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迪早教

这些年一直流行的口号: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让本来就很焦虑的父母,更加渴望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于是,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回归家庭,做起了全职主妇,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把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其实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更不是我们的“工艺品”。

在教育领域,以讲故事和咨询的方式服务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先生,通过改革和嫁接欧美的国际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爱玩心态,让中国孩子在思维和能力上得到启迪,眼界得到开阔,爱上学习和生活,他在新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说:“真正智慧的家长,应该秉持“让孩子赢在终点”的理念。"

反汇编有以下三层意思。

?首先是“终点线”,即从终点出发,以培养孩子感知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为目标。

?二是“赢”。谁会赢?赢自己。赢什么?赢得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完善。

?三是“让孩子”,即及时牵手,适时放手,敢于让孩子做自己。

从终点开始,让孩子赢在终点。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带着孩子回了乡下老家。孩子们一起玩耍,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看到的是童年的欢声笑语。

这几年回家,看不到孩子。一了解,孩子现在暑假都在兴趣班和补习班。我要到晚上才回来。

这大概就是现在孩子的普遍情况。

很多家长都说,高考是孩子通向更广阔未来的敲门砖。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少走弯路。

于是,家长开始让孩子从小就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后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家长马不停蹄地给孩子报各种班,从幼儿班到兴趣班再到补习班。孩子的童年是在书海中度过的。

这种教育确实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但是你有没有发现青少年的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父母急于求成,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智成长。

如果有人问“你是希望孩子追求满意的成绩,还是希望他拥有幸福的生活?”

答案不言而喻。给孩子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在书中,作者说,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全球公民”的身份,阅读和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学能力,适应和探索能力,分析和创造力,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心理习惯,善良和诚实。

首先,作者认为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比“勤奋”更重要。有特色比学习好更重要。所有聪明的父母都在把孩子往“新T型人才”的方向培养。

在“T”中,“-”代表广度,“|”代表深度。即孩子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思维的深度;既有跨学科思维,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开放合作,又能突破自我。

他们擅长阅读,阅读量大,阅读面广,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与人交流,还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具备多学科融合的能力,并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2017年2月7日晚,16岁的吴亦舒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成功夺冠。我们不知道的是,2019年6月23日,上海高考成绩公布,吴亦舒以613分(上海高考660分)考上清华。她也是理科硕士。

即使有很多符合T型少年特征的孩子,没有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如果拥有并保持这些品质,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依然有较大概率脱颖而出。

终身成长,让孩子不断超越自己。

让孩子赢在终点,也要坚持长远主义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童年,自由的、探索的、活泼的、有创造力的童年。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养成终身成长的习惯,进而引导和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却想强迫孩子读书,告诉孩子读书的价值,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最好的育儿法则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才是强大的。

比如亲子阅读,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阅读或者家长读给孩子听,也不仅仅是孩子读给家长听,或者家长和孩子通过一本书或者一个主题,构建一个集阅读、头脑风暴、游戏、表达甚至表演于一体的亲子互动场景和氛围。

通过游戏化鼓励孩子一起表演书中的核心情节,通过家庭辩论引导孩子输出想法。如果孩子大一点,也可以通过亲子游、计划生育等探索性阅读方式,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想让父母陪着读书,就要培养孩子对书的主题的兴趣。不管主题是什么,其实除了读书,其他兴趣的挖掘,包括运动,亲子陪伴的过程也遵循这个原则。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爱好不同,选择的书籍,以及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和行为也会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虽然张老师平时很忙,但是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指导孩子们。首先分析这个需求,然后从孩子的生肖兔开始,问孩子兔子是什么样子的。他家孩子说兔子疯了,于是他们就定了主题疯兔子。

接下来,张老师在确定了故事的主角后,引导孩子描述了主角的外貌、性格、长处、短处、梦想等。,并告诉他,不同的特点会导致不同的情节。

但是孩子卡在了这个层面,于是老师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描述了一个场景,带领他一起探索,于是孩子就有了一系列疯狂兔子的特征。

最后,在谈到疯兔的梦时,他再次选择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和孩子一起在刚才描述的场景中继续探索。当孩子说疯兔的梦想是,老师并没有用大人的眼光否定孩子的想象力,而是鼓励他,告诉他,他的梦想是伟大的。

当孩子问他给疯兔的梦是不是有点疯狂的时候,老师告诉孩子,梦就是要疯狂,更不要说它的名字叫疯兔。

同时也告诉孩子,梦想是一件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不可思议,遥不可及的事情,但你就是相信自己能做到。

每个人和每种动物都可能有梦。兔子变成大力士,举起一棵大树,这是多么伟大的梦想啊。你也可以做这个疯狂的梦。也许多年以后,你今天创作的疯兔的故事,你画的疯兔的漫画,可能会被改编成电影。也许今天是你梦想的开始。

就这样,他的孩子以疯狂的兔子为主题写了七个故事,第七个故事居然写了10000多字。孩子们还在他的故事里附上漫画,激励他们将来拍电影。

老师和儿子的交流,其实已经超出了教他写作文的范畴,而变成了一次亲子交流的机会,一次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的创作之旅。事实证明,这有很好的效果。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种下一颗种子,它会发芽,它会成长。

所以书上说,世界是孩子的课堂,父母的一门必修课就是鼓励和引导孩子勇敢打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永远保持好奇,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快点,你怎么这么慢!”"你为什么又开小差去做别的事情了!"你怎么又在看动画片了?作业还没写完”“我就知道打游戏。今天课外阅读还没看完!“这些场景熟悉吗?

有人说,家长对孩子自律的“抱怨”已经够多了,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在书中,张老师说,频繁的催促和责骂,可能会让孩子学会无助。很多家长把因果颠倒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孩子太慢导致家长焦虑。相反,是父母过于焦虑导致孩子反应太慢。

素质教育是启迪人,而不是控制人。

焦虑的父母总是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用实际行动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于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和父母作对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谁不想挣脱牢笼呢?谁愿意在几乎窒息的环境中长大?

于是经过10年的实践,老师总结出一套“3D逆向自律规则”。

?延迟:慢就是快。

?危险:危险的安全。

?方向:与其给出方法,不如指出方向。

其中“慢就是快”讲的是乐趣,“危险就是安全”讲的是界限,“给方法不如指方向”讲的是自信。“3D反向自律法则”与其说是在帮助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不如说是在打破培养习惯的误区,重构常识。

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孩子“慢”,允许孩子适度“拖延”。你可以试着想一些办法,让工作和学习散发出浓郁的娱乐和游戏氛围。这样,孩子一旦沉浸在当前的“游戏”中,就很难效率低下。

对于孩子不理解或者经常出错的作业,家长也可以从“游戏化”的角度寻找突破口。如果孩子不想让父母在身边,就必须“躲”得远远的。

在书里,老师说如果能做隐形导师,就不做现场助理了。只要有大人指挥,就不是游戏。

其次,“危险就是安全”的观念可能会让一些家长朋友感到不适——我不管孩子,孩子能自律吗?

讲课时,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英国《每日邮报》有一位名叫露西·卡文迪什的专栏作家。她是一位母亲,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有一天,她决定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在一个星期里,这四个孩子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再听大人们的管教——尤其是要求他们自律的嘈杂声音。不仅如此,大人也要尽量满足和配合孩子的要求。她想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

结果,在最初的四天里,孩子们用各种方式测试他们的母亲。面目全非的厨房和脏乱不堪的家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但她同意了。直到第五天,孩子们才真正意识到,父母真的允许他们为所欲为。

然后,“地狱”之门打开了。“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熬夜吗?”"我们可以去酒吧吃饭吗?"“我们能再要一只小狗吗?”无休止的要求接踵而至。

除了那些可能危及他们安全的要求,包括熬夜,露西同意了所有的要求。

但是露西会提醒孩子们,如果第二天早上迟到了,那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即使到了学校,他们也会非常非常困。

尽管如此,孩子们建议他们应该熬夜看电影。结果一个孩子晚上11:30在沙发上睡着了,另一个因为强迫自己保持清醒到半夜,所以睡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

第六天,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自主。起初,早上闹钟响后,孩子们还很困,站都站不住。“我觉得恶心。”二儿子半睁开眼睛,迷迷糊糊地说。

“我警告过你,”露西说。“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但你必须知道后果。”

为了摆脱困倦,孩子们决定玩电子游戏!但是他们为了控制器吵了起来,最后三儿子打败了妹妹,得到了控制器。姐姐决定反击的时候,大儿子抢过控制器,对弟弟妹妹们宣布:不玩游戏了。

第七天晚上,10:00,孩子们围坐成一圈,一起玩拼图。露西宣布全家为期一周的实验结束了。

“是吗?这么快,我们今天能熬夜吗?”小儿子问。“不行!”露西说。这是七天后她第一次说“不”。于是,他们收起拼图,马上起床洗漱准备睡觉。奇迹般地,在那之后,露西非常缓慢地说“不”,但孩子们逐渐变得自律,没有警告,甚至没有提醒。

当这位母亲重新开始实验时,她感慨地说:“当我不再对孩子们的每一个要求都说‘不’时,他们玩得更开心,笑得也更多了。我终于明白,我在他们的生活中设置了太多的规则,这让他们更难自律和自立,也让他们对彼此不够关心,他们习惯于在规则中寻找漏洞。”

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律是可以自由的;对孩子来说,自由就是自律。

当我们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更少的要求和批评,孩子就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变得自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聪明的父母会以退为进,用孩子所爱来帮助孩子建立和改善其他相对薄弱的心智习惯。自励和自信是孩子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的引擎,也是养成自律习惯的核心。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及时上下车,控制好界限,让孩子和家长形成良性的沟通和互动。

不要贪图改造孩子。好的育儿方法都指向一点——敢于让孩子做自己。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把抚养孩子当成自己的成长经历,多学习,多实践,让自己的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人!#我们来学习# #读书# #全国图书推荐人# #教育#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