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某人留点吃的。

如果你问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肯定是其中之一。他的六部半书,他的举世闻名的国画墨竹,他的“难糊涂”的人生哲学,都在普通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郑半班的诗、书、画、印都很精,有情调,懂生活,堪称清代版苏东坡。不同的是,苏东坡年轻时就取得了成功,而郑板桥则大器晚成。在康雍经历了三个朝代之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仕途。后来,他专门为这段艰辛的旅程刻了一枚备用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甘龙进士”,并作了一番苦涩的自嘲。

郑板桥来扬州之前在苏州住过一段时间。为了谋生,他在苏州城桃花巷东端开了一家画店,卖字画。在桃花巷的西端,画家吕子敬也开了一家画店。吕子敬擅长画梅花,并标榜自己画梅花是“远看花动,近闻清香”。

郑板桥来到苏州后,只画竹子和岩石,不画梅花。而且有人邀郑画梅花,他总是笑:“我画的梅花,比鲁先生画的差远了。走吧,我带你去找鲁先生作画。”

吕子敬是一位学者,老于世,年轻于世。他体弱多病,生活十分艰难。他把梅花画得惟妙惟肖,每一片花瓣都栩栩如生。郑板桥总是在众人面前称赞吕子敬的画:“我学了十年也赶不上鲁先生画的梅花。”

有一位退休的地方官员,精通书法,品味很高,非常喜欢郑板桥的书画。他出了五百两银子的高价,来到郑的画店,以“独梅花谷香”为题作画。

郑板桥虽然是乾隆年间的进士,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或许这一次是天赐良机,可以凭借书画交流结识刚刚退休的尚书大人,无疑掌握了仕途中的人脉资源。郑板桥谢绝了,说:“尚书先生,论画梅花,吕子敬先生是最好的。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最好的也就五十两。”

老大臣听了这话,高兴地拿着银子去了吕子敬。

自从老臣请吕子敬画梅花后,吕子敬信心大增,觉得自己的画比郑板桥的好得多。他时不时夸夸自己,说在苏州,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一些朋友把吕子敬的话带到了郑板桥,但郑板桥只是一笑置之。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几年后将搬到扬州。离开前,所有当地的朋友都来为我送行,包括吕子敬。当时流行文人墨客互送作品,或诗词,或书画。吕子敬送给郑板桥一朵梅花,郑板桥送给吕子敬一朵当场画好的梅花。

我看到郑板桥用毛笔和钢笔,用飞白写意地画出了一枝梅枝和竹竿。画花卉时,宜用浓淡墨,虚实结合。用淡墨直接点出花瓣,水未干时在花瓣下端浸润焦墨。这样画出来的梅花,酣畅淋漓,生动别致。再看全图,只有几朵梅花画得很清楚,其余的都胡乱涂抹,颇有“击千树,悦三五花”的意境。

吕子敬看着郑板桥的画,他张开的嘴好一阵子没有合上。他愣了好一会儿,才咕哝道:“郑师兄有这么高超的画梅技艺,你怎么不早教教我?”“我怕陆师兄谦虚了,再也不画梅子了,画的赏也少了许多。”郑板桥平静地回答。

至此,恍然大悟,感激地说:“郑兄画梅花,不是为了给小弟留一口饭吃!”

郑板桥精通字画,所以他拒绝送梅花上门。他没有画梅花是因为他画的不好,但是他想和邻居友好相处,故意把自己的聪明藏起来,给别人留个饭吃。

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处处发光,懂得克制自己的锋芒,凡事为别人着想,是一种非凡的气度。

香港首富李嘉诚这样评价自己的经商之道:“如果七分合理,八分可以,我就只拿六分。有钱一起赚,可以长期合作。”不愧是首富,格局真的不一样,懂得取舍和进退,留饭给别人吃,这就是大智慧。

内地摇滚明星许巍,因为歌曲温暖阳光,感情满满,被亲切地称为许少年。许巍才华横溢,低调内敛,不喜欢张扬和炒作,默默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另一个性格和许巍刚好相反的摇滚明星汪峰,有一次转了好几个人给他打电话说:“你是我唯一视为对手的人。”许巍很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甚至多次拒绝在某音乐节目中担任导师。如果商演邀请许巍,他通常会提出一个要求,即现场不允许录音,必须允许他和自己的乐队一起表演。正因为如此,跟随他多年的乐队兄弟们也可以得到一笔服务费,而不仅仅是在录制专辑的时候。许少年真是性情中人。每当他有一碗饭吃的时候,他都不会让他的兄弟们挨饿。

从个体到群体,想要谋求发展,做大做强,就要懂得凡事也为别人着想,留一口饭给别人吃的人生智慧。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稻盛和夫的活法,其中有利他、友爱互助、合作共赢,说白了就是留人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