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西枣沟铅锌矿
该区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大面积出露的熊耳群火山岩是该区多金属矿产的主要围岩。矿床以南约7000米处的太山庙花岗岩在燕山晚期沿太山庙破火山口侵入,与该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密切相关。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强烈发育的断裂纵横交错,具有疏密成束的特点,明显控制了汝阳南部阳平和王坪多金属成矿带矿床(点)的分布。其中,东枣沟-马干岭、付店-王坪、大舍坪-马庄等控矿作用明显,形成了区内有利的多金属成矿带。
西枣沟铅锌矿床位于东枣沟-马干岭东西向断裂带西侧的阳平-王坪多金属成矿带中。ⅲ号破碎带是工业矿体的赋存区。出露区长1.870余米,宽20-40米,具有压-张-压-剪多期构造活动的特点。矿床呈层状、脉状和透镜状。倾角较陡,一般60-75°,局部80°。单个矿体最大长度为535米,最小为180米,厚度一般为3-5米。该矿床的平均品位为2.26%铅和1.85%锌。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方铅矿和闪锌矿,其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微量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自然金和自然铜等。,具有块状、带状和细脉状浸染状结构。
保证金在《新唐书》中已有记载:“开元十五年,初税银锡五山”。《童鸣志》记载,开矿时有发生。清道光十八年(1838)《益阳县志》“筛山,城西南七十里,多洞形似筛眼,故名。即唐代五岳,见《文学通考》,阳平与马庙交界处”。这个地区的矿化带中有许多古老的洞穴,是历代人们开采的。到20世纪50年代末,地质队开始检查和调查它的矿点。首先,河南省地质局豫08队在1958-1960进行了地表普查,并编制了初勘报告。认为规模较小,储量小于1000吨。
1968至1969,河南省地质局第十九地质队进行普查。首次发现了伴生金的存在。计算储量为铅12130吨,锌9614吨,富铅中伴生组分银5.4吨,为后期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地质依据。
1981—1984年,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调查队第六师在付店、北字进行了1 ∶ 5万区域地质调查。圈出阳平-王坪铅、锌、金、砷、银组合异常,面积65438000平方公里,并对西枣沟金、重砂异常进行了检查和评价。清理并建造了少量探沟。所有的样品都进行了金分析。根据前面的数据,该地区的铅锌储量估计为15788吨。其中铅9421吨,锌6367吨,伴生组分银5.4吨。
在1986期间,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测量队利用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西枣沟矿区再次进行了普查,认为3号矿化带是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该矿床是以铅锌为主,伴有金、银等有益成分的综合矿床。根据储量计算,铅有35602吨,锌有25545吨。在提高认识和扩大矿床规模的基础上,为逐步开展汝阳南部杨浦-王坪多金属成矿带普查找矿工作,积累地质资料和经验。
1987对3号矿带进行了详查。1988年底提交河南省汝阳县西枣沟铅锌矿区详查地质报告。提交铅锌储量131159吨。其中金属铅量为69892吨,金属锌量为61267吨。由于对矿体深部边界控制不够,在1989对矿床进行了补充详查。新增铅锌储量29338吨。其中铅金属量为18323吨,锌为11015吨。到目前为止,经过近四年的工作,该矿床已提交88,265,438+06吨铅金属、72,282吨锌金属、0.65吨金、33吨银和82.37吨铟。是目前河南省为数不多的较为理想的独立铅锌矿床之一。因此,第二地质调查队获得了“七五”期间河南铅锌矿找矿重大突破奖。
西枣沟铅锌矿床的发现,揭示了产于熊耳群火山岩中、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汝阳南部“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结束了汝阳南部阳平-王坪多金属成矿带“只见星星(多矿化点)不见月亮”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汝阳南部铅锌矿找矿工作的发展。近年来,第二地质调查队在西枣沟铅锌矿东部先后发现老一代张沟和王平西沟两个大型铅锌矿床,使汝阳县南部成为河南省主要铅锌矿生产基地之一。
该矿混合铅锌矿选矿效果良好。实验室试验表明,所选组分为铅3.57%,锌3.08%,精矿级铅74.01%,锌53.29%,铅和锌的回收率分别为80.09%和73.73%。
从80年代开始,当地人采矿再次盛行,省地矿厅下属的第三探矿队于80年代末与汝阳县合作建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