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魏永康,13岁上大学,被中科院劝阻。这是什么?

曾有“父母爱子,所以才影响深远”的说法,而在《摸龙说赵》一文中,摸龙将赵对女儿严皇后的期望与儿子常进行了比较,委婉地指出了赵保护常方式上的错误,使常日后避免了死的灾难。可见,一个母亲的期望、保护或者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错误的开始:期待成功

俗话说“成功是萧何,失败是我”,这个故事的主角魏永康既是他的母亲,也是他的母亲。

传说中的“神童”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母亲曾是一家百货公司的底层员工。或许是曾年轻时错过高考的深深遗憾,又或许是多年的历练让他吃了太多的苦头,让曾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于是,成了这种遗憾和希望的延续,而曾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当两三个月大的时候,曾开始教他读书,并给他读唐诗。尽管这一时期不能说话,但曾丝毫没有气馁的迹象。也许这种早期教育有一定的效果,或者魏永康本身的天赋就是非凡的。在曾的悉心教育下,魏永康从两岁开始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传奇。

错误继续:创建神童

两岁时,魏永康认识了将近65,438+0,000个汉字。4岁的时候,他已经基本上自学完了初中的所有课程,小学只读到二年级和六年级,然后就开始跳级了。

8岁,魏永康考上省重点高中,13岁,以602的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和博士。

伴随这一系列“幼时学,高中学”的成绩的是各种奖项和证书,比如物理竞赛二等奖、数学竞赛一等奖、奥林匹克竞赛化学二等奖等等。在此期间,为了保证儿子学习的兴趣和专注,曾打理家里的一切,包括的洗脸、刷牙、洗衣服、洗澡、上菜等活动。

同样,在学校里,曾开始了她陪伴学生十几年的旅程。为了不耽误的学习,在高中时,曾甚至用饭碗喂吃饭。为了防止的同学影响的学习,曾谢绝了朋友来找他玩。从此,魏永康的社交圈被打破,使得魏永康的基本生活只有关于读书和爬山。

初尝恶果:退学回家

就在一切似乎步入正轨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在中科院读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辞退了,这一年他20岁。这个突如其来的结果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一向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辍学了?这一切都是从魏永康独自去北京学习开始的。

2000年,魏永康告别了母亲,去北京学习。他拒绝了她的陪伴,认为自己是个成年人,不需要她经常陪伴。曾觉得很聪明,不需要她帮忙也能很快学会生活中的这些琐事,于是答应了的要求,让这个一直生活在母亲计划下的少年第一次独自生活。

而这个决定也成了魏永康辍学的重要原因。因为魏永康的日常生活常年由母亲安排,加上他不善言辞,所以无法与同学相处。这就导致了魏永康在中科院学习期间,生活上完全不愁吃穿,经常不修边幅。封闭的社交生活也让他错过了几次考试,写论文,答辩,所以有一科甚至得了零分。

就这样,2003年,由于魏永康的学习框架无法适应中科院的教学框架等原因,魏永康被中科院正式解聘,回到了家乡。从被大家称赞的‘东方神童’到现在被学校辞退,生活对这个少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而在这个笑话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热心”的母亲曾。

从发誓到支持对方成长

从中国科学院退学后,魏永康颓废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他把自己锁在家里看书,玩电脑游戏,甚至消失过两次。虽然他安全回来了,但他仍然担心曾薛梅。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曾甚至说出了一句狠话:“有时候真希望他去死。”什么样的绝望能让一个母亲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不知道。

后来,魏永康不再颓废,所以他决定继续学习,他认为这是他的兴趣和特长。至于他的家人,曾薛梅意识到了他的教学方法的错误,开始教魏永康做家务,教他生活常识和技能,教他买菜,洗衣服,收拾东西,教他理解人际关系。魏永康还积极学习,了解到妈妈让他洗衣服的时候,他会把它当成一件相当于学习的神圣任务,买菜的时候也会货比三家。

关于人际交往,客人来了,他会主动倒茶,也会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人交流。我会在不回家的时候或者下班回家的时候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解释沟通。在同事眼里,他做什么都很认真,但在家里,他比较孝顺,会照顾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会主动把饭舀起来,送到瘫痪在床的父亲面前,喂他吃。

现在魏永康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背景,从一个不近烟火的神童到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公。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的研究生。

“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一定有它的道理。就像当初曾和一样,读书给带来了前途、知识和“神童”之名,满足了曾的心愿,但同时过分的重视也导致了永康被退学、生活能力极度低下的悲剧。魏永康的案例告诉我们,一定要协调好学习和生活,不能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