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早教早餐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在她的教育访谈中,她曾经说过两句中肯的话:

但是听了这么多道理,谁又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谛呢?

父母总是告诉他们的孩子执行他们安排的所有任务,告诉他们努力学习。有多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爸妈一辈子只能这样了。他们给不了你巨大的财富,但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干,才对得起我们!”

于是,他们给孩子定了很多目标,安排了满满的日程,花了很多钱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开始做甩手掌柜,丝毫不担心孩子的感受。

但往往这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什么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接受来自父母的压力,但成年后融入社会,失去自制力,依然没有成就,甚至自暴自弃。

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会把失败归咎于孩子。“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还有“你太让我失望了。”

于是,很多家长开始反思:为什么孩子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长大后却大不如前?宝宝怎么了?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文言文,叫做《上钟勇》。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成长为天才,却成为平庸之辈的人。下面的

凡事皆有因。一定要找到根源,然后教育孩子,学会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因此,萧艺为大家总结了以下两种情况。孩子长大了,很容易一文不值。家长不要高兴。

1,靠“聪明”避免麻烦的孩子

用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孩子耍花招,不是单纯的为了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的心思,而是为了避免麻烦,比如做错了事之后避免父母的批评,孩子事后也不会反思自己。这些招数用在不合适的地方。

但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聪明,就简单地认为孩子聪明,智商高,甚至沾沾自喜。正是因为这种忽视,他们才会逐渐成为一种诅咒。

俗话说,聪明成就不了大事。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逃避,不付出,不履行责任。总有一天,聪明会让孩子栽跟头,再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也只会消失,很难有大的作为。

孩子正确使用小聪明是无伤大雅的,但家长一定要引导,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的这些“小聪明”用在生活中。

2.眼低手高的孩子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切都好》里的二哥苏明成就是这种类型的孩子。

放学回来就对我妈撒娇甜言蜜语,逗她开心,然后要钱,脏衣服臭袜子,我都扔给我姐洗。

我一个月只挣3500元,但我不在乎全部花掉。我还问我妈要2000块钱去旅游。有了家人的爱,我每个月都有月光,我妈每次补贴他两万三。

结果母亲去世后,苏明成的“财路”断了,他比自己聪明。他认为他有一点口惠而实不至,并考虑抛出一个职业生涯。结果他在事业和婚姻上都以惨败告终。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靠着自己的三分聪明,只会空谈,从不脚踏实地,只想凭自己的聪明成功。

这样的孩子,小时候会被很多人夸,长大后却往往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远的。不要总想着让他们的孩子幸福一辈子。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的是在世界上独立生存的能力。

比起琐碎的小聪明,一步一个脚印更重要。

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孩子通过打破规则来表现自己,并把孩子视为“聪明”,那么孩子长大后往往很难和周围的人相处好,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会他们是非善恶美丑,教会他们对他人有基本的尊重,在公共场所保持基本的礼仪和修养。

所以,教会孩子充实自己,努力工作,有独立的思想,远比取悦别人重要。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就看负责抚养他们的父母怎么教他们了!

很多时候,父母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他们说话的时候,孩子捂着耳朵,不想听。这都是因为代沟。大人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孩子把大人当成假想敌。自然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和高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工作再忙,也要重视这个阶段。不管多苦多累,他们都在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以面对未来的生活。

让我们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长大后却比以前差?

其实跟父母有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爱看电视。跟孩子有什么关系?

但是,你的言行和境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很大。

不读书、不学习,就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孩子当然也不会对书感兴趣。

读书可以充分打开人的思维大脑,锻炼思维能力。经常思考是使人聪明和开发大脑的最好方法。长期不用脑的人会加速大脑衰退,聪明的人会变得迟钝。

说起聪明,大家一定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群体,也就是德国人。

提到德国,很多人会想到各个领域的世界名人,比如爱因斯坦、马克思、贝多芬等等。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所有的多德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其他领域的大师。

这要从他们孩子的教育说起。

德国人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早教,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班,而在生活中。

高质量的陪伴不需要整天在孩子身边,也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父母过得好,生活过得精彩,孩子自然会吸收和效仿——这就是德国父母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萧艺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针对德国宝宝的功能性早教启蒙绘本——《德国儿童自我管理绘本》。

这套书由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德国插画家创作。它有12成长主题:一个人睡也可以,有趣的农村,看望爷爷奶奶,和爸爸玩捉迷藏,我会洗澡,看医生不可怕,带妹妹去游乐场,还有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父母。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在孩子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和孩子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关系。

3-6岁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当然,宝宝不满3岁的家长也可以使用。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睡前故事的素材,读给他们听。

主角是一只小浣熊,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卡通形象。丰富多彩的插图和图片贴近生活场景。孩子在看绘本的时候,会有意识地代入其中的人物,通过榜样的力量给宝宝积极的成长引导。

这套书很值得一试。毕竟是德国教育的启蒙绘本,肯定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3-6岁是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引导,坏习惯很容易养成。他们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想想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很难管教?这是事实。

所以,如果孩子有这些坏习惯,家长一定要“温和而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改正!

一套书只要49.9元,平均4元1毛,差不多是我们每天吃的一顿早餐的价格,还是因为懒的外卖钱,能给孩子带来好的习惯,包括阅读习惯,生活习惯。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