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的概念和类型有哪些?
如今,在各个博物馆打卡已经成为一种“热潮”。随着“十五”计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重点任务的部署,博物馆作为城市中宝贵的文化空间,如何在营造“儿童友好型”氛围中找到出路?从100多年前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到今天的各种儿童博物馆,有哪些经验和价值可以借鉴?
作者|刘(文化产业评论课题组,三川汇文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时间
编辑|半岛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解读为“博物馆拥有改变我们身边世界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爆发。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登记博物馆395家,登记博物馆总数达到6183家。其中,5605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占比超过90%。国家博物馆举办了36,000次展览和323,000次教育活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博物馆接待游客7.79亿人次,计划开展在线展览3000余场,在线教育活动1,在线观看总人次超过41亿。
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中,儿童是具有吸引力的受众,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愿景》中“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重点任务的部署,通过优先满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求来规划城市转型和长期发展是更有效的策略。
事实上,在城市化进程中,孩子们能享受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城市环境中除了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在人为营造的空间环境中。从分类上看,大致可分为室外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游乐空间(如游乐园、主题公园)、学习教育专属空间(如学校、幼儿园)、以教育为目的的体验空间(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
有人曾说:“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是新的课堂。”现在很多博物馆确实照顾到了儿童的需求,而一些专业的儿童博物馆具有儿童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科技教育、公民教育、乡土教育、跨文化教育、亲子关系促进等教育和服务功能。本期《文化产业评论》(ID: WHCYPL)聚焦一些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专门的儿童博物馆和儿童区,通过盘点国内外优秀案例,探讨现代博物馆在儿童世界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价值。
以“孩子”为出发点,
如今的博物馆是如何展现它们的神奇力量的?
现在国内很多综合性博物馆中,儿童区并不少见。他们以自己在历史、艺术、科技、自然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吸引儿童观众。通过盘点,让我们按照大小来看几个例子——
广东省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总面积1.38平方米,以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为主要设计元素,分为多媒体播放区、青少年活动区、作品展示区三个部分。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文创儿童体验店:
△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展示了近百件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各类故宫文创产品。根据功能,店内设置了“上自习室”、“互动教学区”、“家长等候区”三个区域,可容纳20名左右的孩子。
河南博物馆社会教育体验馆:
△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人,包括古代科技体验区、田野考古体验区、文物修复保护观察区、观众自主学习区、研究教育实践区、立体国宝魔墙体验区、5G+360°实时全景体验区。在儿童教育方面,该馆重点打造了“专题讲座”等项目,开发专题课程,优化了九大镇院之宝系列课程、考古知识、国宝守护者、成语典故等科普教育课程。
苏州博物馆西馆探索体验馆;
△占地4500平米,是为3-12岁儿童设计的空间。由折叠时空、漂浮城市、小考古学家、外婆家学苏州话、成年人的童年记忆、好奇观世界等展览和活动组成。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博物馆为了打造校园外的第二课堂,在空间设计、专题展览、教育活动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成果。然而,由于空间的限制,并不是每个博物馆都能充分发挥其对儿童的价值。相对于专门的儿童博物馆,一些综合性的博物馆还处于蜻蜓点水的阶段,还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
那么,专业的儿童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呢?
「儿童博物馆」的兴起由来已久?
儿童博物馆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机构模式,最早诞生于美国。
之所以被美国博览会协会(AAM)接纳为会员单位,从而成为博物馆大家庭的一员,是基于其宗旨:服务于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其成立形式:提供鼓励学习、激发好奇心的展览和活动。
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成立于1899,是公认的儿童博物馆的先驱。
《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在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之前,孩子们去学校学习,在操场上玩耍,在博物馆里感到无聊”。它的出现不仅彻底颠覆了儿童在博物馆的体验,也让很多孩子不再抗拒走进博物馆。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外观(图片来自网络)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成功开航后,全美各地都建起了儿童博物馆,其中波士顿儿童博物馆1913,底特律儿童博物馆1917,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1925。迄今为止,美国已有300多家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已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文化机构之一,世界各地也诞生了20多家各具特色的儿童博物馆。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成立于1913。
(图片来自网络)
△费城“触摸它”儿童博物馆,成立于1976。
(图片来自网络)
△密西西比州儿童博物馆成立于1994。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在国家文物局注册的国有博物馆中,只有上海儿童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安* * * *曲江二小儿童博物馆(不包括后缀为“儿童发现博物馆”的儿童博物馆),虽然近年来有一些以“儿童博物馆”命名的商业品牌入驻,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儿童博物馆”仍然是一个尚未普及的新概念。重成人轻儿童的传统博物馆仍占多数,其展览功能大于教育功能。
△图片来自官网,国家文物局
美国儿童博物馆有哪些亮点?
如何在中国“本土化”?
如前所述,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模式在美国被复制,在过去的100年里,其影响逐渐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在这100年间,儿童博物馆经历了从实验、探索、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成长期四个阶段。以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为代表的美国版儿童博物馆越来越成熟,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儿童博物馆都借鉴和使用了这种模式。中国也于1996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儿童博物馆。
那么,这个儿童博物馆的魅力在哪里呢?它的实践路径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事实上,发展到今天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已经成为其他家庭的典范。除了历史最悠久,还有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以“儿童视角”为主导,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它在孩子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经过笔者的盘点,普遍发现美国版的儿童博物馆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第一,重视“儿童视角”。
在展览方面,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一直遵从并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比如针对6岁前的幼儿,博物馆设置了游乐区,提供水、沙、积木、打击材料、儿童攀爬架等材料,刺激和促进儿童的感官发展。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游乐区(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长大后,开始掌握一些概念思维来思考和理解世界。针对这一阶段,儿童博物馆通过划分主题展区来营造相应的“同行空间”,通过丰富具体的展品来清晰、简洁地传达抽象的主题。
比如“世界上的布鲁克林”展区的主题就是布鲁克林是每个人的家,打造了一个儿童尺寸的布鲁克林,融入了布鲁克林社区的所有多元化元素:纽约地铁、杂货店、意大利披萨店、非洲市场、中国书店等等。当年龄相仿的儿童有意识地在现实世界中扮演角色时,他们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在一个社区中创建有意义的关系。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主题展区(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儿童博物馆在根据儿童年龄设置展区,通过具象化创造“同行空间”理解抽象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在重视“儿童视角”方面也做了类似的努力。
目前上海儿童博览馆的常设展览主要向3 ~ 10岁的儿童展示海洋、空间、城市、自然等场景。其中,“Travel @ Home”展区以上海的姐妹城市为主题,渗透交流、多元文化、身边的科学、社区意识等理念,通过参与各种小游戏、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鼓励孩子们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且馆内还有亲子阅读区和文学纪念展区,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
△上海儿童博物馆展区(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儿童视角”也可以从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切入。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童博物馆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博物馆开始关注建筑。就在去年,由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及其合作团队设计的丹麦童话博物馆正式开放。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很多看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孩子。建筑在整体和细节上营造了充满童真的氛围,以非凡的视觉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丹麦童话博物馆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可见,重视“儿童视角”最重要的是寓教于乐,通过空间、展览、教育活动的设计,让孩子通过玩耍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第二,重视藏品的教育意义。
博物馆和儿童教育最资深的机构史密斯机构的研究表明,与儿童书籍、玩具和动画相比,实物传达的信息层次更丰富,不仅是立体的,还有更多视觉、嗅觉等感官上的震撼。
据了解,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有超过3万件藏品,将藏品植入教育项目,为孩子们提供体验式学习机会,是这个博物馆的独特之处。
这些收藏品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乐器、面具和玩偶等艺术作品,以及岩石、矿物和动物骨骼等标本。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利用这些藏品进行“实物教学”。
对于儿童博物馆来说,“教育”无疑是除了“展览”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对孩子来说,是不同于学校的历史文化的有效探索。然而,目前上海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似乎不如其展览功能。
据统计,从1996诞生到2019结束,上海少年儿童博物馆共收藏2791件,涵盖家具、字画、玩具、航海、航空航天等品类。此外,我们还常年收集与儿童相关的物质和文化收藏品以及有创意和特色的儿童个人作品。然而,这些突出当地历史和民俗的收藏品目前仅限于静态展示,而很少在动态教育项目中看到。
△上海儿童博物馆导览厅(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儿童博物馆文化收藏
(图片来自上海儿童博物馆官网)
即使在疫情期间,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藏品教学也会转移到网上,家里的孩子仍然可以很容易地与博物馆里的藏品建立联系。
然而,在上海儿童博物馆的官网中,我们发现除了“虚拟漫游”的自控360度全景展区之外,并没有针对这两个月来同样被隔离在家的孩子的相关实时互动视频教育课程。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直播行业如此发达,各种“云游”博物馆活动方兴未艾。对于儿童博物馆,尤其是上海儿童博物馆来说,抹去物理距离,更灵活地实现与儿童的接触,也是值得关注的。
△上海儿童博物馆在线开放的“虚拟漫游”展区(图片来自官网,上海儿童博物馆)
重视藏品和实物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巧妙地建立藏品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博物馆里有来自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物品。只有用更灵活、更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物品背后的历史和反映的文化习俗,才能发挥藏品的最大价值。
第三,注重互动性。
目前,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有一个礼堂、一个儿童信息图书馆、儿童摄影、艺术、音乐、科学和地质工作室。孩子们按照工作人员制定的项目在博物馆里上课、练习、做实验,有时还会参观历史遗迹,进行模拟考古发掘。这些丰富有趣的学习和实践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
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博物馆在增强与儿童的互动方面做得相当好,主要集中在各种类型的体验活动上。
比如,上海儿童博物馆在常设展览的基础上,还策划培育了丰富多彩的常态展览活动——动手课堂、科学大讲堂、挖掘体验活动。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子博物馆——儿童玻璃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触摸和互动探索的博物馆,不仅让家长和孩子在多个单元中互相探索和触摸,还让孩子在玩乐之余学习玻璃相关知识,如键盘阶梯、玻璃迷宫、阳光沙滩、火神欢乐剧场、梦工厂等。
△(图片来自官网,上海儿童玻璃博物馆)
结合国内社会流行趋势,打造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活动也是儿童玻璃博物馆的一大法宝。
据悉,自2014以来,“玻璃-玻璃化学实验室”系列活动已举办50余次,成为该馆经典的公众教育项目。除了“礼仪工坊”和“琉璃环游世界”,还有博物馆里的剧本杀和AR手机游戏。......
△玻璃-玻璃化学实验室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线上的“儿童韦伯课堂”也拉近了博物馆与亲子家庭的距离,实现了互动活动空间的创新。
△(图片来自上海儿童博物馆官网)
这些以互动体验为主导的活动,引领着博物馆做出各种新的尝试。也就是说,互动项目的植入,使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从早期的单方面植入式参观模式,逐渐转变为后期的互动体验式展示模式。这种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式活动受到很多小朋友的青睐,也是未来博物馆寻求多元化发展甚至转型的一大趋势。
第四,重视社区建设的价值。
研究表明,让儿童感到亲切的空间不仅是为儿童提供物质支持,也是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中注重邻里关系、孝道伦理、互助等文化传统,让儿童在成人的陪伴和带领下增加与城市的互动。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非常重视博物馆的“社区属性”。
据了解,很多附近的孩子周末都会去博物馆参加项目,听讲座。进入高中后,他们可以作为助理馆员参与博物馆活动,陪伴其他孩子的成长。在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文化的人。对他们来说,区别可能是不同的颜色使用,独特的异国美食或新鲜的思维方式。
基于此,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努力在儿童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过在博物馆举办的社区活动、社区工作坊和社区节日,让儿童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社交互动,建立新的自我认同。
目前,虽然上海儿童博物馆和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建设社区的理念,并推出了许多社区项目,但对于这样一种长期的社区建设形式来说,还不成熟。
如果“儿童视角”优先考虑儿童走进博物馆的意愿,那么博物馆构建的社区将真正把儿童聚集在一个空间,这意味着关注“儿童权益”,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思想表达,构建一个儿童真正可以发言的公共空间。这一点对国内儿童博物馆的启示弥足珍贵。
复制模式容易导致“水土不服”?
当然,美国版的儿童博物馆模式虽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国情、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社会环境的差异,如果完全照搬,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
2018至12,中国儿童博物馆第一品牌——彼岸儿童博物馆在北京蓝色港湾开业,很快得到积极响应。
参考美国儿童博物馆的模式,彼岸儿童博物馆不仅提供互动体验项目,还通过自主设计的教材保证学习质量,让孩子通过触觉、感知等真实体验来了解知识。同时也积极开发适合中国婴幼儿的教育体系,聘请外教担任领衔老师。
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幼儿教育专业性不足、发展不成熟的短板。
△对岸的北京儿童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但不同于国有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也不同于主要提供政府购买服务、非政府组织和企业CSR捐赠的美国儿童博物馆。作为商业品牌,对方也要考虑盈利这个重要问题。
据了解,另一边的盈利点除了幼教,还包括年卡,年卡定价定义在1.2 ~ 5万元之间。但目前中国有多少普通亲子家庭能像美国一样,把孩子的空间消费频率保持在一个月两三次?
综上所述,纯外语教育和低收费把另一边的受众限制在追求高质量孩子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或中产家庭。但如果不能在展览上不断创新,保持高品质,这种带有商业品牌性质的儿童博物馆,或许有一时的吸引力,但未必能在中国市场长久立足。
标签
随着博物馆定位和功能的延伸,其社会价值与日俱增。我们看到整个博物馆社区服务儿童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策划专门的儿童展览,开展专门的儿童教育活动,提供专属的儿童服务,配备专业的儿童教育者,开辟独立的儿童教育空间。
无论是专门的儿童博物馆,还是综合性博物馆打造的儿童区,要想吸引忠实的儿童和家长观众,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是要以儿童视角为主导,“展示功能”和“教育功能”齐头并进。毕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次,要利用好新的数字技术,用新的语境和逻辑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此外,博物馆应更加关注儿童权益,重视社区建设的价值,搭建儿童与社会互动的桥梁。在未来,我相信儿童博物馆会创造更多的惊喜。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年报。
卢伟,城市文化环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探索
上海转型发布,《中外24家儿童博物馆:让孩子通过“寓教于乐”增长“见识”
屈,“探索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博物馆,儿童视角优先原来是这样做的”
张丹丹,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融合——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思考。
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案例聚焦|全国儿童博物馆教育区图(综合馆)。
话题互动
你认为儿童博物馆怎么样?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观点。
请给刘一个奖励。你的奖励会在平台上亲自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