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家长该怎么做?

1,家人安排的溺爱。

在幼儿园,老师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是在家里,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经常宠着孩子,因为孩子吃饭太慢或者衣服弄脏了,就太急于给孩子喂奶,这样会让孩子的生活苦不堪言。

都是大人在照顾,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大人的坏习惯。

2.孩子还没有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自理时往往不懂程序和方法,遇到实际困难。不是教孩子,而是家长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能自理。

3.缺乏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刚学会穿衣打扮的时候兴致很高,经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但是学了之后,孩子就失去了兴趣,不想再做了,于是家长就改做了,这就让孩子失去了反复练习的机会。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独立性呢?

1,根据儿童生理发育特点,逐步提出要求,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2-3岁的孩子可以进行各种自助技能的训练,比如吃饭、洗手、刷牙,包括自己上厕所。

2.为孩子生活自理创造必要合理的条件。

比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和被子;衣服要放在低矮的柜子里,让孩子取放;脸盆要小而轻,面巾要短而薄。

3.教给孩子基本的自我保健方法和技巧。

比如教孩子擦脸的顺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脸、鼻子、幼儿跟踪、额头,然后擦耳朵、耳后,最后擦脖子。

4.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从而形成自觉热爱劳动的习惯。做得好的孩子,大人要及时表扬,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要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在学龄前时期。作为幼儿园,能否把握好这个关键阶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是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穿脱衣服、鞋袜、整理衣服、独立进食、洗脸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应该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我来说说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人安排的溺爱。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为父母做了所有的家务,所以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入,而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老师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是在家里,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经常宠着孩子,怕孩子吃不饱或者喂的太慢。孩子的生活都是大人在照顾,从而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大人的坏习惯。

2.孩子还没有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孩子年龄小,在自理时往往不懂程序和方法,遇到实际困难。不是教孩子,而是家长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能自理。

3.缺乏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打扮的时候兴致很高,经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但是学了之后,孩子就失去了兴趣,不想再做了,于是家长就改做了,这就让孩子失去了反复练习小说的机会。

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独立性呢?

第一,增强孩子的自理意识

父母无条件的安排让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父母会帮他们做不想做的事(想喝水,父母会带水;起床时,父母会穿好衣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不要怕苦怕累,“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