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早期教育

明朝是一个宦官政治影响力很大的朝代。宦官的权力仅次于唐朝。晚唐宦官能废帝,是明朝宦官不能比的。但是明朝的宦官在历史上是最有名的,因为他们是皇帝手中重要的政治工具,他们反对的是手握史书编撰权的平民士大夫集团。所以在士大夫的笔下,明朝的宦官是有名的,当然大部分是臭名昭著的。

在明代宦官群体中,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个是率领明朝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一个是明日初位高权重的“九岁”魏忠贤。郑和的影响主要是外部的,他没有参与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魏忠贤的他者性表现在文化层面。明朝的宦官是允许读书的,皇室也鼓励宦官读书,以便将来为皇帝效力。能当太监和文盲的,大概就是魏忠贤这样的独生子了。

魏忠贤集团是晚明政治圈不可磨灭的印记。天启之后,皇帝在政治上荒废了。基本上是靠魏忠贤想办法筹钱维持专员一线的工资。他还整合了一批非林东党的官员与林东党进行政治纷争,防止一党独大,勉强驾驶大明朝的航船。当然,魏忠贤的战术比较粗糙,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结果竟然是他。

对于魏忠贤在天启时期在国内外发挥的正负效应,评论不多。很多文章都有相关内容。本文主要反驳一种流行的说法,魏忠贤在世,关外的清朝是打不进来的。这个入关是指崇祯年间清军入关的五次。甚至说如果魏忠贤还活着,能继续掌权,明朝就不会灭亡,所谓“魏忠贤不死”。

这些说法大概是一些喜欢明朝的朋友对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林东士大夫集团的怨恨,然后他们认为如果能镇压林东党的魏忠贤还存在的话,或许可以纠正一些错误,延缓明朝的灭亡,至少不应该被清朝所灭。那么如果魏忠贤活着,没有被崇祯杀死,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呢?能不能继续让明朝这艘大船不至于分崩离析?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推断。

第一:崇祯继位后,魏忠贤已经成为平息文官集团与朝廷严重对立的关键筹码。在皇帝的默许下,天启王朝的魏忠贤在与林东党的政治斗争中占了上风,但也激起了林东士大夫集团最高层的愤怒,林东六君子惨死。如果魏忠贤在世,继续拥有一定的权威,那就意味着崇祯皇帝会借助宦官继续镇压平民集团,主要是林东党团。这种政治对立一旦形成,崇祯的处境恐怕会比没有魏忠贤的时候更糟糕。

魏忠贤可以压制林东党,但他不能摧毁林东党。这股力量不是几个人,而是南方几个省的士绅、学者、文人的集合。没有人能彻底根除它们。就连背后采取高压姿态的清朝,也打压了一批,拉拢了一批。更何况,除了林东党,其他地区的士大夫集团,即使不是一个派系,也更希望士大夫集团掌权。

在古代,士绅和文人代表民意。既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就必须有某种妥协。崇祯继续重用魏忠贤,这个东南重要的富庶地区,对于崇祯想要推行的任何政策都不会配合。明末北方大乱,崇祯能坚持十几年,全靠南方通过运河交粮交税钱。如果说在魏忠贤的使用上与林东党发生了严重的对立,那么本文分析了南明部分林东党员的行为。

第二:魏忠贤可能筹集不到两线作战所需的费用。崇祯需要平民团体的配合,会放弃天启中魏忠贤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收钱能力。但根据《明末辽兵研究》一书中作者的考证,到天启七年年底,朝廷欠辽东军饷高达201.2万,明朝的税收只有400万两,也就是说魏忠贤实际缴纳了。

崇祯年间,后金数次入关。明朝除了要支付关宁津防线的军饷,还要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御,增加的军饷估计不少。再加上光是在关内消灭农民起义军的费用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以至于崇祯不顾天灾频发,多次加税。在内外双重威胁下,崇祯不敢得罪掌握着东南财权和魏忠贤财权的林东一方。

天启王朝时期,魏忠贤获得的税收和额外款项勉强支撑对外防御。在崇祯王朝,魏忠贤无法支撑这笔费用,需要朝廷各派通力合作。此外,林东党内有许多聪明人。在崇祯需要他们稳定财税数量,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成为他们惩罚魏忠贤的筹码。所以即使崇祯在位初期可以允许魏忠贤存在,但在迫切的需求下,后期又会放弃他,即使不杀他,也只能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