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原著_翻译与欣赏

元稹(779-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父亲袁宽,母亲郑。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的后裔,是石义贵的第十四孙。早年与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人们常称他和白居易为“白元”。元稹轶事典故元稹与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是当时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的诗论相近,* * *倡导新乐府,结成莫逆之交。

听说乐天授江州司马,并称“白元”。他们之间经常有诗。即使生活在异地,也经常有书信往来,他们发明了“送诗信箱”。有一次,元稹去东川,白居易与好友同游济州,席间思念元稹,于是写下《回忆元稹与李十一醉》:

“花时醉断春愁,醉折墨鱼作酒。忽然想起故人,上了天,今日去凉州。”

而此时身在凉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个晚上写下了一首《凉州梦》:

“梦君在曲江头上转悠,也是为了医院的好意。馆官唤马送来,忽惊于谷亮洲。”

后来两人都相继被贬,被安置到外地做官。所以他们经常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安慰。正如白居易所说,两人一生都是“文学上的朋友,诗歌上的敌人”,友谊深厚。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你把我的诗写得满殿满墙,我把你的句子写得满屏满屏;当我遇见你,我知道在哪里,两片叶子的浮萍在海里。"

白居易评价元稹说“唯袁俊有所得,惟知交友难”,并说他们的友谊是“一个是同心之友,一个是香火之龄。”骑着鞍马,在雪地里喝一杯酒。横门相见,无带冠。睡在春风,晚上看秋月。不为同一个学位,不为同一个军官。合则方寸,心中无异端。“元稹对白居易的关心,更是凝聚成一部千古名篇《文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和崔莺莺

元稹的原配妻子是魏聪。在和魏聪结婚之前,她和一个女人有染,这个女人就是崔莺莺。关于崔莺莺,元稹的《莺莺传》(又称《惠珍纪》)有较多的记述,《莺莺传》成为王实甫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99),元稹在(今陕西永济市)做了一个小差使,爱上了崔(即《莺莺传》中的)的远亲姑娘。崔莺莺才貌双全,家财万贯,但毕竟没有权力,与元稹理想的婚姻相去甚远。按照唐代的进士制度,进士最好的人还需要通过官考才能正式任命官职,于是元稹在贞元十六年(800年)进京考试。自进京赶考以来,元稹因文才出众,得到了魏这位新北京的赏识,并与魏门子弟交上了朋友,从而得知魏的女儿魏聪并未许配他人,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登高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白居易入秘书省,任校书吏。急于做官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自己的仕途进步帮助不大,于是权衡得失,最终抛弃了莺莺,娶了魏聪。也许是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崔莺莺的刻骨铭心。于是多年以后,元稹以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也就是《西厢记》的前身。

《莺莺传》中,元稹开篇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温婉清秀。”游蒲时,在兵变抢掠中保护寡居体弱的表妹崔,认识了表妹。崔莺莺那种“挂在脸上,满脸通红”的美,那种“色彩鲜艳,灿烂动人”的美,让张生一下子喜欢上了他。后来,在莺莺的女仆媒人的帮助下,张生和莺莺在西楼私下会面,成为性关系。此后,盈盈“早藏晚藏”,与张生私会。《莺莺传》中的张生其实是元稹自己和崔莺莺的故事,张生是为元稹自己而活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活在张生身边,叙述他的亲身经历。”元稹还写了“我懒的回眸花,半修半补”,意思是他对别的女人没有依恋,除了“君”没有能让自己动情的女人。

元稹和魏聪

元稹与妻子魏聪的半辈子感情,更是被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留下一句绝美的话,“沧海难为水,永远的琥珀”,是元稹为了纪念亡妻魏聪而写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少保魏王的小女儿魏琮嫁给了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场婚姻有很多政治因素。当时24岁的元稹科举失败。但是,魏很欣赏元稹的才华,认为他前途无量,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元稹通过这段婚姻获得了往上爬的机会。然而,他们婚后充满了爱和感情。以魏聪的家庭背景,嫁给元稹,对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像是天女下凡。她不仅贤惠端庄,还通晓诗词散文。更重要的是,她生来富贵,但并不富裕,也不虚荣。从元稹当时留下的几首诗来看,正是他失意潦倒的时候。魏聪从一个富裕的家庭来到这个贫穷的家庭,但她没有遗憾。她尽力照顾丈夫,对生活的贫困无动于衷。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政治升迁的方式,却没想到魏聪是一个如此温柔的女人,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古语有云,元稹读书无用。结婚后,她忙着考试,家里的家务都是魏聪做的。结婚前,她是一个大家庭的女儿,她的父亲爱她。魏聪的贤惠可想而知,所以过了几年,元稹总是忍不住想起和他一起穷的妻子魏聪。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魏聪病逝,时年27岁。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即将开始,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了,诗人悲痛万分。魏聪颖下葬的时候,元稹因为参与监督东台的事务,不能亲自前往,所以提前写了一份沉痛的悼词,请人在魏聪颖之前宣读。但即便如此,下葬那天,元稹还是忍不住了,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也就是最著名的“三哀”(即“三哀”)。元稹一直对妻子有着深深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悲伤。魏聪陪他苦了七年,却在他即将仕途上升的时候离开了他。元稹能做的,就是祭奠亡妻,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诗里。“这是全人类必须知道的悲哀,但不像曾经一起贫穷过的人知道的那样”,贫穷的夫妻总是这样。虽然他们彼此相爱,但是因为物质条件差,他们无法让自己爱的人更幸福。魏聪会因为几组深情的诗句,永远留在后世读者的心中。

元稹和薛涛

元稹与唐代才女薛涛的爱情故事,是中唐文学艺术界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这段爱情虽然无果而终,但因为没有结果,更加“回味无穷”。

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薛陶建》流传至今。她才华横溢,美丽动人,不仅聪慧富有诗意,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我是一个音乐人,但是我心比天高,我鄙视那些贪官污吏。

唐元和四年(809)三月,当时正处于权力巅峰的诗人元稹奉命到地方任顾问。他早就听说过蜀中诗人薛涛的名字,所以他特地约她到蜀中后在子洲见面。薛涛一见到元稹,就被这个年仅31岁的青年诗人英俊的外表和卓越的才华所吸引。两人讨论诗歌和政治,友谊逐渐加深。在薛涛的支持下,袁振灿被严惩为富不仁的东川,从而得罪权贵,从四川转移到洛阳。从此两个人分开了,山永远的分开了。

分离是必然的,薛涛很无奈。令她高兴的是,她很快就收到了元稹的来信,也带着浓浓的情意。老阎分开了,两人感情相差甚远。此时,只有一首诗可以寄托她的相思。薛涛沉迷于写文具。她喜欢写四言绝句,而常规的诗她往往只写八句,所以她常常觉得用来写诗的纸太大了。于是她改造了当地的造纸工艺,把纸染成粉红色,剪成精致的窄纸条,特别适合写情书,被称为薛涛纸条。才子多情,风流成性,薛涛对他的思念却刻骨铭心。她满怀辛酸与憧憬,汇聚成千古传诵的名句《春望之诗》。

人物生活的家庭背景

元稹(779-831年),唐河扶南省会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是袁宽,母亲是郑。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的后裔,是世义的第十四孙。元稹家长期居住在东都洛阳,世代为官。五祖任隋北平知府,四祖任唐、刺史,曾祖父颜静为从军,祖父任南屯郡官,父亲袁宽任比比大夫,蜀大夫。

早期经验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于东都洛阳南郊。八岁时,父亲袁宽病逝,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郑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元稹上学的重担。才华横溢的元稹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15岁时,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取得了二经第一名的好成绩。23岁入吏部,授校书郎;28岁要考“博学多识,明体教”,授左补,职位从8级。元稹和白居易早年都主张“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他和白居易并称为“白元”。

开始进入正式海域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15岁的元稹受到明朝的嘉奖。唐朝有许多科举考试,参加考试最多的科目是进士和明静。但相对于两科,也有难度,进士科难度较大。“大约有1000人得到了第一个。”明经部“双打,第一名作一二事”,所以有“三十岁明经,五十岁进士”之说,唐代进士也比较重视进士部。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获得功名,元稹选择了明静这个相对容易的科目,一战而胜。然而元稹初,他无官,居京。但他并没有停止努力学习。家庭图书馆为他提供了广泛阅读的条件,北京的文化环境和他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的文化素养。第二年,我仔细阅读了数百首陈子昂的《感》诗和杜甫的诗,并开始写了很多诗。

贞元十五年(799),二十一岁的元稹住在周浦,在那里他第一次做官。在这个时候,当卫戍部队陷入混乱的时候,周浦也坐立不安。元稹在朋友的帮助下保护了遇险的远亲。随机,爱上自己的女生。不久,元稹率先成名,回京作考。

选择婚姻殿堂

贞元十八年(802)冬,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考试。次年春,中书被授予优秀科第四名,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24岁的元稹和比他大八岁的白居易一起加入刺史省,任校书吏,两人从此成为好友。元稹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家庭背景不高。做官之后才有了高中结婚的资本。现在他是学校的簿记员。此时的元稹正值壮年,才华横溢,自然把终身大事提上日程。据韩愈《监魏之妻元妃墓志铭》记载:“择夫以得河南元妃。齐氏开始在省内选校书大臣,元稹在授校书郎不久,就娶了魏的女儿魏聪为妻。十月,岳父魏授东都洛阳,留在东都洛阳任职。因为魏琮是“谢最小,最宠爱的女儿”,他不能放弃,所以元稹和魏琮一起去了洛阳当侍从,元稹夫妇住在东都洛阳的信差府里。元稹直到第二年年初才回到北京,但是魏聪根据元稹的诗在洛阳住了很长时间。这一阶段,元稹因家事多次往返于北京和洛阳之间。

贬江陵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唐宪宗、元稹、白居易三人都以才学、学识著称,白元也是如此,排名第十八,元稹第一,被授予左补遗。元稹一到任,就做了一系列的陈述,先是“教书”(注意为太子选保护人),然后是“谏职”、“移庙”,直到到了西北边疆事务这样的重大问题,同时明确支持裴度攻朝右倾,引起了宪宗的重视,很快被召见。元稹的努力本应得到鼓励,却因为锋芒毕露得罪了权贵,引起了再臣的不满。九月,他被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被贬为校书郎,还让他做了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万分。他在家呆了三年。此后,31岁的元稹升任御史。

元和四年(809)春,奉命去剑南东川。初入官场时,他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国,所以他大胆扮演不法官员,平反了许多冤案,受到百姓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赞扬。白居易甚至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心似肺石,其行必达贫民,东川八十户,必抒不平之怨。”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和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将元稹派往国外的机会——为东台效力。东台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意图排挤他。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下,元稹依然坚持了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同年,在他事业失意的时候,他那聪明绝顶的妻子魏聪在壮年时去世了。魏聪的死对元稹打击很大,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因为难以排遣伤痛,元稹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诗——《三愁》。

元和五年(810),元稹在河南(方建国后)被召回,因奏银方式被罚。经过化州富水驿站后,他在驿站的上堂住下,这与同样想住上堂的太监周世良和柳时元不谋而合。元稹据理力争,却被仇士良骂了一顿。柳时元甚至上前用鞭子抽打元稹,把他打得血肉模糊,最后被赶出了上堂。后来以“元稹贬树威,丧宪身”为由,贬元稹从军,为江陵太傅曹。此后,他过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二边通州

元稹因满静杰出的才华和慷慨的个性,将他流放了近十年。然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元稹迁通州司马。通州和江州虽然相距甚远,但却能相互对答,诗歌从30到50到100韵不等。江南人家,邮局讽刺朗诵的方式,一直传到宫里,巷子里的人互相朗诵,导致市面上的纸贵。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流亡情绪是悲伤的。

元和十年(815)正月,37岁的元稹曾经被一封书信送回朝鲜,认为有希望被利用。路过蓝桥驿,为命运相似的朋友刘禹锡、柳宗元写诗。到了北京后,用白居易的诗和酒唱歌,兴高采烈。元稹收集了诗友们的作品,打算编成《白元回国诗集》。然而手稿并未完成,他却突然和刘禹锡、柳宗元一起被流放到了袁州。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骑马到通州”,成为通州司马。住在“白日难得啼鸟飞,夜多虎啸”(《诗赏君乐,知通州之事,因四诗》)的通州,他是“死于旧病”,患了疟疾,险些丧命。去山南西路兴源居就医。在贫穷和困苦中,诗人只能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友谊来互相安慰。在通州,他完成了他最有影响的乐府诗《莲长宫词》和他与白居易的歌65,438+080多首。

三次降级到同一个州

随着平淮、西域之后的大赦,元稹的旧友崔群、李、裴度等纷纷成为朋友,逐渐改变了他长期的政治压制。元和十三年(818),元稹一直代理通州刺史,年底调任郭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冬,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元外郎为粮司。令狐楚丞相深赏其诗,“以为这一代是包、”。

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即位后,元稹在宰相段文昌的推荐下,给祠堂颁了一个大夫和一道圣旨。当唐穆宗还是王子时,他喜欢元稹的诗。这个时候特别看重他,经常召见他,谈军务和西北事务,让他有计划。几个月后,他被提拔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和当时已经在国子监的李德裕、沈李都以学识和才华著称,被称为“三帅”(《旧唐书·沈李传》)。在他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与李宗敏的苦海深仇爆发,播下了党争的种子。不久,由于误会等原因,裴度弹劾元稹与魏宏建交好,元稹被革职为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后成相。在唐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元稹积极平息暴乱,并计划利用双重间谍镇压叛乱。觊觎宰相之位的李与宦官勾结,派人密谋诬告元稹刺死裴度。虽然后来真相大白,但袁和裴同时被免职。元稹是同州刺史。

长庆三年(823),调任浙东刺史、越州刺史。唐敬宗鲍莉元年(825),元稹命七州筑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元稹在浙东的六年,成绩斐然,深得民心。

他的文风推崇杜甫的诗,诗论可以转化为杜甫。他以平淡明快的风格,呈现出绚烂之美,强烈的色彩,曲折的描写,生动感人的细节,充满对比的趣味。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乐府十二首,李派书新题》和《取病时特别焦虑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聚焦,形象不够清晰。以及刘猛、李煜的19古乐府诗,我们可以用古诗词去创造新的意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莲长宫词》在元代也被归入乐府,意在含讽,与《长恨歌》齐名。其细节描写优美自然。元代最具特色的诗歌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艳诗的描写。悼亡诗是为了纪念他的妻子魏聪而写的,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三首悼亡诗。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用韵相付”的创始人。《翰林赏白雪石》和《东南诗》中的“赏乐天”都是轮流重用白诗原韵,同韵异义。这种“付费二韵”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是第一个用古文写信的人,这使得他的字很漂亮,被别人模仿。他的《莺莺传》(又名《惠珍纪》)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悲惨的爱情故事,文笔优美,描写细致入微,是唐代传奇中的名篇。后世的戏曲作家创作了许多以故事人物为题材的戏曲,如董洁媛的《西厢记》和王实甫的元代《西厢记》。元稹自己编过诗集,和朋友合集。这部文集《元氏县长庆集》包含诗词赋、诏令、谏议等***100卷。事迹见《唐书新旧列传》。现代陈有的《诗话》、边的《元稹年谱》、周的《元稹集校勘》和的《元稹集》。元稹秋色诗如道士,越来越倾向于围篱。不是说菊花在花中受宠,而是这花更无花。——唐元珍《菊菊》

秋天的灌木丛像道士一样,越来越向围墙四周倾斜。

不是说菊花在花中受宠,而是这花更无花。咏物,抒发菊花情怀,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匆匆走过花丛,慵懒回头;这个原因,一半是因为苦行僧的苦行僧,一半是因为你曾经的你。——唐元真《离骚五首,第四部》离骚五首,第四部

曾经一尝茫茫大海,觉得其他地方的水都是苍白的;一旦经历过巫山的云,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匆匆走过花丛,慵懒回头;这个原因,一半是因为苦行僧的苦行僧,一半是因为你曾经的你。爱情、哲学、哀愁、早教诗100褪色的旧皇宫里,牡丹红了,却没有人来看。几个白发苍苍的男仆,闲坐在一起谈论唐朝皇帝。——唐代元稹宫

空荡而荒凉的旧宫殿里,只有华公孤独的艳红。

几个白发苍苍的男仆,闲坐在一起谈论唐朝皇帝。唐诗三百首,怀念古宫。查看更多元稹的诗>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