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幼儿园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为了打通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09年启动了“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园”计划),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学前教育。
2009年,小果,17岁,参加“一村一园”项目,在青海省乐都区齐家堡担任幼儿园教师。
这是小果第一次走进大山。
在干净的厂矿环境中长大的小果,还没来得及为当地的美景感到高兴,就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教室是土坯加木架的小平房,倒塌的墙可以用大大小小的石头修补。窗户贴着报纸,桌腿是砖做的。所谓敲钟,就是敲两个挂着的铁疙瘩。
走进教室,昏暗的灯光,光秃秃的木梁...一阵风吹来,黄色的灰尘弥漫了天空,顺着报纸的缝隙飞进了房间,也飞进了小果的心里,化作失望和失落。
然而,当她回过头,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时,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小果决定和这些没有爱的孩子呆在一起。从那天起,她开始生活在大山深处:一周两天,她都要翻山越岭,进出大山。
这是11年。
幼儿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
20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儿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 而且关系到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在“一村一园”项目现场调研。
农村一直是学前教育普及的短板。十年来,“一村一园”计划先后覆盖全国11个省(市)、31个县,建立了3000多所山村幼儿园,惠及约20万农村儿童。
2月28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一村一园:山村学前教育教师与孩子”研讨会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研讨会上,山村学前教师和媒体发言人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和感受。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农村学前教育建言献策。
一些农村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甚至是单亲家庭。作为照顾者,老人本身文化程度低,不重视教育,导致很多孩子发育迟缓...在偏远的山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长期的不安全感和关爱导致的自卑和内向,在每一个留守儿童身上都能看到。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时间。”山村一位幼儿园老师说。
山村孩子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与他们沟通。通过长期的陪伴和交流,让他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让当地的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小果老师所在的齐家堡幼儿园位于山顶。每次她都要背着一杯干粮,手脚着地爬,有好几公里远。山里人烟稀少,手机根本没信号。路上全是山洪冲击留下的深坑,路特别难走。如果你不小心,你会摔倒受伤。山里的天气更不可预测。有时候走路会下倾盆大雨。云飘走的时候是烈日,路上没有遮蔽物。
每次上学,气喘吁吁的她第一时间就想买一杯“哇哈哈”的饮料。和她在一起的姐姐嘲笑她。虽然她还是个孩子,但她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不发达地区超过40%的孩子
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村一园”计划中,像小果这样的幼儿教师有3000多名,其中近93%是女性。他们是村里一群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教孩子的人。大部分在20岁到35岁之间,少数年龄较大。其中,70%的人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
在安静幽静的农村,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每天上演的只有这些幼师陪伴孩子们的平凡琐碎的故事。在缓缓流动的时间里,幼儿教师用爱和耐心滋润着孩子们贫瘠的心灵。孩子也更快乐,更有安全感。这些老师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怀的缺失。
这些幼师展示十八般武艺:因地制宜,开展9年级让孩子认识植物;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开展亲子互动活动;有的老师会把苗绣、苗鼓、苗歌编成歌曲来教...在湖南古丈,老师们将苗绣、苗鼓、苗歌等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这里的孩子都会唱苗歌,还会一些苗鼓。
小果在齐家堡幼儿园收集废弃的纸箱、瓶子和罐子来制作教具。如果没有课桌,尽量找小学淘汰的废弃课桌。锯完桌子后,孩子们手工制作的课桌上铺上了塑料桌布。
“正是因为有了幼师的付出和坚持,农村的孩子才有了进步,这一点一滴的进步,真的影响了孩子们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好地帮助他们坚持学前教育事业,将农村学前教育扩展到其他欠发达地区,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乡村振兴将得到真正的保障。”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小果所在的青海省乐都区实施10幼儿园项目的孩子们进行了评估。瑞文智力测验结果显示,山村幼儿园儿童的智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好的心理韧性,能更好地应对挫折。卢迈说:“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孩子将来有反社会的行为。与其以后工作,不如现在给他们更多的爱。这些任务都是通过幼儿教师来完成的。"
同样是在乐都区,从初中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山村幼儿园帮助了40%以上的孩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地试点县三年学前普及率达到90%。
十年过去了。目前,已经不再年轻的小果已经结婚生子,从一个小女孩成为了孩子的母亲。而且她做母亲的经历越多,就越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在她看来,也许青春终将逝去,但也可以成为永恒。多年的风雨磨砺,赋予了她一份责任,也让她更加通透。
现在,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的环境早已不同于小果“受惊”时的样子,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基金会、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山区的幼儿园越来越好,明亮宽敞的教室设备齐全。基础设施齐全:有书桌、书柜、电视和各种教具。还有给孩子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的营养品……”小果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政府都重视学前教育。在山村幼儿园早期试点县,我们明显感觉到基础设施、教师待遇、培训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金芳说,许多山村幼儿园的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当地试点县几乎实现了项目的全面覆盖和推广,三年学前普及率达到90%,提前实现了“十四五”2025年的目标。
教育部2021印发的《学前教育“十五”发展促进行动计划》中要求,到2025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幼儿比例达到50%以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性强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目前,金芳介绍,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村一园”计划的启发,除试点县外,包括云贵甘三省在内的各地都提出了“一村一园一村一孩”的口号。
建立一个长期的投资机制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可以坐校车或者寄宿去乡镇的学校上学,但是非义务教育阶段3-6岁的孩子还是太小了。无论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还是经济负担来看,长途旅行或乘坐校车与家人分离寄宿都不理想。”金芳说,因此,还是要解决学前教育进村的问题。
尽管在政府的努力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诸多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学前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卢迈认为,我国对学前教育的经济投入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国外学前教育的经济投入比例和人均支出分别是我国的2倍和8倍,山村幼师工资普遍不高。“山村幼儿教师月薪大多在2000-2500元之间。24个试点县中,只有3个县得到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其他试点县的幼儿教师工资仅由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鲁迈说。
针对这种情况,路麦建议关爱农村幼儿教师,希望基金会募捐,年底给老师颁奖;继续增加学前教育支出,目前占GDP 0.42%的投入仍显不足;国家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向农村、原欠发达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把村级学前教育列为专项,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一样,按人头投入;用好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长期跟踪采访“一村一园”计划的媒体人认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儿童发展项目是中国整个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人的发展权利、机会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政府部门在早教领域的投入仍然不足。希望未来在农村学前教育和早期育儿方面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的投入机制,不仅仅是依靠志愿者的积极性,还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机制。
“从2010开始,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学前教育,并向农村倾斜,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宋英权表示,中央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同时投入方式也需要改进,比如对农村儿童营养健康的投入,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这些问题需要跨部门协同努力、整合资源来解决。
11年如一眨眼。对于小果来说,从一开始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不愿送孩子上幼儿园,到社会各界对幼儿园角色的认可,真的很不容易。这些年来,很多和小果一起来的早教老师都走了,但也有很多像她一样留了下来。他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也守护着山区孩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世界未来的希望,人类未来的希望,”小果说。未来,她和同事们依然会坚守初衷,用真心守护这些孩子。
作者:徐辉
值班编辑:于君如责任编辑:张学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