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你还懂什么教育?
“近朱者赤,旁观者清”也是讲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干扰作用。学生不仅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校园小条件的影响,而且这种养成更为立竿见影,其危害性和互动性更高。因此,改善教书育人的自然环境,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关键性和长远的现实意义。在这个研究课题的初期,我们就开始着手改善我们的校园文明建设。
大家利用学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文化艺术、楼梯的走廊文化艺术、浴室的厕所文化、早晨的宫宴文化艺术和课间操中的聚会文化艺术,每时每刻给予最即时有效的规范练习,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基本完成了“校园无闲处,处处育人”的自然环境教书育人现场,彰显了我校的文化建设。
从学校教育来看,重美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扫盲教育已实施多年,但教育意识的提升仍然滞后。有些学校片面强调录取率,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德育,只重视课堂教学中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从家庭教育来看,部分家庭家庭教育意识陈旧,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从社区教育来看,一方面,全社会关注和运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建设的风尚还没有完全产生,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消极态度还很多。
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思想意识、内容与方式、队伍管理、预算与资金投入、各项政策等领域,还有许多与新时代规定不清的地方。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三者缺一不可,紧密联系,和谐统一。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缺一不可,就像土层中的氮、磷、钾三大元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三者要紧密联系,彼此和谐,核心理念要共同演绎,方式要兼容,要经常沟通,密切合作。杰出的普通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构建的“日常生活教育”,以及他的实践活动所倡导的“日常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