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于帮助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比如人格培养,其实我们有一个特别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诗、书、德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君子人格。大家约定俗成的成就是做一个君子,谦虚,懂事,温柔,诚实等等。,但是今天培养出来的人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虽然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声喊着育人等口号,但教学过程还是靠考试和分数,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没有把人格培养放在核心。现在的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只培养了一些考试机器,科技怪才,经济动物。用钱理群的话说,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他们抛弃了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
对于人格的培养,对于一个人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梦想、开朗、乐观、勇敢、毅力、坚韧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重要的基础。同样,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迁移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因为具体的知识很快就可以达到,或者很容易从百度上得到。
最近有个热门话题。今年进入了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季节,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招不到人。这两种现象一直是并存的。除了一些结构性的失衡,比如前几年法律、英语、计算机等低成本专业过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其实用人单位反映最强烈的不是专业知识。他们最看重两个品质,一个是价值观,这是基本的人格。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有公益为社会服务?如果你是一个三心二意,投机取巧,把企业当跳板的人,企业最怕这种人。第二是迁移能力,也就是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行动力、创造力、绩效,然后就看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勇气、意志力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关注短板还是发展长板?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政策一直强调全面发展。这次的教育规划纲要有了新的提法,就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世界各国的教育计划和政策都把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然而,由于难以实现全面发展,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沦为平均发展和平庸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最受伤的是人格。
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的人才都是片面的,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人文人才,因为只有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得到充分发展,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发展一般,发展一般,可以成为一个好学生,但走不远,步入社会后也不会有声音。
古希腊神庙上刻着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这是事实。自古以来,教育智慧就是人们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所以在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发现和实现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制作相同的标准件。
为什么强调个性发展?因为人生而不同,人格差异是教育学的基本前提。社会学把人分为学术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学术型能深入思考,坐得住,钻得进去;经济对金钱敏感,财商很高;有权有势的人喜欢管人,喜欢当班干部。这些智力倾向从小就表现出来,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实际上只评价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他智力都被压制了。
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中国的老师总是关注你的缺点;美国老师总说发现并强化自己最厚的神经,做最好的自己。西方教育注重的不是短板而是长板,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育不是灌溉。古今中外的优秀人才,个性突出,对某一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往往“偏激”。我们很多高中生高考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老师和家长建议他们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大学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个失败。
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今天我想特别强调家庭教育。有一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发行了300万册。为什么说好妈妈或者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永久的老师,孩子是看着父母的影子长大的。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的。
最优秀的学生往往是教育资源最少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子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这个老师可能也是学历低,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不过这种家长主要是言传身教。至少你不会天天打麻将。晚上要坐在灯光下批改作业备课。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叫做文化资本的转移,你家的文化氛围就会转移。
今天,我们看到几位不幸的父母。第一类,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安全,放弃家庭教育。第二类比较常见,很多家庭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通过家校沟通覆盖家庭领域。家长帮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称之为“五加二,白加黑”。可想而知,即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他的感情,他的性格,他的人格都不会被重视。
第三类是用力过度。中国有很多虎妈狼爸,孩子才三岁。家长们一直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在QQ群里讨论,想尽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扑朔迷离的商业口号引起了整个社会的焦虑,甚至很多父母放弃了工作生活,一直陪伴着。父母对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是一些孩子最终走向死胡同的原因之一。
如今为人父母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目前最具煽动性的商业口号,起跑线一直往前走,现在已经挪到幼儿园到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死在起跑线上的疲惫和疾病。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来说很重要,他需要和时间赛跑,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众所周知,马拉松前几圈领先的人,几乎到不了终点,如果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样的结果。
身心健康比名校更重要。
要摆脱起跑线上的恐惧,现在的家长必须有强烈的常态感,不为商业诱惑所扰,不为攀比所扰,坚守常识,把孩子当孩子,淡化对早教、培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的热潮。现在大家都这么做,不这么做的人都很害怕,觉得自己落伍了,被淘汰了。其实孩子的健康、性格、性格、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等等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而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
如果父母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就不会安宁。家是战场,从三岁到二十岁。父母的焦虑无非是让孩子上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注重成绩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在我看来,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任何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每天多玩一个小时。我们的父母能做到吗?不行就送他去补习班,太阳一天也不会晒。其实很多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低。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当短篇作家。老舍的期望是精通笔墨,自力更生,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这是基于对人生的理解和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大多数名人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平民和各种专业人士。
如果我们有三个孩子,这个问题就好解释了。父母很清楚:老大老实,以后会留在家里养老。二是狡猾,以后能做生意。第三是聪明,让他学习。反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重点大学。但是没有办法。现在一个孩子被培养成神童,让孩子不知所措,所以家长的常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所以,孩子的概念,第一是对孩子宽容善良,保护他的正常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这是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种是等待。韩国有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了。作家毕淑敏说,树不要长得太快。一岁树当柴烧,三岁树当桌椅,百年树当柱子。越贵重的木材,生长期越长,如紫檀木、黄华丽。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着急,要有耐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脱。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儿童的思想、眼睛、耳朵、嘴巴、时间和空间。俞平伯有个干儿子的想法,叫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在它们长成大鱼之前,水就越多。不用占用孩子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培养人才。此外,不宜过早给孩子定向,否则杨振宁是个熟练的会计,齐白石只是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和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他们的激情,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寻找热情是一个艰难而神秘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自由空间。如果家长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不要考虑地位和奖励。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如何衡量家庭教育的成功?第一个指标,当孩子从小就是书的朋友,喜欢读书,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好书会为孩子的精神背景打下基础,那些基本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第二个目标是围绕他的高中形成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己,能够发现和学习自己,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的孩子被考试压垮了。如果我们给他三天时间给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一片空白。这是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