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是爱的修炼。

漂亮:

很高兴再次收到你的来信,你说我上次和你分享的育儿理念让你受益匪浅,这让我更加开心。

在你的信中,你说你前几天打了两个孩子,圆圆和小点,因为你一再告诉他们不要随便玩插座,但他们仍然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把插座当玩具玩。你看到了就生气了,拿尺子打他们,站了十几分钟。你说看着他们站在角落里含着泪,你很难过,甚至后悔。你不打他们,就怕他们再犯错。

?孩子到底该不该被惩罚?而怎样的惩罚才能让孩子明白并改正错误呢?是的,大部分家长对惩罚,尤其是体罚,还是有矛盾心理的。

说到“惩罚”这个词,我感觉很严厉。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惩罚的世界里。超速有处罚,交水电费有处罚...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惩罚是存在的,惩罚不是罪,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手段,如果他们犯了错就惩罚他们。

其实不是孩子不能接受惩罚,而是必须解释为什么。体罚不是目的,而是惩罚的手段。让孩子承担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家长通过惩罚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如果你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你可以选择不惩罚他。但是,另一方面,打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错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打完架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和孩子面对面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真相,告诉圈子:妈妈为什么打你,下次怎么办?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及其后果。

从古至今,最好的惩罚原则就是诸葛亮。他说:“奖赏远在天边,惩罚不在眼前,一个骑士不可能不劳而获,惩罚也不能免除。”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崇拜你,爱你,他们自然会服从你。

说到打骂体罚,就不得不想到校园暴力和儿童欺凌现象,这种现象起源于社会学习。从家庭出发,如果父母带着敌意、不负责任、冷漠的态度照顾孩子,比如遗弃或家暴,使孩子的社会交往处于消极状态,孩子将来成为施暴者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其次,孩子进入小学后,在学校受老师影响很深,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处于模仿阶段。如果老师选择了错误的管教方式,欺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同学之间发生欺凌,老师不制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错误的价值观。

儿童个性的发展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通常是孩子第一重要的人。这些重要的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很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的父母很可能成为恃强凌弱者。而那些有开导、关心、宽容、温暖管教方式的父母,心理更积极,更不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松下幸之助的妻子松下叶眉在《神之妻》一书中说:“所谓苦难,是指内心的苦难。一无所有,有钱也不痛苦。这是一个困难。只要有希望,就不难。心态平和是快乐的根源。”这种平和就是安全感。而孩子的积极心理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幸福的基础。经营一个安全、信任的生活氛围,让孩子在情感上有所感受,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保护和快乐。

你在信中还提到,你在圆圈和圆点的幼儿班遇到了一个叫曹保果的小女孩。孩子聪明活泼,但她好像早熟,会读人话,让你很不舒服。后来你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你就明白了未成熟果实的症结所在。原来,曹保果的父母早就离婚了,孩子是在爷爷家养大的。父母在周末为孩子扮演恩爱夫妻状态。然而,如何让孩子不受这种看似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影响呢?所以,人看人说话也就不足为奇了。你说有时候看到果果的行为言语,难免不会可怜孩子。

当我看到水果时,我不禁叹了口气。离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短时间的伤害,但只要补救,尽可能对孩子友好、安全、温暖是对的。“孩子最怕的就是没人爱。”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小时候的感受?而有些成年人认为孩子接受不了事实,去欺骗他们,那就更残忍,更有害了。面对不真实的家庭,孩子会更加失望和无所适从。

被骗是很可怕的经历,更何况是没有生活主导权的孩子。如果经常被骗,一定会积累成可疑人物,或者成为逃避苦难的骗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诚信问题,更重要的是除了物质上的东西以外,基于经验的信任。

不知不觉又唠叨了你这么多。总之,我想说的是,生活必须和教育保持一致,否则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过日常生活自然内化的教育过程。对吗?

你的密友: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