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学教育综述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发端是在清末民初。以章太炎、刘为代表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的文化群体。65438年至0905年,受日本明治维新后三宅佑之、河智崇刚提出的“保存国粹,强国兴学”思想的影响,刘、、、在沪发起成立了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学保存学会”,并很快出版了《国学杂志》,成立了国学研究会、图书馆和中国国光学会。1906年,章太炎来到日本。在东京举行的留学生大会上,他号召人们“用国粹激发天性,弘扬爱国主义”,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破坏现有社会秩序的反清革命结合起来。在他的活动之后,“汉学研究会”和“汉学振兴会”相继在东京成立。他还利用自己编辑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优势,改变编辑方针,使之成为一份深奥的国学刊物。当时东京和上海是国粹活动的两大中心。

国粹派主张保存国粹,基于国粹是立国之本的认识,保存国粹可以保国救国。于是,他们定义“国粹”,从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地域的有机联系中发掘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国粹派虽然对“国粹”有不同的具体定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蕴含在古代的法规制度和文学遗产中。因此,他们致力于经典的训诂、历史典籍的考证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并将此视为等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希望以中国“古学”的复兴为起点,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国粹派虽然提倡国粹,维护传统,但并没有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自省意识。他们把中国文化区分为“国学”和“国君学”,认为“国学”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传统、民族主义、民主自由;“薛军”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名利和严格教育,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他们对“薛军”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们还改善了自汉代以来被压制和排斥的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以打破人们对儒家的尊崇和对孔子的迷信。

不仅要反思中国文化,还要反思西方文化的精髓。在他们看来,西方文化虽然取得了征服自然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物质文明”,但其功利的态度导致了社会进化、工业化和文化价值观与道德理性的矛盾,造成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割裂,造成了物质享受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痛苦。这与中国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在物质享受上不如西方人,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