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不生气的妈妈

到处都能看到妈妈们皱起的眉头和无奈的耸肩。他们无奈地抱怨:“这么不听话的孩子,都快跟他生气了……”为什么不试着做一个生气的妈妈呢?为什么要让自己气得上蹿下跳,失了风度?别忘了,享受当妈妈是我们生孩子的唯一理由!生孩子绝对不是人生的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如果有人只是把生孩子当成自己这辈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或者从心底里不准备陪伴孩子慢慢长大,很难想象他会在做父亲或者做母亲的角色中找到快乐。妈妈们想陪伴孩子成长,享受无限乐趣,做一个不生气的爸爸妈妈,现在就开始实践吧!首先,妈妈们要明白,其实妈妈们为了做一个生气的妈妈,很容易享受自己不生气的理由!第一部分:妈妈不生气的原则。妈妈们经常会生气,因为她们经常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急躁和焦虑。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大多是心理原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妈妈们能洞察孩子的心理,快乐地与孩子沟通,每天改变自己一点,接纳孩子一点,相信妈妈们会越来越幸福!妈妈不生气的原则:接受孩子的雨雨。妈妈说:现在,小宇会大声向妈妈宣告:“不!”“不要!”“不行!”妈妈带鱼雨去了操场。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鱼雨拒绝跟着她妈妈回家。我好言相劝,他不理我,说:“不要回家!必须打!”最后我急了,把他拖走了。他只是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我感到屈辱,愤怒,绝望:“你多大了?我搞不定你!”“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愉快地服从他们。很多家长很难接受孩子对自己权威的挑战,也很难抗拒用高压管教和制服孩子的冲动。其实这都是不接受孩子的表现。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孩子会做出很多让大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有合理的逻辑,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去接受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接受一个孩子,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问题。完全接纳一个孩子,意味着母亲会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会因为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孩子会有好坏之分。多多看起来很内向。从小就每天带着他接触小区里的其他小朋友,但是他一直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孩子走来走去,会害怕地走开,或者哭着要个拥抱。别人不敢拿回他的玩具,他们还回来他也不敢接。平时自己走路会避开孩子多的区域。曾经参加过一个早教班,每次上课都哭,只好“退学”。8个月到1岁,多多喜欢玩圈圈之类的东西,翻来覆去,扔了又捡,一遍又一遍。有一段时间我对瓶盖很痴迷,我和瓶盖一起睡。没有瓶盖,我感到不安。我现在特别喜欢气球,但只是扔和捡。多多妈妈觉得,多多是不是没有安全感?其实很多孩子更多的是害羞和胆小。与外向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孩子更安静,更喜欢独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更警觉,更容易感到威胁,更容易表现出恐惧,等等。但是,这些并不代表他们就比别人差。妈妈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既然上帝给了你这样一个孩子,一个看起来比其他孩子“弱小”的孩子,你就应该顺其自然。他是独特的。他需要你的接纳和保护,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他的“问题”上,总是试图纠正他。所以你也需要放松,接受,爱,好好抚养你的孩子,根据他独特的需求和独特的成长轨迹来满足他。接受孩子的母亲不会轻易否定孩子。孩子一不小心惹上麻烦,家长当然会不高兴。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责备:“你又把杯子打碎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杯子不能放在这么偏的地方,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这太愚蠢了!“父母有必要教孩子打碎杯子,但父母应该教他们的不是告诉他们:你真的很蠢——而且不仅仅是蠢!这个时候,家长需要说的就是,杯子要放在里面,以免打碎。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孩子长大了,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父母有责任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并鼓励和督促孩子改正,但要时刻记住,过分的责备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孩子本人的否定。“傻子”“傻逼”的称号会像一把剑,扎在孩子的心里。妈妈不生气原则二:不要让担心和爱变成生气。孟晓的妈妈说:球想打孟晓的猪,伸手去拿,孟晓转身拍了拍球:“不!不要动!”球球放声大哭。我生气地批评孟晓:“你怎么变得这么自私?“还打人?”我拿着孟晓手里的猪,想把它送给球。没想到,孟晓毫不留情地和我打起来,泪流满面:“哎呀,是孟晓的,我就不给球了!”抓不住我,孟晓伸出手打了我几拳:“臭妈妈!”“我更生气了,心想:孟晓越大,怎么会越小气呢?但是最近怎么越来越让我尴尬了?她会不会越来越霸道?这在将来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严厉批评了孟晓。其实对于一个两三岁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自私”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唯一的“分享”方式。首先,初学走路的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识,走向独立。在这个阶段,孩子正在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东西,我的东西。在这么大的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我的”,我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这种“我的”的看法,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其次,他们还没有掌握“借”和“还”的概念,也不知道被“借”走的物品可以原封不动地还给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他们的手就失去了。但是母亲对孟晓的爱和担心变成了愤怒和责备,这给孟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需要积极表达和细心观察母亲的爱与担心的人不难发现,父母的“愤怒”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面具”和“外衣”。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来理解:小白今天放学后和他的同学去了河边。可能这条河太好玩了,几个孩子一直到天黑才回家。在门口等了三个小时的母亲,远远地看见了小白,发疯似的扑向她,厉声斥责道:“你知道你回来了吗?今天不要进来!反正有家就不回来了!”这真的是小白的母亲想说的吗?不,其实她看到儿子回来,一开始是欢喜的,但是之前的担心和焦虑在她心里积累了很多“气”,这也是她在那一刻以“气”的形式爆发的原因!而且孩子听到妈妈这样骂自己一定很生气,因为他很难理解妈妈骂自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在乎自己?如果小白的妈妈改变表情,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真实感受,会发生什么?“小白,你这么晚回家是不对的。我妈妈爱你,所以我非常非常担心你。我已经站在这里等你三个小时了,我担心你会出事。看到你安全回来,我就放心了。但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了,明白吗?”如果母亲没有让担心和爱变成“愤怒”,而是客观地向孩子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孩子至少能从母亲的话中理解两层意思:第一,我回来晚了是不对的,她母亲很担心我;第二,我妈真的很爱我(不然也不会站在门口等我三个小时)。同样的事情,父母不仅可以减少对自己和孩子生气的几率,还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深信不疑。爱,让孩子知道“这个孩子让我好难过。我那么爱他,为他好,他却这么生我的气!”“你经常听到父母这样抱怨吗?很多妈妈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最无私的爱,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母亲的“爱”无法到达女儿的内心?我觉得这是因为妈妈们不够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年龄,不尊重孩子的权利。归根结底,母亲的愤怒和抱怨在于,她没有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没有关心和重视自己的感受,只是用自己的力量和想当然地把一种所谓的“爱”强加给孩子,而实际上,孩子根本没有得到她的爱。因为孩子很难理解妈妈的逻辑:妈妈之所以不让你玩,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是因为她爱你。爱你的孩子,让她知道!用一切可能的方式传递爱的信息!真诚的赞美他,轻轻的拍拍他,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倾听他的想法,给他正确的引导,在任何场合都尊重他,像孩子一样衡量他的立场和压力,用温柔的手帮他剥下粘在嘴里的米粒,而不是说“你吃饭真马虎”——这才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本刊特别为您策划收集经典案例,教您在不同的情境和场合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做到从容面对,不怒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