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历史

徐州师范大学的发展

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省级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首批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高校,苏北地区第一所本科高校。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的前身是转业干部速成学校,创办于江苏无锡,1952。中将·刘先胜是第一任校长,他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56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普通高等教育系列,江苏师范学院成立。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徐州师范学院,并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批示:“徐州地域辽阔,应有大学”,于是学校得以保留。从此,学校在苏北扎根,努力,逐步发展。1989年,创建于1984的徐州第二师范学院并入我校。1999,原煤炭部直属中专徐州工业学校并入我校。1996,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廖旭东教授,我国著名诗人、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本兴教授,我国古代文学戏剧家、历史学家王金山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愚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璞教授,地理学家罗启祥教授。廖旭东教授、黄伯荣教授合编的《现代汉语》作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已有30年,发行量超过500万册。50多年来,全校师生秉承“敬德好学,励志自强”的校训,弘扬“诚信拼搏”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学校占地面积2047亩,学校建筑面积78.06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总面积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7亿元;该图书馆藏书超过230万册。学校有泉山、云龙、元奎、贾汪四个校区,21个专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社区学院)、独立民办学院,1个直属教学单位,36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从1979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于1981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10个学科,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3个,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权。研究生近2500人,全日制本科生23000多人。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国际课程实验班、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接收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多万名毕业生,一大批成绩斐然的徐州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现有专任教师1320人,其中教授215人(含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4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9人。1名教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2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8名教师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培养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56人,省“蓝色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9人,省“蓝色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1人,获江苏省“蓝色工程”优秀学术梯队、江苏省“蓝色工程”科技创新3人。

学校始终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有2个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江苏省1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省级重点学科为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省级研究基地1个;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五年来,* * *共获得各级科研项目83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54项,省级项目92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以上科研奖励43项。* * *发表论文7253篇,其中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1755篇。他出版了169本书,77本教材,33项专利。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年度检索报告,2003-2006年SCIE收录论文数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排名第82、73、81、97位,在师范类高校中排名第14、13、16位。我校的《文科学报》和《语言科学学报》都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大纲。《语言科学》也连续两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科学》杂志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学校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基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与苏北十所高校建立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江苏豪森药业、华恩药业等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技术合作关系,与徐州市政府达成共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淮海发展研究基地的协议。学校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特色专业17个,省级精品课程47门(次),省级精品教材6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通过教育部评估,获得优秀成绩。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新基础教育课程教师省级培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省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特等奖、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个人冠军。以我校女子足球队为球队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大运会上获得亚军,部分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5438年6月+2008年2月,学校女足获得中国大学生女足冠军;2009年6月5438+065438+10月,江苏女足青年队,以我校女足为代表队,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女足青年组比赛并获得冠军,为江苏省获得首枚国足金牌。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

1986以来,学校连续十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三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学校全体师生正以奉献、热爱、荣誉的热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国际化教学研究型大学!Loj想收养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