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

安徽民俗有1,九华山庙会。

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的吉祥生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商界联合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吸引了远近的信众和游客。1983年恢复庙会制度,1989年共举办7次。1989庙会历时1个月,举办了12次活动。

大型佛教活动有:百年宫金色大厅佛像无瑕身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纪念金帝藏(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仪式、祇园寺传授的三大戒律、禅宗二祖惠科大师的地址认证会等。联谊活动包括首届中国四佛山联谊会、海内外高僧大德座谈会等。

2.阜阳火把节

阜阳地区称中秋节为火把节。晚上,我点燃火把,前往我的家乡纪念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相传汉和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响应,率先在颍州发动。有童谣曰:“城池火起,政散;城中无人,红领巾坐板凳。”此后不久,每到中秋之夜,颍州的年轻人就模仿红巾军,用稻草和葵花秆包裹稻草,在野外焚烧,四处摇晃,直到烧尽。当地的习俗叫“烧火把”,从来没有失败过。

3.徽州的婚姻

在过去,徽州的婚姻严格遵循父母的命令和媒妁之言。一般有九个程序:做媒、雇人、邀约、搬婚、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媒人一般都是大龄女性,称为“媒人”。雇佣俗称“送包袱”,女方收礼当天回礼,婚姻就定了。婚礼当天,姑姑或姑母用两根丝线将新娘额前的头发拧在一起,称为“开脸”,也叫“拉面”。

然后就是婚礼,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着新娘去拜祭父母,称为“回门”。这是“明媒正娶。”还有其他特殊形式,如童婚、纳妾、换亲戚、偷亲戚、收养、庆祝幸福和婚前婚姻。50年代以后,父母的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取代,婚姻简单。80年代以后,一些人采取旅游婚礼和集体婚礼的形式。

4.五个俱乐部

农历五月初一是秀英县舞阳庙会的日子。届时,四乡百姓将齐聚海阳烧香,祈求五煞驱邪,化恶为善。庙会游行,“领头大旗”开道,“执事”管理沿途杂工。蓝、白、黑、红、黄、绿、蓝旗飘扬,后面是十根景区杆、静默牌、全民伞、猪、马、牛、羊、牌坊的纸扎偶像,后面是地方戏曲队、杂技队。这个庙会起源于明朝初期。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打了几年仗,军民死伤惨重。朱称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每村建“五尺庙”,战死的士兵为“五人”,由百姓供奉。《明史》中有“诸神在前后五舱”的说法。于是代代相传,演变成了香火非常旺盛的五舱庙会。

5.阜阳剪纸

剪纸在安徽阜阳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种是在节日用红色剪报装饰,如窗花、门签、鼻烟、婚礼用花等。,且内容多为吉祥、喜悦的象征,或比喻;另一种是用作鞋子、毛巾、围兜、肚子等童装上的刺绣图案,材质一般是花鸟虫鱼。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条相结合、阴阳交替的雕版手法,将中国北方剪纸的浑厚苍劲与南方剪纸的精致秀美结合起来,形成刚柔并济、节奏和谐、古朴美观的地方特色。

1,中国巢湖渔火音乐节

中国巢湖渔火音乐节将在安徽合肥巢湖举行,从中庙到崂山岛。湖畔举办了“大湖之夜”音乐会、湖鲜美食嘉年华、舞龙舞狮大赛、光影巢湖摄影大奖赛等多项精彩活动,为合肥市民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2.中国黄梅戏艺术节

这是一个针对中国五大名剧之一的黄梅戏的文化艺术节。于1992年6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是中国首届黄梅戏艺术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的重要艺术节之一,是安徽省安庆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标志性文化形象。

3.中国(萧县)富阳节

伏阳节始于年初一,持续一个月。根据农历节气,夏季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一个庚日九天)是“首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在这一个月里,萧县、宿州、淮北等地的人们集中在宾馆、饭店和特色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汤,故称富阳。

4.中国国际诗歌节

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遗志,增进国际友谊和文化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徽省马鞍山市自1989起,每年金秋重阳节期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诗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