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了解哪些早教常识?

说到早教这个词,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是陌生的,但是在具体的早教问题上,很少有家长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甚至有的家长连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识都没有,这势必会对孩子的早教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现象,在走访了几位儿童教育专家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家长在早教中必须具备的常识:常识一:早教需要多种形式的适龄早教,借助专业机构的辅导和教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要家庭、社会专业机构、幼儿园的帮助,而父母往往是宝宝最好的早教老师,这也是很多国家都在提倡亲子早教的原因。另外,亲子早教最重要的一点是适龄早教,这远不是一个混龄早教中心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家长的亲身参与,与孩子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验育儿教育的快乐,同时也能轻松学习到适合学校的文化知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1-2岁:在快乐的亲子互动中,带领宝宝探索世界,认识自我,锻炼宝宝体质,促进语言发展。2-3岁: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发展,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宝宝阅读的兴趣,强调亲子互动。3-4岁:鼓励孩子探索自然和周围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力。4-5岁:注重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感受传统文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增进亲子感情。5-6岁:注意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常识二:早教不是神童教育。相关调查表明,在社会群体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孩子所占比例很小,90%以上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孩子。在家长中,只有30%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正常发展”,于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了类似于“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对家长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违反规律的方法自然不会对事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常识三:早教不是越早越好,越早越好。父母都有期待孩子成功、女儿成功的心理,却往往忽略了“为时已晚”的道理,希望孩子能一夜成名。于是,早教之风越来越强,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但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盲目灌输,盲目推进,会让孩子厌学,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常识四:早教不是特长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把早教等同于特殊教育,认为学的越多越好,所以盲目跟风。众所周知,特长教育必须等到孩子的兴趣被发现。当孩子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起到反作用。常识五:早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有些家长认为早教就是简单的找个老师给孩子上课,提前学习知识。这是一个极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爱为先,以养育为主,育教结合,注重性格修养和潜能开发的早期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乐观的品质,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和文化。常识六:早教不仅仅是让孩子变聪明。有些人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从而忽视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其实早期教育的意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还有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如果我们认为早教仅仅是孩子变得比别人聪明,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