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唐诗启蒙选诗五首
1.幼儿唐诗的启蒙选择
春天的早晨
孟浩然[唐朝]
春日的昏睡病不知不觉打破了清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打扰了我的睡眠。
一夜风雨,落花多少。
翻译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春夜里睡得很香,只听见醒来时到处都是鸟鸣。
还记得昨晚风紧雨大,不知道撞倒了多少花?
做出赞赏的评论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睡醒的瞬间进行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这首诗没有使用直接描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他瞬间醒来时的“春晓”(春天的早晨),捕捉到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他热爱和珍惜春天的感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个诗人写的,他因为春夜的梦而不知道天亮了。当他醒来时,他听到房子外面到处都有鸟儿在唱歌。诗人惜墨如金,只用一句“四周鸟鸣”就表达了春晓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人们可以知道,正是这些鸟儿欢快的歌声唤醒了慵懒沉睡的诗人。可想而知,此时屋外已经是一片美好的春天,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春晓的可爱景象,使诗人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诗中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联想:昨夜朦胧中听见一阵雨声,如今庭院里摇落几朵花?联系到诗的前两句,这一夜的风暴不是风暴,而是微风细雨,送诗人进入甜蜜的梦乡,把清晨打扫得更加明亮,并不可恨。但终究会抖落春花,带走春光。所以“且不知折了多少花”这句话,暗含了诗人对春色逝去的淡淡伤感和无限遐想。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遇》诗中“春色关不住园,一枝杏花出墙来”,是从古到今的名句。事实上,与《肖春》在写作上有* * *相似之处。叶适把人引入墙内,通过一个视觉形象让人去想象,从一个红杏出墙;孟的诗把人引出家门,通过听觉意象使人产生想象。只用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风调雨顺、怪雨绵绵的繁华春天。两首诗都表明,丰沛的春天是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房子的墙壁,展现在你眼前,萦绕在你耳畔吗?
石步华曰:“诗尚文学,不可直贵。”这首小诗只有四行二十字,写出来却一波三折。第一句“春”字点出季节,写出春眠的甜蜜。“不自觉”是模糊的无意识。在这个温暖的春夜,诗人睡得很香,以至于阳光来到窗前,甜美的梦醒了。表现了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第二句是关于春色,春日清晨鸟鸣。“无处不在”是指四面八方。鸟儿在枝头聒噪,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鸟”就是“闻鸟”的意思。为了押韵,古诗的语序做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话化作回忆,诗人回忆起昨夜细雨蒙蒙的春雨。最后一句话又回到我的眼前,想起春花被风雨打得到处落红的情景,从欢乐的春天到惜春,诗人把爱春惜春的情怀寄托在落花的叹息上。爱情无比珍贵,惜春即爱春——那场蒙蒙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草树木的关注。时间的跳跃,风雨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有趣,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兴趣。
肖春的语言简单自然,完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浅意而言,风景是真的,就像从诗人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清泉,清澈见底,充盈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它,就像喝酒精醪一样,让你有醉的感觉。诗人通过感受和理解,找到大自然的真正趣味和本质。“文章自然,妙手偶得。”这是最自然的诗句,是自然的声音。
2.幼儿唐诗启蒙精选
八面堡垒
杜甫[唐朝]
三国时代,你建立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侵入法你取得了永久的名声。(明成左毅:高铭)
这条河不会分流你布阵的石头,永远后悔你会灭了吴的不明智。
翻译
你在三国立下赫赫战功,创造了八阵图,成就了永久的功名。
尽管受到河水的冲击,石头仍然保持原样。千年遗憾在于刘备失策吞吴。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奉节,今重庆)时献给诸葛亮的一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是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阵组成的军事演练和作战的阵,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分裂的三国被他的伟大所束缚,八面堡是建立在他的名声之上的."这首小诗的前两句说的是你在三国立下赫赫战功,创造了八阵图,成就了永久的功名。
这两句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一般的角度写的,说诸葛亮在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自立门户的局面过程中,成就最为突出。当然,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诸葛亮协助刘备从无到有建立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高度概括的赞美,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真相。第二句话,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的八阵图让他出名了。古人对这一点赞誉有加,杜甫的这首诗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赞美更为集中、凝练。
这两首诗用对句写成,《三国志》和《八阵图》对军事的整体贡献精致工整自然。结构上,第一句真的提到了,开门见山;期间后又写了一首诗,进一步歌颂功绩,同时也为后面的悼念遗物做了铺垫。
"在这条不断变化的河流旁边,矗立着一块石头,那是他未能征服吴国的悲伤."这两句话表达了他们对“八阵图”遗址的感受。“八阵图”遗址位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据刘禹锡《荆州画副》、《贾》记载,这里的八阵都是用细石堆砌而成,高五尺,围六十码,排成六十四堆,始终不变。即使被夏季的洪水淹没,到了冬季一切都会失去,但八阵石堆六百年不变。前一句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舍利子的神奇之处。“石头不转”,用《诗经·国风·白舟》中“我的心里全是石头,所以我不能转”这句诗。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的色彩与诸葛亮的精神胸怀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的忠诚坚定不移,不可动摇。同时,这个散而复得、多年不变的八阵石堆的存在,似乎也象征着诸葛亮对自己弥留之志的惋惜。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话是“说他从来没有征服过吴国”,说刘备吞吴是个错误,破坏了诸葛亮抵御的根本策略,使统一大业半途而废,成为千古遗憾。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挥之不去的恨意”,不如说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惜,而在这惋惜中,渗透着杜甫“自残而死”(黄)的苦闷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将议论融入诗歌的特点。但这个论点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语言生动抒情的。诗人将怀旧与叙事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恨意无穷、意味无穷的感觉。
3.幼儿唐诗启蒙精选
在山上度假想起我在山东的兄弟们
王维[唐朝]
我是一个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独的陌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到兄弟们的身体登上了高处,也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做出赞赏的评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他年轻时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写的。与他后来的山水诗绘画丰富,构图设色讲究不同,这首抒情诗非常朴实。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诗的开头就切入主题,写的是异乡生活的孤独和悲伤。所以,我总是思念家乡,思念人,遇到喜庆的场合,就倍加思念。然后诗就跳到写远在他乡的兄弟。当他们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爬山的时候,他们也错过了自己。诗词反复跳跃,含蓄深沉,质朴自然,曲折多变。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古往今来的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便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立”字,两个“不同”字,可见诗人有着强烈的异地客居之情。他在外面越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越强烈。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交通闭塞,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区之间的交流很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在风俗习惯、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诗人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乡,自然感到陌生和孤独。诗人平淡地描写了自己在异乡的生活,却包含了诗人朴素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的思乡之情可能没有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是亲戚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日子。现在,诗人独自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他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人和事,山山水水,以及诗人在家乡时的其他美好回忆。种种回忆引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越想越思念,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话写的很自然很简单,比如口才,也写了很多在外漂泊的真实感受,很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方法。几乎没有任何迂回,而是直入核心,迅速形成了一个高潮,有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会让后两句难以为继,导致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沿着“佳节倍思亲”这条线直线延伸,必然是蛇足;也很难翻出新意,形成新的高潮。作者采取了另一种方法:随着情感的洪流,一个荡漾的湖出现了,看似平静,但实际上更深。
“知道远方兄弟爬山的地方”,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转而联想到家人团聚,想象着兄弟们在重阳节带着山茱萸爬山时是多么的开心。如果诗人只想着亲人的幸福,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然而,诗人在结尾写道“种山茱萸时少了一个人”。原来诗人没有想过幸福,而是他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节,所以亲人在种山茱萸的时候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肯定会想念我。这是曲折的,不自然的。而这个不一般的地方,恰恰是它的深处,新的警界所在。杜甫的《月夜》:“为了我们的少男少女,可怜的小宝贝们,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里”类似于这两句话,但王石似乎没有那么专注。
4.幼儿唐诗启蒙精选
儿童钓鱼
胡令能[唐朝]
一个头发蓬乱、面容稚嫩的孩子正在河边学习钓鱼,他侧身坐在草丛中,他的影子被杂草映衬着。
听到路人的声音,孩子挥了挥手,怕惊扰了鱼儿,不敢回应路人。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容稚嫩的孩子,在河边学会了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长满了绿草。
听到路人问路,他远远地挥了挥手,不敢回应路人,怕惊扰了鱼儿。
做出赞赏的评论
《为孩子钓鱼》是一首关于孩子生活的诗。这首诗描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年轻男孩”学习捕鱼,“坐在一边,覆盆子和苔藓反射着他的身体”。路人向孩子招手,想问他一些问题,但孩子“太害怕了,不敢给别人惊喜”(他一句话也没说,怕吓到鱼)。真的很生动,传神,形神兼备,趣味十足。他的艺术成就不亚于杜牧的《清明》诗。
这首诗分为两层:钓鱼和问路。第一句和第二句重在钓鱼(形式),第三句和第四句重在问路(表情)。
第一句和第二句,孩子,孩子也。“蓬头”形容其外貌,突出儿童的天真无邪。“尼龙”是钓鱼线,“挂尼龙”在题目中是“钓鱼”的意思,意为钓鱼。诗人没有粉饰这个渔童的外表,而是写出了山野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让人感到自然、可爱、本真。“学”是这首诗的眼睛。这孩子初学钓鱼,所以很小心。钓鱼时“坐侧”的姿势反映的是身体和行为场景,比如在你面前。“横着坐”就是随意坐下。坐在边上,而不是稳稳地坐着,符合孩子第一次学习这种方式的心态。也可以想象,孩子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全神贯注于钓鱼。“浆果苔”一般指生长在靠近地面的潮湿地方的低级植物。从《浆果苔》中,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孩子选择钓鱼的地方是阳光稀少、人迹罕至的地方,也是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垂钓之地,为后面的“人不要被鱼吓着”这句话做了铺垫。“草映体”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画像,还和下一句“路人提问”有着直接的联系——路人向孩子提问,只是因为看得见。
最后两句“远程挥手”的主语还是孩子。路人问的时候,小朋友不敢回答鱼,远远的挥手不回答。这是从行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描述孩子,有心计,有谋略,有机警,有聪明。孩子之所以用行动代替回答,是怕把鱼吓跑。孩子的动作是“隔空挥手”,说明孩子对路人的提问并不是无动于衷。孩子“挥手”后如何对路人耳语,是读者想象的,诗人没有解释的必要。所以解释完“远方挥手”的原因,这首诗就戛然而止了。
在唐诗中,关于儿童的题材很少,所以是有价值的。这首关于儿童钓鱼的七绝诗有一种特殊的趣味。诗中没有绚烂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琢,就像一朵美丽的芙蓉,在平淡朴实的叙述中透露着些许天真、无限的童趣和些许专注。这首诗可以说是描写儿童的一部情景交融的佳作。
5.幼儿唐诗启蒙精选
四行诗
杜甫[唐朝]
“两黄鹂鸣翠柳,白鹭连天”
我的窗户框住了白雪覆盖的西山景色。我的门经常对向东航行的船只说“再见”
翻译
两只黄鹂在绿柳间鸣唱,一行白鹭直冲蓝天。
坐在窗边,可以看到西陵千年雪,万里之外东吴来的船只都停泊在门前。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所作,描写了草堂周围美丽的春光。
诗歌以充满活力的自然美切入,营造出清新轻松的氛围。在前两句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用含蓄的方式描述了这一美丽的场景。翠是新绿,是早春万物复苏发芽时的颜色。“二”和“一”是相对的;一横一竖,它打开了一道非常美丽的自然风景。这首诗中“明”字最为生动,用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传神,百鸟成对,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喜庆气氛的画面。黄鹂在柳上鸣唱,这是润物细无声的生命力。下一句写的是气势更明显的大自然的愤怒。白鹭在这清新的天空飞翔,既是一种自由的慰藉,也是一种向上的奋斗。再者,第一句说的是黄鹂在柳上歌唱,下一句说的是白鹭飞向天空,把空间拓宽了很多,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让诗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机充满了整个环境,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早春的繁华。
第三句“窗含西陵秋雪”,诗人从窗外望去,因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可以看到西陵的雪山。后两句已经指出当时是初春,冬天的秋雪想融化,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觉。在这句话的“窗”和“雪”之间有一个“含”字,说明在初雪融化的时候,湿气润湿了冬天冻结的窗棂,更能写出诗人对初春有湿气的生机的感受。而“西陵”则是诗人看到窗前初雪融化时,想到草堂附近的西陵,想到西陵山上的长雪,用西陵山上的雪代替了窗上的残雪,使表达的意境更加广泛。此外,诗人从少年时代起就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几十年的重重阻碍,他终于有了重新展出的机会,战争的岁月就此放下。这与诗人看到窗前融化的雪就想到了西陵,把窗上的残雪换成了山脊上的千年积雪,从而给了诗人一种倔强的融雪感。
最后一句话进一步描述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当船从“吴栋”来时,这句话表示战事已定,交通已复,诗人见物思故乡。使用“泊位”一词有其深刻的含义。杜甫漂泊多年,没有着落。虽然他心里还有一点希望,但是那种希望已经大大降低了。“博”字正好写出了诗人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实现目标的难度,与第三句中的“钱球”并列,从时间和空间上描述了实现目标的难度。三国的孙权,自古以来就被很多学者誉为贤明之主。作者指孙权代表东吴,暗指杜甫对王朝皇帝的希望。“泊”、“万里”、“东吴船”的组合,正是为了写“难”字。
全诗看似四个独立的场景,但诗人内心的感受使其内容一致,清新淡雅的景物寄托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形成了统一的意境。起初,他表现的是草堂的春色,诗人的心境是陶然。然而,随着视线的游移和景物的变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表面上看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但在欢快明亮的场景中,却寄托了诗人对时间的流失、孤独和厌倦,也写出了诗人在有一线希望时的复杂心情。在那种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