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早教班

最近无意中看到一个话题——“鸡宝宝”。瞬间黑问号脸,什么鬼?喜欢吃鸡打鸡的孩子?

原来鸡宝宝简直就是从小接受父母鸡血,参加各种花式早教班、培训班、兴趣班、艺术班长大的孩子。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从两三岁开始的。我觉得我两三岁的时候还是个打滚的孩子,现在孩子已经从一个班转到另一个班去“学知识”了。

更可怕的是,仅仅形容孩子“鸡宝宝”就够了?不查不知道,好家伙,这个同门弟子词汇量真大。好吧,这个内卷已经在孩子身上滚了很久了。我不知道谁创造了这些奇怪的词。给孩子分这些“类别”不伤良心吗?

好家伙,我看了这些文字后,感觉自己对育儿有了全面的焦虑。不过话说回来,这条“鸡宝宝”路是怎么打开的?

源头要从父母说起。

从线上到线下,从平时的聚会聊天到周末分享带娃经验,全家总动员,帮助孩子不掉队,时刻和孩子绑在一起。孩子们很累,家长的焦虑也没有减轻。

其实我也能理解,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现实还是很残酷。看了我们身边的亲子团、家长等家长的各种凡尔赛秀,李姐姐家的两岁小孩学会了砸破胸口的大石头,张哥哥家的三岁小孩学会了发乌龟气功...你看看他自己的孩子,都五岁了,还不会飞。于是,家长开始焦虑,一旦焦虑,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一旦他们把对健康和幸福的期待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兴趣班和启蒙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违背他们意愿的正当借口。

不是孩子输不起,是经历过的人输不起。

我能理解这一代父母的想法,因为他们就是从这条路奋斗过来的。他们大多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从小通过教育,他们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从贫穷到小康的过渡。

所以一旦有人以教育的名义,这些家长就会觉得自己是对的,教育不能落下。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这些教育,我们会无法长大吗?不一定,因为真正好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为了有一份好工作,你必须上一所好大学。想上好大学,必须进重点高中。想进重点高中,初中小学基础阶段不能放松。为了把基础阶段打扎实,不提前学怎么办?幼儿园不学小学课程就来不及了!

为了100%保证孩子的未来,提前学习总是对的,这可能是家长的想法。

你的孩子做作业有多难。去网上搜视频帮孩子做作业,你就明白了。当你觉得每个人的情况都是这样的时候,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就焦虑了。

面对这些灵魂的折磨,孩子可能会无比委屈,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质问父母:

我认为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焦虑,长期沉浸在焦虑中的父母难以独善其身。这些焦虑的源头是那些主张“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另一方面,来自于父母对目前生活的不满。我觉得这是一种“传统技能”。小时候父母教导我“那些我们还没有实现的梦想,希望它们能在你身上实现!”这样的想法灌输给我。长大后,我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还是避免不了把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但是,这种高压的养娃方式真的有效吗?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这背后的逻辑。

从教育的投入来看,“鸡宝宝”的门槛很高。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逐渐增加。父母越富有,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花在教育上的钱就越多。从教育负担率来看,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花费也占很大比例。前者依靠教育实现阶层跃升,后者需要通过教育和择校来维持社会阶层。

但是,在金钱、时间和知识的成本面前,低收入家庭往往无能为力,相对富裕、有知识的中产家庭有“鸡”的可能。

我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成年人的比较,但这真的有必要吗?

让孩子承受与年龄不匹配的压力好吗?

近年来,来自社会的压力逐渐增大,焦虑成为许多中年人甚至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当这些焦虑降临到孩子身上,在焦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他会健康快乐吗?

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不完全是人为设定的,也是由人的生理发育周期决定的。我们常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需要父母的陪伴。其实很多家长做的就是无视孩子的意愿,教他们这个教那个。大家都忘了拔苗助长的结局了吗?这些父母根本不把孩子当人看,完全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

孩子喜不喜欢无所谓,因为他根本决定不了。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做什么。有什么结果——健康受损,心理有问题。健康受损可以治愈,慢慢恢复,但心理问题怎么办?童年造成的心理阴影是无形的,它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真的希望家长在教育的道路上想的更多更远,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加在孩子身上。我不喜欢“鸡宝宝”这几个字,也不喜欢这个焦虑的社会。面对没有清醒头脑随波逐流的家长,我只想对你说:请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

#教育#教育和培训#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