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1.美术是训练孩子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创新力的一种方式。
人们一提到美术这个学科,自然会想到画什么。怎么画?事实上,艺术中呈现的绘画并不是简单的手绘。艺术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只有通过对物体、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大脑的再加工,才能创作出作品。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先画出感人的作品。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画面布局的思维,这是一个整体。画画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在美术上,运用美术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会给孩子一个设计思路,你会发现美术设计师的思维很有创新性。创造性地做事是成年后做生意的重要品质。
2.艺术会让孩子有独特的美感。
在画画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问“我家孩子学美术很久了。他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进步,学得好不好?”?是喜欢画画还是能在全国比赛中拿奖为标准?其实这是次要的,也不是唯一的措施。通过绘画,如果有一天,你的宝宝说:“妈妈,我觉得你不适合这件衣服,而是那件衣服。妈妈,我们家的墙不适合这种粉色和这种淡淡的绿色。所以,恭喜你,你的宝宝已经获得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孩子已经开始注重家里的色彩搭配,妈妈的服装搭配已经。达到了艺术的一个效果,就是美化生活。孩子把这种能力转化为生活,达到了实用。会审美是孩子艺术进步的明显标志,驾驭能力是孩子成功的开始。
3.艺术使孩子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提起艺术,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小朋友都在很认真的用画笔画画。但就艺术的宽度和深度而言,艺术的课程不仅仅是二维绘画,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二维平面看,立体浮雕是很多材料的表现。有人说:不就是画画吗?美术除了简单的用笔画,还可以训练孩子的灵活思维。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在艺术中,即使没有笔也可以画,比如手指可以画,手臂可以画,用不同的材料拼贴在一起也是一件非常美的艺术作品,所以艺术不仅仅是用笔画,只要用脑子,换个思路,作品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孩子从小就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这让他们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素质,那就是灵活性和创造力。然后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事情。让孩子从小就有灵活的思维能力,然后长大后解决事情的能力也会增强。语言是一种交流方式,艺术也是一种交流和表达方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梦想,让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4.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孩子要想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样才能以个体的方式融入社会集体。艺术活动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艺术展览和拍卖,以及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绘画比赛,是个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得社会评价和社会反思的一种方式。孩子参观画展也是与人交流,结交新朋友,认识大师的画作,了解画作的创作年代和背景,丰富孩子的知识。各种比赛也需要经过初选和终评,让孩子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重要性。艺术教育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广阔空间,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社会活动。它在幼儿从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艺术可以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通过艺术可以让孩子社会化,但是孩子学习艺术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只要教师能够以孩子为中心,引导孩子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用艺术活动促进孩子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的儿童艺术教育一定会蓬勃发展!
第二,现实社会中传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老师非常认真地教学生学画画。以苹果为例。美术老师为了教他们画好苹果,特意发了一个苹果给大家观察。动机是好的,但最后出了问题。所有的学生都画出了又大又红的苹果,老师们对他们的苦心非常满意。父母对孩子们画的栩栩如生的苹果非常满意。另外,一个小男孩画的苹果不是圆的。那个小男孩真的错了吗?
2.背离教育规律
有很多家长规定孩子5/6岁就要学习素描。其实家长不懂什么是素描,在孩子5、6岁,创作能力最强的时候过早给孩子戴上枷锁,禁锢了孩子的思维。
3.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培养。
谁的画最漂亮?这是老师和家长课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每次看到使用技巧非常熟练的孩子,家长都会表扬。真的很好看很美。其实,我们应该在作品中更多地发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如果在作品中多关注孩子的情绪,一定能发现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否健康。
三、孩子的学习方式——教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
谈到儿童艺术教育,我们不得不提出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问题。在传统课堂中,我们过分强调机械的模仿,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掌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在2005年第四期《学前教育的信息与研究》中指出:“①在具体的美育过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向幼儿灌输自己的艺术知识和物质条件,忽视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孩子的学习被控制在模仿和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忽视。没有自我表达的过程,孩子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现在很多老师都开始关注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方法。他们意识到现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来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1.直观演示教具,引导学生进入场景。
在美术教学中,儿童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具体思维的能力上,具体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因其小段性而处于优势地位。视觉演示法可以用来娱乐和消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视听设备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孩子进入状态,从环境中学习,自主学习。比如在“荷兰风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图片引导孩子欣赏和观察。我相信荷兰独特的建筑,色彩斑斓的郁金香,白色的风车,都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讲故事,创造想象的情景
孩子喜欢故事,老师可以用故事的魅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了解道理。从有趣的故事中,孩子们会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故事想象得更加丰富美好。比如《月光与烛光》这一课,说的是很久以前人们缺乏天文知识,当月亮变化出不同的形状时,人们就担心是天狗吃了月亮。。。。。。。故事的启发,想象情境的创设,对儿童科普/科学的及时和进一步的了解,儿童知识的增长,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强烈启发和引导,儿童表演的欲望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3.创建问题情境和互动课堂。
思维是创造的源泉,课堂的互动性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和教学质量。艺术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一个互动与合作的过程。比如让孩子体验人的情绪“喜、怒、哀、乐”。如果孩子单纯做表情,肯定对情绪理解不够深刻。如果设置一些链接提问:他们什么时候会开心?例如,在你生日那天,你妈妈给了你一个新玩具。你开心吗?快乐就是喜悦,那么当你快乐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孩子们很容易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在问题的情境中,孩子自然带着问题想象,自然参与活动。
4.表演创作经验。
《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主编张桂木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有着独特的视角:侧重于美术教育实践的分析;它注重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它注重发现美术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对教师有很好的智慧。孩子都有表演和表达的欲望。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在课开始的时候带孩子去一个童话般的表演教室,会带动孩子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欲望,同时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内涵。
5.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孩子
艺术是孩子表达自己最重要的方式。孩子们可以通过艺术活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在本报刊登的《幼儿绘画指导中的问题与探究》实践研究中,湖北宜昌星山幼儿园教师张梅提出了目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典型问题:忽视幼儿的“心灵感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每个幼儿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水平都不一样。比如《奇怪的城堡》综合材料课,有的孩子用火柴盒和牙膏盒组装了一座真正奇怪的城堡,有的孩子选择了积木和螺丝钉组装的城堡。城堡建成后,有的孩子在城堡旁边画了一辆车辆,停在那里,有的孩子画了一个他们心中认为最美的公主,放在城堡里。自由创作总是最大程度地聚集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这里的孩子们却无法关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6.用爱和信心教会孩子增强自信心。
适当的正面评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现代教育“拇指教育”无处不在。只要孩子做对了一些小事,老师也会竖起大拇指,这样孩子会觉得老师不诚实,对他们的鼓励也会变得冷漠。老师要踏实,根据情况对孩子说积极的话,不一定要说“你很棒”,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鼓励的信息,老师要提升。
7.了解孩子的老师会成为孩子的朋友。
专业教师的学前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一个业务素质非常高的老师,即使学历很高,知识很丰富,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也很难成为孩子的朋友,得到孩子的喜爱。只有懂得心理学,喜欢孩子的老师才会是孩子心中的“星星”,孩子才会积极配合老师开展各种活动和课程,这样老师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一个世纪。教育为本,让我们携手* * *致力于儿童教育,让我们把关爱的目光倾注到浪漫的童话创作中,哪里有儿童的梦想,哪里就有儿童的人生起航,科学的艺术殿堂,大胆的想象,勇敢的创造,让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