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发展百科全书
智力开发百科全书,智力开发是许多父母都关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智力开发的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拓展想象力。以下是智力发展百科全书。
智力开发百科全书1《智力开发百科全书》是一本关于青少年儿童智力开发的百科全书,是打开智力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云飞和魏广珍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宝贝”,比如加深观察、锻炼思维、灵活大脑、考察视力、提高判断力等。相信看完这本智力开发的百科全书,平静的大脑一定会激起涟漪,变得更加聪明!
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发展?
甲之珍馐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们当时住的小区里,两个相邻的女孩,都是三四岁左右,都在一家钢琴艺术幼儿园上学,穿着整齐干净,坐在花园的石凳旁,拿出各种颜色的纸和铅笔,认真地写着。
他们面前耀眼的白纸在苗圃草坪上郁郁葱葱的绿树映衬下格外显眼。
一个女孩是中德混血。她的父亲坐在她旁边,一丝不苟地教她写德语单词。爸爸不盯着她看的时候,她就忍不住在纸上画画。她只有四岁,正处于画圈圈的阶段,但她的父亲禁止她乱涂乱画,并要求她用适当的方式写德文。
结果这个只会画圈圈的小姑娘,不得不一个一个写了一大堆外国字。
别人看到这一幕,可能会感叹:这孩子多努力啊!多聪明啊!这么小就能写了!
而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是感慨万分:这孩子多可怜啊!刚开始画圈,她就要写字,发展已经严重扭曲。这位父亲为什么这么着急?她七八岁的时候也能学会这些字!
还有我自己的两个“野孩子”?他们只知道享受自然,摘树叶,看草,找虫子,围着喷泉跑...
之后不久,一天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路过我们俗称“潮白”的店。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上面的八个字是什么?”
“北京朝阳商业大厦。”
我看完才发现真的是八个字。当时我就惊呆了:这个小姑娘怎么一眼就知道是八字?
那时候女儿经历了一个所谓的“识字敏感期”,每个字都要问读什么,认认真真的学字母表。我只回答了她的问题,没有趁热打铁给她上课。她也对数字感兴趣。据另一个孩子的家长说,我女儿在数自己和孩子有多少块糖果的时候,甚至还算出了进位加法。
在此之前,网上有一场激战,“闪牌”与“不闪”之争。一个闪存卡的坚定支持者,在炫耀闪存卡的辉煌成就时,举了他们5岁儿子的例子,说他数桌子上的物品(我忘了是什么了,比如棋子),不是一个一个数,而是默默地看着。
呵呵,女儿这次不亚于那个小哥哥。
家长们坚信儿子能记住数字是因为闪存卡,而我坚信女儿的现象是我懒惰的结果。
所以胡萝卜和蔬菜各有各的味道。他们继续炫耀自己,而我继续偷懒。
十几年后回想起来,我的懒惰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业。我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华德福学校毕业,被美国排名前30的文理学院录取。女儿四年级之前没有做任何作业。目前,她就读于美国公立高中。十年级结束时,她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上了全校尖子生的荣誉榜,被推荐参加了十一年级的英语和中文AP课程,历史荣誉课程和高等数学课。不做虎妈养学霸估计不是小概率事件。
“早教”这个词很流行,但最终,
什么是早教?
“早教”就是“早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幼儿保育和教育办公室的定义,幼儿教育的时间范围是从出生到8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经验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
在我看来,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早期教育备受关注,是因为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证实,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尤其是0-3岁,虽然孩子还没有永久记忆,也很少有成年人能用文字复述这个阶段的记忆,但心理学家一致承认,这个阶段的经历是最关键的。
总结一下,孩子的发展由身体、情感、思维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领域相辅相成。只有均衡发展,达到和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出生到7岁,发育身体就像给房子打地基;
7~14岁,发展情绪就像给房子砌墙;
14~21岁,开发思维就像盖屋顶。
这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没有基础就建不了墙,没有打好基础就建不了屋顶。不按顺序来,房子就塌了;就算勉强支撑几年,早晚也要垮。里面的居住者(人的自我)也会很不舒服。
早教=开发智力?还是提前学习?
一些技巧呢?
把早教等同于开发智力是一种非常片面和偏颇的认识,而且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智力开发往往有很多误解,尤其是把智力开发误解为提前学习一些技能。孩子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凡事一次来”。把大量所谓的“知识”提前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只是机械地记忆),不仅会导致孩子的头脑和灵魂严重消化不良,还会阻碍孩子真正的智力发展。
多年前,我有机会和三位从事教育的朋友一起观看了一场非凡记忆、杜曼闪卡、识字卡、珠心算的演示表演。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虽然之前听说过这些技术,也没有真正见过它们的“成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都打着“智力开发”的旗号。看完表演,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活动其实并不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那些念念不忘(国旗)、选牌、读书、做心算的,都不是真正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在利用人类童年的一些特点进行哗众取宠的表演,让父母赚点虚荣心。它们没有任何长远的好处,反而会损害孩子的正常发育。
现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一针见血:“闪存卡不是教育工具,而是商品!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反而会害了孩子。”
儿子3岁左右的时候,曾经认识100个国家的国旗。这是他当时的执念,我们也没当回事。很多孩子都有这个“本事”,但是不能持久,长大了就忘了。只是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的记忆力远胜于成人,是智力超群的证明。
但是,记忆力远不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重要因素。相机式的记忆对一个人的智力意义不大。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需要靠记忆来储存知识,所以人们才会看重记忆。但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把脑力当成存储卡或者记忆棒了。
儿童(也是人类)真正的智力活动是探索、体验、观察、发现、联想、反复实验(尝试→失败→再试)、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和创造。也就是说,孩子正常的日常活动,尤其是自由玩耍和生活管理,已经在发展孩子的智力,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孩子的亲身经历对其认知的重要性的原因。坐下来训练抽认卡和学习,而不是开发智力,会让孩子“变笨”。
虽然我反对过早开发智力,但那天我看到的“演示表演”并不是儿童智力的开发。所谓的超常表现,不过是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如果真的有人开发智力,结果永远不会是超强的记忆力,而是这个孩子要有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解决方案,创新的发明,独特的创造。
智力=独特的思维和创造
有一年,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巴学园培训家长的时候,放了一段我家的视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坐在高脚椅上,拿了一个牛油果,没有削。画外音听到孩子父亲说,不!(不行,不能那样吃),一直说不行.但是孩子还在嚼。下一个场景,鳄梨不见了。他的小桌子上有一块饼干。他把它捡起来,放在嘴里摩擦。看来他想吃了它。这时画外音听到他爸爸说,对!(吃这个)随后的场景是:儿子看着父亲,伸着胳膊,松开手,饼干掉在了地上。
才一岁多的孩子,大人管不了!“你不能告诉我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得亲自来一探究竟!”估计要不是他爸当时答应了,他就把嘴里的饼干吃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一岁的孩子来说,牛油果不能吃,饼干可以吃。他自己发现的。他不想盲目听从父亲的建议——“别告诉我!我自己来!”这个经历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不能过早给孩子现成的东西,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专属智慧。
大李还喜欢放我们家的另一段视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也是坐在小高椅上,试着吃曲通粉(一种短小的面食)。小女孩用勺子盛了一个,想往嘴里送,但是勺子的柄太长,面条掉了下来。小女孩又试了几次,但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她一只手把祛痛粉放到嘴边,另一只手盖住勺子,祛痛粉成功进入嘴里!
每次放映,大李都会向观众解释:“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我们看到了儿童智力的发展。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米兰达终于有了突破,有了新的想法,让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孩子要在各种经历中积累经验,逐渐相信自己的判断。你可能会想:“我教他1+1 = 2,多简单啊!他在两秒钟内就知道了;如果他找到1+1 = 2,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但这“漫长的时间”是宝贵的。哪些事情,如果是他自己想出来的,给他的感觉很棒。他会知道——“无论怎样,我都能形成自己的判断,我能解决任何问题,我能掌握任何知识。”因为我自己做了那么多事,找了那么多理由!"
有家长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的孩子3岁就认识了几千个字,会读会说外语,会弹钢琴。。。我列了一堆“技巧”。有家长给我打电话问我:“你觉得小武怎么样?看这位妈妈多牛逼!别的妈妈都觉得她们特别蠢。”我回答,是的,我看到家长了。我没看到孩子在哪里。这都要感谢爸爸妈妈——我牛逼,我牛逼,我牛逼——可是我没有看到孩子在哪里,孩子走丢了,孩子淹死在父母说不清的陷阱里。
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很聪明,什么都懂。后来你可能会发现,他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能打破常规,不能创新,只能背诵。事实上,他只是记住了一堆符号。大人让他读什么他就读什么,大人让他读什么他就背什么。什么都不是他自己的,认知能力也没有发展起来。他只是一个塞满东西的小袋子。
真正的智力活动,意味着独特的思考和创造,绝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
锻炼塑造智力。
闪存卡和识字卡从业者说,孩子通过视觉学习;很多家长急于让孩子读书写字,也误以为孩子只有“看到”东西才能学会。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十二种感官。我们如何仅仅通过一种感觉来学习?上帝疯了吗?愚蠢到在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学习中,浪费大部分感官,只依靠视觉?(这让天生的盲人都觉得别扭!他们都不能学习吗?)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运动。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思维和运动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思维只有在身体活跃时才能发生。当身体休息时,头脑会进入睡眠状态。在给一个儿童健身俱乐部做演讲的时候,我调侃道:“不运动的孩子跟素食主义者差不多。”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样,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坐在那里看书听讲,而是去做。早在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们就对这一点耳熟能详,现代脑科学研究也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想做任何重要的决定,你最好出去走走,而不是只是坐在那里苦苦思索。另外,倒着走更好,更清晰。)
儿童发展的第一套感官不是视觉,而是触觉、生命、自我运动和平衡。这些被称为基本感觉/身体感觉/内在感觉。它们的作用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生命的存在,自己身体的大小和边界,自己的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饥、渴、累、病),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自己的身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关于儿童的感官发展,需要一部浩如烟海的巨著来解释清楚,但是仅仅看到上面的说法,你是不是已经觉得“孩子好忙啊?”的确,学龄前的孩子很忙,打基础,哪里有闲暇精力进行早期和额外的开发?这些基本感觉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基本感觉发展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孩子上学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掌握自己的身体。只有掌握了身体,才能开发智力。大多数学习障碍儿童在身体感觉和平衡方面存在问题;为了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他们需要先做一系列的身体锻炼,让他们的身体自由,认知顺畅。
因为——身体运动是无形思维,数学思维是内在运动。通过运动,身体将全方位的感官感受传递到大脑,逐渐形成影像。学龄前儿童的形象思维正在发展和不成熟,直到学龄才有真正的形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萌发更晚,到12 ~ 14岁。让学龄前的孩子进行抽象思维,就是在透支他们的生命。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
像抽认卡这样的把戏,并不能真正开发孩子的智力。实际上,他们把孩子的心理活动(而且是非常狭隘的活动)和他们的感官体验分开了,也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的感觉分开了,孩子无法和真实的自己建立联系,这是很可怕的。孩子在大人的控制下,被动接受刺激和灌输,无法形成自己的内在知识。说白了,孩子就像训练出来的动物,个体生命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这样的孩子在自我发展上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碍,引发一系列的身心问题。
一些给孩子进行早期识字训练的家长声称,5岁的孩子可以在一天内读完一本654.38+万字的书。不知道哪本6.5438亿字的书适合5岁孩子看?如果是大人的书,孩子看不懂阅读内容,只是往脑子里塞了一堆乱码。就算她模模糊糊的知道一些事情,提前进入大人的世界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幼儿通过一些强化训练的“超常”表现,只是为了炫耀父母的资本,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我们看着那天“示范表演”中被展示的孩子们,心里很难过。还是那句话,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要好好珍惜,好好对待。
幼儿班这么红火,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目前市面上流行很多似是而非的早教理论,比如右脑开发、早读等。,利用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制造一些立竿见影的后果,让不懂的家长蜂拥而至。
探究早教班的可取之处,或许是为了给独生子女和他的父母营造一个相互交流的集体氛围。孩子“学”什么是次要的,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获得社会规范才是主要的。
但很多早教班的立足点是满足家长的炫耀和攀比心理,给孩子提前施加学习压力,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弊大于利。我们成年人对待孩子一定要谨慎,不要提前透支孩子的生命能量,不要狂妄地发展。
事实上,根据脑科学研究,儿童的脑细胞数量在学龄时已经增长。但就大脑发育而言,其依据远非脑细胞数量——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情绪发育对大脑发育有决定性影响,其发育要到青春期才能完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只注重所谓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身体和情感的成长,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所以,当家长决定选择一个早教项目(或早教项目)时,首先要认真思考:我的孩子会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任何捷径都是有代价的,过度的智力开发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
更本质的问题是,开发孩子大脑的目的是什么?让他变聪明,然后找个好工作,积累更多财富?众所周知,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有能力相信自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取决于他的知识储备;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是否懂得创造和享受幸福,而不是他拥有多少车、房子和名牌。而这些能力都是童年打下的。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玩耍,童年的快乐回忆,呵护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笔让他受益终身的财富。
早教要注意哪些方面?
父母需要记住四个字:亲子关系。早期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儿童社会化,即儿童利用最初几年建立自我概念,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建立“自我世界”关系的重要渠道是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孩子通过与父母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行为、认识智力,获得与他人建立持久关系的能力。这是孩子人生的基石,为以后的育儿和教学做铺垫。
家长需要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孩子。从母乳喂养开始,他们就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饮食,自己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入了解孩子的天性,同时让孩子对父母建立起至高无上的信任。白天带孩子在大自然中奔跑、玩耍、取乐,和孩子一起发现、享受、创造美;晚上陪孩子睡觉,抚摸他们,唱歌,讲故事。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认真倾听,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无论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和期望,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么小的孩子学习不是靠说教,而是靠模仿。
要想利用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就要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满美好的东西——故事、运动、艺术、音乐、动物、植物、自然等等,让他们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他无条件接纳自己,从容应对生活的挑战。
智力开发百科全书2智力开发的起点
智力开发一直是早教中家长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把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智力发展的起点是最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忙着训练语言能力,希望孩子能尽快奇迹般地开口说话。然而,无论家长如何努力,大多数宝宝在一岁后就会说话,但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有一个比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智力训练项目,那就是感觉运动能力的训练。
强调婴幼儿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让孩子多听多看,发展身体锻炼水平。这些培训项目只是作为手段和途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运动和操作对象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婴儿喜欢抓东西和扔东西。有些家长觉得抓东西、扔东西不卫生,很讨厌,就都禁止了,殊不知这已经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开发智力、增长智慧的好机会。因为,孩子抓住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玩具和物品,还有触觉、视觉、味觉相结合的感受和体验。扔东西对宝宝来说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过程。投掷物体不仅需要大脑和手的协调运动,还需要主客体的分离,物体下落的轨迹,落地的距离和声音,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和学习到许多长期被成年人忽视但对婴儿来说极其新奇的新奇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也可以了解到我们自身的身体运动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智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它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内容。在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思维结构的突然变化。我们鼓励婴幼儿参与直接接触自然物体的实践活动,是因为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探索活动,这与成人通过语言传播知识的学习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的概念成立。前者真的是通过活跃的思维和亲身的体验,经过大脑的运作。而后者则是间接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的,而主动思考又必须建立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而参与的动力来自于好奇心这种心理力量。因此,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早期智力开发中极其重要的基本内容。中国的父母一直不太注意如何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大人已经习惯了把孩子当成被动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这是早期智育的一大误区。
智力开发百科3儿童的智力开发是有讲究的。
婴儿脑潜能的开发主要在4岁之前,后期教育更多的是增加知识和学习技能。
从人脑的发育过程来看,脑细胞在胚胎期形成,脑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髓鞘形成的过程是从胚胎晚期到4岁,称为大脑的快速发育阶段,可塑性好。特别是在胚胎后期和脑细胞生长、分工的半年内,其可塑性更好。
此时的教育(主要是外界信息刺激)不仅仅是知识增长,更重要的是促进大脑发育,为以后的教育打下物质基础。因此,医学专家认为,大脑潜能的开发主要在4岁之前,而4岁之后的教育更多的是增加知识和学习技能。
人脑的发育确实有一定的规律和过程。临床研究证明,3个月婴儿的视觉细胞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视觉可以集中在一个物体上,并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7、8个月时,大脑海马体的记忆细胞也发育到一定程度,开始具有记忆功能。
如果忽视这些宝宝的发育,不加强他们的发育,这些功能就会被削弱或淡化,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智力发育水平。早期发展的重要性还有一个著名的证明:二战期间,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数月,这座城市的幼儿园只能喂饱没有任何教育的孩子。后来经过检测,这些孩子的智力明显偏低。
如何开发大脑?它应该随时间而变化。如果在胎教中使用优美的音乐,孕妇的生活环境要舒适,保持良好的心情,对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有利。出生后的哺乳、拥抱、抚摸、语言甚至五颜六色的玩具也是很好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
美国医生Dimpre等人倡导的被动爬行模式是,婴儿通过一定次数的被动爬行训练(150-250次/周期,每天5-6次),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半被动爬行训练,再过渡到主动爬行和越障。因为爬行需要四肢和大脑的充分协调,是一种非常好的外界信息刺激,最适合不会爬行的婴幼儿,对开发其智力有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