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好?
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早期智力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打开了封闭的大门,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并将外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引入中国。
中国的年轻父母们开了眼界。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从电视上或书本上听到很多闻所未闻的新说法,感觉耳目一新。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孩子的智力在四岁时发展了50%,八岁时又发展了30%,剩下的到了十七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打下的,这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儿童在生命最初三年的发展,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了儿童生命的任何阶段……”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甚至让人后悔,说“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才开始教育,已经晚了两天了。”
年轻的父母听到这些说法都很震惊,他们渴望孩子的智力尽快得到开发。
这时候我们国家有人借机火上浇油,提出了早期智力开发的“神童计划”。具体指标是“0岁识字,3岁识字。”并武断地说:“所有的宝宝都是神童!”“能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
这一“方案”一出台,一些年轻父母再也坐不住了。因此,在一些年轻父母中掀起了开发儿童智力的热潮。
掠夺性的早期智力开发无异于杀鸡取卵。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那就是“过度开发”。这是一种超越了儿童的容忍和接受范围的理智观点。有的甚至进行“掠夺式”开发,倾向于“杀鹅取卵”。
比如,有的孩子一到两岁,连说话都不会流利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教他们读书、做算术、背古诗、学外语;
有的孩子刚满三四岁,就请专业老师教钢琴、书法、绘画。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小学之前就实现了从“游戏型”到“学习型”的转变,在家里设立“教室”,以小学课本为教材,强迫孩子专注学习,每天都做好充分的安排,让孩子提前过上小学生的生活。
父母付出那么多心血,如果孩子学不好,不想学,父母能容忍吗?于是,责备、申斥,甚至侍候侯。按照一些家长的说法,孩子的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大力发展他们,决不手软!
应该承认,孩子从0岁到6岁,身心发展相当迅速,大脑已经接近成熟。学龄前儿童有潜在的智力,这是需要开发的。
要发展,就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实行“掠夺式”发展,“欲速则不达”,也会损害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
也就是,或者说“神童”,最后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社会上有天赋异禀的孩子,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自己特殊的天赋和聪明。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童”。“神童”是客观存在的。但“神童”毕竟是极少数,占孩子的比例极小,最多不超过千分之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宣扬“所有的婴儿都是神童”是不正确的。说“神童能进千家万户”是不可能的,但这显然是在忽悠年轻父母。
有些家长,听说两三岁的孩子能读一千个字,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也照着药方,花大价钱去实施任何“项目”或“计划”,企图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大人们羡慕的“神童”。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是神童。如果家家户户对孩子进行“神童教育”,不知会有多少孩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的父母应该头脑冷静,不要头脑发热。有人吹嘘出了多少“神童”,这是吹牛。一个十几亿人口,几亿孩子的泱泱大国,就算有几千个“神童”,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其实那些“神童”并不是炮制“神童方案”的人人为创造的,这完全是谎言。
事实上,23岁就能认一两千字,在中国并不新鲜,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有近千种文字记载。即使是“神童”也不一定都能成功。仅在宋代,有文字记载的“神童”就有上百个。但是,最后成功的人很少。
夸大早期智力发展的价值是有害的。
不可否认,早期智力开发对孩子未来的生长发育是有益的。但也不应该任意夸大。任意夸大,必然导致被迫的“掠夺式”智力开发。
对上述外国专家的话应该有分析。其实都是在夸大忽视早教的现象,以为是在警告自己“矫枉过正”,不能当真。
如果真如马卡连柯所说,百分之九十的教育是在五岁之前完成的,真如蒙台梭利所说,三岁是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就没有必要了吗?终身教育更是“画蛇添足”。
而且他们强调的早期教育不是“识字”或者“算术”,而是身心的全面发展。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出生后三天才开始教育,已经晚了两天”。显然,这不是指“识字”或“算术”。
但近年来,一些人以这些外国人的话为“理论依据”,到处鼓吹和宣传“早期教育决定论”,推行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神童教育”。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不要相信。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娟子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