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发展要顺其自然。

家长要明白,家庭不仅塑造价值观,还传递社会地位,最终孩子也会形成类似的价值观和信仰。那么孩子的教育发展就应该顺其自然。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孩子的教育发展要顺其自然。希望你喜欢!

儿童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

孩子的大脑不需要特别开发。

洪兰教授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实验心理学的博士生。他在加州大学欧文学院神经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并在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后来,他在台湾省中央大学任教,从事脑科学研究。

面对各种兴趣班、艺术班、大脑潜能开发班,洪兰说,父母会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很多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母亲没有给他买一些昂贵的魔方玩,但他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洪兰进一步解释说,几千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长大的。眼睛看到的是他未来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未来要说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和快乐的人生观时,他就能面对任何挑战。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明宝藏。

她认为父母根本不需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只要他们给他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他的大脑就能发育良好。家长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给孩子设定过多的目标,让孩子随意探索。

玩的越多,长大越聪明。

洪兰介绍,儿童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这个时期的游戏可以促进大脑中神经连接的密度,而我们对智慧的认知是由脑神经连接的密度决定的。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童年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和上学,没有必要去做与考试和上学无关的事情。所以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到幼儿园的时候放弃上大班,选择去外面上早教机构的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大人的这种思维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学习精神,尤其是对幼儿。

洪兰分析说,记忆和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中国人过去一直倡导的观念是“勤劳好闲”应该改变,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世纪的竞争是创造力。电脑的记忆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释放了人脑的资源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和创新。

通过脑科学的研究,洪兰告诉父母和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的大脑会对所有细节做出反应。比如童年的一次创伤,哪怕只是一个恐怖的画面,也不容易恢复和忘记。我们不能随意侮辱孩子,哪怕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有影响。

洪兰对男女之间的差异有很深的研究。她曾经在TEDTalk(中文译为“Tedtalk”)上就这个话题做过一次演讲,获得了超过654.38+0.7亿的点击量。她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差异设计合适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其他孩子的方式。因为人的大脑是悲剧思维,我们应该鼓励,给予更多积极的肯定,让孩子自信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洪兰把人脑比作“节俭的家庭主妇”。为了生存,她从不浪费任何精力。按照原理,闲置的神经元会被立即修剪和替换,所以很多人说人脑只有10%发达。不存在脑细胞不发达占空间的情况。

什么样的体验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变得活跃而密集?洪兰认为这是一个游戏。她进一步解释说,孩子们在游戏中跑来跑去、四处玩耍的行为和体验促进了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这种主动学习会促进脑细胞的变化。因为大脑不断满足外界需求,改变大脑内部神经元的分布,自主学习远比被动训练更有利于大脑的发展。

跌倒了,到别的地方爬起来。

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洪兰通过办学理念告诉大家正确答案:在我的学校,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学习。当你犯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错误有多严重,或者是不是你的错。重要的是把错误变成经验。

她强烈反对殴打和体罚儿童。“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考得多差,你都不能打孩子,让孩子碰壁。因为前脑受伤,人的性格会发生变化。”她还指出,爱护孩子的耳朵,不打孩子,尤其是女孩的耳光,关系到对孩子,尤其是女孩自尊心的呵护;第二,因为噪音会降低孩子的智商(中文翻译“智商”),超过128分贝听觉细胞就会死亡,而扇耳光会直接导致孩子听力下降,无法恢复。

洪兰举例说,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母亲曾在分享马友友的成功时说过,她从来没有骂过马友友小时候大提琴拉得不好。因为骂会让孩子害怕大提琴,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抗拒学大提琴,离大提琴更远。同理,如果我们天天因为成绩打骂孩子,在孩子学习探索的时候打翻东西,孩子也会因为害怕学习而变得胆小。

洪兰认为,一个好的父母不应该只是说“不”,而应该在说“不”之后为孩子指出一条路。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一条铁律。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是他们在哪里跌倒,就必须在哪里爬起来。为什么?因为挫折是一种不好的情绪,而孩子的成长可以‘有长有短’。”洪兰认为,父母应该学会制定规则,让孩子知道界限和规则的存在。这些规则不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反而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找到不再犯错误的参考。

洪兰指出,情绪是改变大脑中神经设置的最有效因素。最适合孩子大脑发育的地方是温暖的家庭;我们的营养是安全感;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洪兰指出,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应该太急于有所作为,而应该保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幼儿教育的七个关键点

1,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

幼儿期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形成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但这并不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2.培养孩子最合适的方式就是“玩”

说教的方法不适合培养孩子,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是“游戏”。孩子可以在玩游戏的时候学会和别人讨论。

3.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

社会热点话题可以及时引入中考试题。孩子回家也会向父母宣传。如果他们看到父母乱扔垃圾,他们会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垃圾应该分类。甚至很多家长都说垃圾分类这个游戏让他们受益匪浅。之前他们不知道垃圾要分类,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还有“关爱他人”的教育,组织孩子去养老院、开明学校慰问,表演木偶戏,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同情和关爱弱者。

4.关注孩子的发展潜力。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样的孩子有发展潜力?热情大方,会关心同龄人。这样的孩子更受欢迎,以后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幼儿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健全美好的心灵,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和卫生习惯。孩子潜力很大。小班的孩子经常玩交通安全游戏,已经知道走人行道、靠右行走、过马路、走斑马线等交通规则。

5.父母要孩子做,就要先做。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孩子喜欢模仿大人,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就在游戏中模仿和表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看到和听到的一切现象。比如有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醉酒。

父母无论是说还是做,其实都是在教孩子怎么做。父母经常告诉孩子要对别人有礼貌,不要发脾气。但父母为自己说话时,往往会大喊大叫。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受影响?孩子想做,家长必须先做。有家长说,要是早点知道这些,就能让孩子早点养成好习惯了。

6.错过童年后很难改正。

有人说,孩子还不懂事,长大了会慢慢教。不要小看孩子,他们已经懂得很多东西了。从小教孩子更容易接受。如果错过了幼儿教育,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7.许多父母喜欢为他们的孩子安排事情。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口惠而实不至,但到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却做不到。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太宠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谦虚。

幼儿教育只有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才会有效果。也有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安排事情。比如幼儿园请家长一起看孩子系鞋带,但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很简单”,替孩子系鞋带。家长要多放手,让孩子得到锻炼,不要让他事事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