼雀跃;哭的时候,大人安抚的声音会让他不哭或者转移注意力。这就是交流,也就是宝宝对外界信息的理解,这个进步是巨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就语言发展而言,理解先于表达,即婴儿听话,理解词语的时间远早于说话的时间。比如一个4个月大的宝宝,一句善意的话会引起他快乐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会以微笑和全身的主动动作来回报,甚至会引起他的发音反应。6 ~ 7个月的宝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问“妈妈在哪里?”他会四处寻找他的母亲。这说明宝宝在4 ~ 6个月的时候已经有了接受语言的能力。能听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是能说的基础。我们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多和宝宝沟通,不要怕他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其实宝宝的学习能力可能远远超出你的预期。
4-6个月的宝宝已经在积极准备说话了。其实他已经迫不及待想和每天抱他亲他的父母交流了。一定要鼓励宝宝的这种欲望,经常和宝宝沟通,帮助宝宝做好了再说话。
早教的四大误区:
因为大部分家长认为早期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出类拔萃,所以早期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全国妇联“中国婴童关爱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原本促进儿童发展的早教,因为早教误区而“伤害”了孩子。
误区之一:把宝宝当病人。
调查发现,超过80%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应该像病人一样受到照顾。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胎儿开始就有各种能力,一出生就有72种潜能和惊人的适应能力。除了爱护环境,婴儿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冒险”来挖掘体内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病人,他们的潜力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解2:把教育当成一种准备。
专家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等同于学习,认为学习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一岁内开始阅读,三岁内开始学习外语,3-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成就。教育包括许多内容,如健康的心理、愉快的心情、合作精神、思维方式、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等。,是不能用成绩来衡量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强迫孩子掌握一门特长。
误区3:把目标定得太高。
在父母心中,他们已经为孩子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很多家长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学了几个字,如果几天后就认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甚至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众,将来也不会有“远大前程”。其实人生不止一条起跑线,人生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起点。
误区四:希望孩子是“神童”
调查发现,只有30%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正常发育”,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最好是神童。其实智力超常低的孩子比例很小,90%以上的孩子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坚持给正常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