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需求和孩子个性的发展是谁写的?
那么,人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精神分析新学派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其中被誉为“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的埃里克森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人格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们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能够整合个体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个体的命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身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着生物、生理、社会事件的发展序列,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发展。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变,他把人格划分为八个阶段,以恒定的序列逐步发展,并把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连续的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由一对相互冲突或两极的人格特质组成,一个危机(或重要转折点)是每个阶段个体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积极化解危机,会增强自我力量,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危机不解决,会削弱自我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期解决危机的可能性,反之亦然。埃里克森划分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一致):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述期。这一阶段个体人格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克服不信任。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是最弱小的,非常需要大人的照顾,也是最依赖大人的。如果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主要是母亲)能定期爱抚婴儿,照顾婴儿,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婴儿就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基本的信任,觉得周围的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从生理需求的满足中获得安全感。相反,如果宝宝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满足不一致、不规律,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宝宝会从身体需求的混乱满足中体验到身体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积极化解,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人的人格倾向于乐观、信任、积极、平和。如果消极地解决这个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恐惧感,成年人的人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易怒等消极的人格特征。婴儿的这种基本信任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未来各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在这一阶段,要求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主要是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充分、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不应过分满足和剥夺;同时,在满足的程度和方式上也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随意改变,即使是逐渐的、有规律的改变,也要让宝宝很快适应。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我意识的害羞和怀疑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控力,克服羞怯和自我怀疑。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推拉、说话等。,而他们也学会了把握和放下,尤其是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大小便的排泄,让孩子卷入了自己的意愿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意愿相冲突的危机中。如果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适当限制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就会建立自主和自控的意识;相反,如果父母和其他照顾者过分限制、批评甚至惩罚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害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积极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的人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这种阶段性的危机如果被动解决,就会形成羞怯感,成年人的人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恋、随意、敷衍。过分放纵容易导致成年后养成肮脏、浪费、无序的生活习惯;如果限制过严,容易形成洁癖、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征。儿童自主性和自控力的形成,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控能力和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能力,对未来个体对待社会组织和个人理想关系的态度和处理有重要影响,为个体的社会化和未来的秩序、法律生活做准备。在这个阶段,要求家长和其他照顾者对孩子的行为保持理性和耐心,适度控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训练,及时纠正不良行为。第三阶段:学龄前期(4-6岁)——主动内疚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官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肢体活动更加灵巧,语言更加精炼,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想象力极其生动丰富。他们已经开始创造性地思考和规划未来。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充满幻想,喜欢童话故事、拟人化游戏等事物和活动,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解释周围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和想象力,孩子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父母经常限制孩子的主动行为,嘲笑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性,变得不知所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内疚。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积极化解,就会形成“有方向、有目的”的品质,成年人的人格倾向于自发、有计划、有目的、有决断。如果消极地解决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年人的人格倾向于缺乏进步、无计划、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这里目的的含义是“勇于正视和追求价值目标”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未来工作和经济成就与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积极发展程度有关。在这个阶段,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需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游戏,因为:01游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解决了幼儿渴望参与成人活动而又受其身心发展水平限制的矛盾;01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利用想象中的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而不会受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既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地再现和体验成年生活中的感情和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01游戏是孩子积极参与并有愉快体验的活动。不强制也不强制,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01因此,游戏是这个时期最适合儿童性格发展的形式,应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阶段也叫“游戏期”;01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孩子们不仅发展了运动器官,还有效地增强了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游戏也有助于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性格有重要作用。这个阶段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个产生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恋母情结)的特殊时期。但埃里克森的理论更为积极。他还认为,这是儿童认同性别角色、与异性建立联系的胚胎期。男生女生虽然对异性父母有好感,但从现实关系中可以逐渐意识到这种情感的不真实感。一方面,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男孩和女孩会开始以父亲(母亲)为榜样,模仿并逐渐认同他们的行为模式,从而获得性冲动的间接满足,从而促使男孩和女孩获得性别角色行为,形成男女个性;另一方面,男孩和女孩可以从与异性同伴的互动中找到异性父母的替代品,从而在发展中最终解决恋母情结。在这个阶段,要求父母正确对待亲子关系,母亲要有意弱化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别角色的正确扮演,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异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别观念。第四阶段:学龄(7-12岁)——勤奋到自卑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上了小学,孩子的主要社会生活环境已经从家庭转移到学校,活动范围扩大了很多。学习成了孩子们的主要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从稳定的注意力和孜孜不倦的勤奋中体验完成工作的乐趣”,从中可以产生勤奋感。如果不能养成这种勤奋,他们会对自己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积极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如果被动解决危机,就会形成无能。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勤奋感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未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以来源于这一阶段的勤奋感。这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在各种兴趣领域的才能,同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五阶段:青春期(13-18岁)——身份到角色的困惑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认同感,克服认同感(角色)的困惑。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获得自我认同(心理和社会认同),否则就会产生角色困惑,即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产生消极认同,即个体形成偏离社会要求的认同。如果积极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即“不顾价值体系中的矛盾,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消极解决危机,就会形成不确定性。认同的形成标志着童年的结束和成年的开始,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积极的认同,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顺利解决成年后三个阶段(婚姻、事业、老年)的人格发展任务。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抗孤独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的实现。因为这个阶段的个体受生理发育的影响,开始与异性发生暧昧关系,只有巩固自我认同,才能获得幸福的婚姻,获得亲密感。如果他们没有建立自我认同,他们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失去自我,从而感到孤独。如果积极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爱”即相互奉献的品质;如果消极解决危机,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埃里克森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对个人能否满意地进入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6-65岁)——生殖停滞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生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个时候,男女都有自己的事业,成家立业,努力创造能够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关心和引导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繁衍感(也就是成就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因为过度专注于自己而产生停滞感。如果积极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消极化解危机,就会产生自私。第八阶段:成年后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和厌倦,体验智慧的实现。此时,生命已进入最后阶段。顺利通过前七个阶段的人,只有拥有充实快乐的生活,为社会做贡献,才会有充实感和完美感,否则就会因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尚未实现而经历失望。如果积极化解这一阶段的危机,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会觉得失望,没有意义。综上所述,个体的人格就是在这样一种人格对立面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强化的。由此可见,虽然人格发展是个体一生的事情,但人格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在生命早期的前三个阶段,即0~6岁形成的,这已经基本奠定了个体人格的基调。因此,培养婴幼儿的早期人格极其重要。家长和早教机构要根据人格发展规律,把握每个时期的培养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和培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个关键期,更好地塑造健康成功的人格。(本文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