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胎教的三大误区
胎教妈妈对胎教的误解,现在大部分人都比较重视成都的胎教。胎教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宝宝的必修课,但是胎教不当会对胎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快来了解一下准妈妈胎教的误区吧。
准妈妈胎教三大误区早教1误区一:胎教越早实施越好。
科学研究表明,胎儿大脑的基本结构只能在6、7个月时具备,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只能在8个月时呈现。只有这样,大脑皮层区域才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来指挥胎儿的听觉、嗅觉、发音等器官的活动,才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才有可能对胎儿进行相应的规律性教育。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胎儿心理发育的过程。
根据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胎儿大约需要8个月才能具备听觉记忆和其他功能。因此,胎儿可以在妊娠末期接受文字、音乐等外界刺激并获得经验,而这种经验可以维持到出生后并对其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所以,胎儿在妊娠后期是可以有效学习的。胎教的最佳时间应该是8个月后。
误区二:靠视听资料就能做好胎教。
有些准妈妈认为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来进行胎教。其实并不是。西方心理学家已经证实,胎儿更喜欢言语而不是非言语,母亲的声音而不是陌生人的声音,母语而不是另一种语言,熟悉的言语刺激而不是不熟悉的。
因此,在胎教内容中运用以下方法,会使胎教更加科学有效:
第一,母亲的语言刺激
胎儿喜欢听妈妈的声音“母语”多于其他人的声音,更喜欢听妈妈的话,特点是语速慢、声音高、高度夸张,起伏强烈。
所以,母亲是胎儿最好的语言老师,胎儿听到最多的就是母亲的语言。它的节奏、语调、语速、词汇量都是胎儿对语言的最初感知。母亲应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最好在日常活动中以“母语”的形式与胎儿交流。
第二,经常阅读(童话或诗歌)。
让准妈妈在最后6周每天大声朗读一个固定的儿童故事。出生后,当母亲和陌生人都阅读这个故事时,婴儿会表现出识别反应。说明胎儿对胎儿时期经历的特定听觉体验进行加工和记忆,表现出对一些熟悉的听觉刺激的偏好。
所以在固定的环境和时间里读几篇童话、美文等固定的文章,再配上风格相近的音乐,有助于刺激胎儿的记忆。而且,胎儿更喜欢听男中音。因此,在语言胎教中,父亲也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根据夫妻双方的兴趣,他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唐诗宋词或诗经古训,配合古筝等中国古典音乐读给胎儿听。
第三,音乐胎教。
关于如何进行音乐胎教的方法有很多,就不赘述了。百分比网胎教频道提醒您,不同时期要使用不同的胎教音乐。
误区三:随时随地做胎教。
胎教的实施应遵循胎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能随意进行。
第一,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数量。观察和了解胎儿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在胎儿苏醒时进行胎教,每次不超过20分钟;
第二,规律性。每天都要进行规律的胎教,让胎儿形成规律生活的习惯,也有利于出生后的识别,为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倾情。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感情的胎教,胎儿是不会接受的。
综上所述,在胎教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这三个错误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胎教。
准妈妈胎教的三大误区2某医院院长说,很多孕妈妈对音乐胎教有很多误区,比如误以为胎教音乐就是古典音乐。她说,音乐胎教远不是玩乐器、培养兴趣那么简单。它通过塑造婴儿的情绪来促进他们的智力。
误区1:听胎教音乐可以“同时做两件事”。
怀上宝宝后,每天按时听歌成了肖女士的“必修课”。但是因为对音乐不感兴趣,她在听音乐的时候总喜欢做点别的,或者看杂志,看电视,或者在厨房里忙活,纯粹用胎教音乐作为日常活动的背景音乐。
对此,育儿专家表示,孕妇这样听音乐,并不能起到良好的胎教作用。真正的胎教音乐是给肚子里的宝宝听的,你的感知就是宝宝的感知,这才是胎教音乐会的真谛。听胎教音乐时,“一心二用”是无效的。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听,才能传达给宝宝。
误区二:所有古典音乐都适合胎教。
怀孕三个月的陆女士,胎教音乐里收录了各种世界名曲,从贝多芬到莫札特,从蓝色多瑙河到朱良。只要她觉得好的古典音乐对宝宝好,她就觉得对宝宝好,一有时间就反复听。
专家表示,陆女士的做法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胎教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经过医学和声学测量,符合听觉生理要求的音乐,在频率、节奏、力度、频响范围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对于孕妇和婴儿来说,最好听轻柔舒缓的音乐。
误区三:胎教音乐听得越多越好。
郑女士和很多孕妇一样,认为宝宝听的胎教音乐越多,声音越大越好。她经常把音乐播放器直接贴在肚子上让宝宝自己听音乐,有时还会打开电脑、IPAD、手机播放音乐。整个房间都是“有节奏”的,每天重复五六次。
对此,专家不以为然,无论是音量还是听的时长都要适度。如果听的次数太多时间太长,可能会对孕妇和婴儿造成疲劳,而音量过大则会损害胎儿的大脑和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