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黄教、红教、花教、白教四派各有什么特点?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般称为“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为前洪时期。当时佛教在吐蕃还是外来宗教,是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度占据统治地位。

在统治期间(755-797),他迎来了两位印度大师和连花生,并建立了桑耶寺和僧侣联盟。在此期间,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发生了争论,最终印度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

佛教在赤祖德赞统治时期(815-838)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他的继承者赞帕达玛时期,佛教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大约过了一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然分不开。

公元10世纪,佛教逐渐将戒律从西康、青海、阿里等地转回卫藏。与此同时,也有人去印度求法,从印度请阿迪峡进藏,主要是传授宪宗和密宗的教义。

就这样,佛教在吐蕃逐渐复兴,发展成为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各种教派相继形成,直到15世纪初格鲁派形成,藏传佛教各派才最终定型。

前期主要有四大派别,如马宁派、加丹加派、萨迦派、噶举派,后期还有很多其他派别,如格鲁派。格鲁派兴起后,嘎当派并入格鲁派,并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与印度小乘十八派因戒律不同而不同,也与印度大乘因教义不同而不同。

派别差异是由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经典、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施主等外部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