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好沟通的早期教育
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孩子找到做错事的原因。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在担心的事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亲子间更好沟通的早教。
家长和孩子沟通比较好的早教1,因为不听而沟通失败。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父母说:“孩子越大,离我们越远,也不会和我们说话,更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我说了所有的好话,做了所有的好事,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他还是一意孤行。”而孩子也有他们的烦恼——开心的时候和好朋友分享,委屈的时候和朋友倾诉,因为和父母倾诉是没有用的。
亲子沟通,在一些家庭里是这样的:父母说的多,听孩子说的少;父母得出的结论比孩子多,孩子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如意算盘更多,孩子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孩子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习惯性抑郁,和父母说实话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亲子关系疏远。有的孩子甚至觉得父母很恐怖,不讲道理,有的甚至想尽快离开家。
听力损失的多种原因
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听话。
许多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听话。什么叫听话?长辈说的就是他们做的。父母还没有从内心认可亲子沟通是相互的,觉得让孩子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某种意义上降低了父母的尊严。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双向沟通是理论,孩子是我的,怎么教育是我的事,我关心的是怎么让孩子听话。”也有家长说:“孩子说的、想的都不靠谱,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听。”相当比例的父亲因为工作、社交活动、社会地位的繁忙,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另外,在个别家长的心目中,还存在着“树性直”的观念,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必那么拘谨,因为觉得没有沟通就没有大架子。
父母和孩子都有“障碍”
家长和孩子在亲子沟通上有困难。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复杂,想法太多,和他们沟通太难。还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与孩子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语言相通的越来越少,于是干脆减少与孩子的交流,每天只用三两句话谈论生活和日常生活;有些家长担心与孩子沟通不畅,干脆不正面对抗,以免因冲突恶化亲子关系。试想,在这样的心态下,父母怎么可能把孩子当“一个人”,把孩子每天经历的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去关心、陪伴、理解、体验呢?你怎么能听呢?
给孩子带来的困扰是,害怕父母没兴趣听,甚至认为自己感情太肤浅,想法太幼稚,做法不成熟;怕父母不相信自己,即使有烦恼也不当真;怕沟通效果不好,不仅会被父母理解,还会耽误时间,影响和父母的关系。
作业也是一个因素。
忙碌的父母和忙碌的孩子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真实特征。家里人都在抱怨:生活这么忙,怎么能特别注意彼此的交流呢?作业还没写完,还要去培训班,还有好多家务要做...所以,有些孩子和家长有话要说,却没有时间说出来。晚上回到家,他们经常各奔东西。
用倾听来表达父母的爱。
沟通不全是说,说,说。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家长要打开和拓宽亲子沟通的渠道,让孩子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用担心被拒绝。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感到沮丧或悲伤时,倾听可以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激动的情绪。
爱孩子的父母要勇敢智慧,敢于打破自己的枷锁,善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主动接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设身处地地去揣摩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指望孩子永远听话,等着孩子也跟着听话。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你只能“陪”孩子度过苦日子,却永远无法为他解决问题。父母的信任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要成功地倾听孩子,父母要有“倾听”孩子的欲望。如果你很忙或者很无聊,那就改天吧;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真诚接受孩子的不同意见。
父母不要忘记倾听。他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想法,这样父母才能和孩子很好的沟通,更好的教育孩子。
亲子沟通更好的早期教育2亲子沟通有三种方式。
良好的沟通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药。如何与孩子沟通?一般情况下,父母很少和孩子沟通,大多是命令或者训斥。这些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以下三种沟通方式只能让你和孩子渐行渐远,家长要避免。
(一)责备责备沟通
“哎哟!瞧,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整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仆人!”
“你玩够了!你不写作业,我看你什么时候能成人!”
“看你那乱七八糟的桌子,收拾不干净!”……
这些句子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指责和抱怨。指责与埋怨的沟通往往会形成一个“家庭相互指责的黑三角”:在这样的“黑三角”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抱怨中不欢而散,问题到最后也没有真正解决,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事件。下雨天扛稻草更重。越是悬而未决的家庭事件,家庭生活就越压抑或紧张,危险也就越多。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的人要么会顺从它,要么会叛逆好斗,这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极为不利。
(二)适应讨好型沟通
“哎哟!妈妈不知道你不喜欢这道菜,所以会尽量少吃。您想吃什么?我明天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指南针是给小学生用的?不好意思,我明天再买。”……
爱孩子,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能承担自己责任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讨好。一个在交往中迁就逢迎的家庭,看似和蔼可亲,但缺少了一份家庭成员间真挚的爱,就会养成依赖与固执、软弱与任性等不良人格特征。另外,这种沟通并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沟通,而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作用的沟通。
在这种迁就的沟通模式下,孩子更容易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就很少迁就父母。而这种交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主要表现在直系和家庭内部,孩子往往是家庭外的迁就者;孩子成年后,很可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迁就讨好的小家庭,生活在一个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