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早教中班

有人认为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其实孩子就是一张有底色的白纸。

那个背景色是我们的基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先天因素,但环境和熏陶会激发孩子基因中好或坏的一面。

人不是生来就是恶魔,而是恶魔在被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无休止地放纵或忽视后,逐渐在自己内心黑暗的角落开出邪恶的花朵,吞噬自己的内心和他人。

2017 12,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13岁的袁某持刀将43岁的母亲陈某杀害。这个孩子究竟为什么要选择杀死自己的母亲?

官方报道说,他怨恨母亲的严厉管教,但实际上,袁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从来没有教过他。他从未停止吸烟和偷窃,他的孩子缺乏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当他十几岁时,他的母亲开始和他住在一起。想制止孩子不良行为的母亲开始发现孩子缺乏管教,分不清是非。他就像一个野孩子,适应了溺爱的育儿方式。当管教开始变得严厉时,他选择了杀死自己的母亲。

这个孩子缺乏后天的教养。

「科学育儿」科学吗?

教育缺失会让人误入歧途,每个家长都会选择科学育儿。当“科学育儿”成为这个时代每个父母的选择,我有时会想,什么是科学育儿?科学育儿是否被片面理解扭曲。

热门育儿文章说要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所以有人指责孩子遇到问题就哭;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说,父母被告知要锻炼孩子延迟享受的能力,于是有人把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放在面前,不让孩子吃;

早教机构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不好,所以有人逼着孩子坐凳子看书,逼着孩子见大人小孩打招呼...

这一切,真的是科学育儿吗?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半夜训斥孩子作业的视频。噪音大到干扰了整个小区,小区居民已经习以为常。

还看到一个妈妈让5岁的女儿数数,但是孩子总是数不全。母亲坚持要孩子数对,孩子哭着数错了,让人心疼...

这样的视频和新闻现在似乎已经习惯了。父母认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完成作业,学会数数。

但其实这些东西会深深伤害亲子关系。世间一切关系都可以一刀斩断,唯有亲情是锁链锻造的,我们一辈子都难以逃脱血缘的羁绊。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一辈子都被童年治愈。豆瓣曾经有个群叫“父母是恶的”,谁会料到自己的孩子会这么讨厌自己的父母。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真的可以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吗?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懂事,但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一直保持聪明懂事,一直听从大人的指令,恐怕也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真正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受不等于纵容。接纳,就是能够真实的看到别人,及时的帮助别人。放纵就是一味的忽视和回避问题。

当我们能够接受孩子真实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们的愤怒、嫉妒、焦虑和委屈时,孩子的情绪必然会有出口。否则体内的负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爆发,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

不要被孩子真实的样子吓到,不要被自己真实的样子吓到,不要梦想得到一个完美的孩子,也不要梦想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

我们只需要做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父母,一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安全港湾,一个接纳孩子情绪的蓄水池。

学会接纳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接纳自己。我们不需要肯定自己。我们只需要在生活中与自己和解,成为一个情绪稳定,及时给予孩子帮助的成年人。

当孩子遇到事情哭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指责他们软弱,而是给他擦眼泪,抱抱他,等他冷静下来再告诉我们原因。

可能是被别的孩子欺负了,那我们就需要告诉孩子如何用气势把对方拖住,在家练好基本的防御措施,让孩子下次能保护好自己。

也许他们哭是因为做不到能力之外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孩子最近的发展区域,让他们逐渐达到自己的目标。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可能不是孩子延迟享受的能力,而是为什么那些孩子有延迟享受的能力。我们知道在这个实验中信任实验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吗?

早教机构的老师都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内向,但也许那些老师不知道,注意力分为刺激驱动型注意力和控制型注意力两种,社会性发展分为非社会性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作为养育者,我们应该少一些道听途说,多一些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也需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避免走上科学育儿的歧途。

育儿不仅仅是从微信官方账号那些热门的育儿文章中学习,还要从专业的儿童心理发展书籍或者专业人士写的书籍中寻找适合每个家长的答案。

养孩子的初心,可能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伟大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理解他人,能够幸福健康生活的人。

在外部制度不健全,社会环境可能不够友好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提供一种支持的、温柔的、坚定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父母,而不是总是试图从网络上寻求帮助,甚至走极端的方式。

人性中有黑暗,但如果我们多关心,多支持,多接受,黑暗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