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鑫早教中心

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总觉得特别辛苦。因为孩子的“不听话”,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巨大障碍。父母命令、训斥或者温和说教,孩子却不为所动,于是很多父母开始心慌、责骂甚至羞辱,最后让自己和孩子两败俱伤。

1

寻求合作

什么是寻求合作?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听话”,但是注意,这两种说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让孩子听话就是父母居高临下单方面要求孩子,什么样的人才会寻求合作?很明显,地位平等的人通过交流可以达成一件事。

而且两种说法的背后,孩子的形象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眼中的孩子是非理性的,总是被本能的欲望牵着鼻子走,不讲道理,有进取心,所以只能控制。

后者认为孩子可以通情达理,内心有一种想变得更好的愿望,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沟通,达成一种* * *的知识。

注意,你如何看待孩子,孩子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的。

2

如何寻求孩子的合作?

例如,当一个孩子把香蕉皮扔在地上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些话:

“你太不像话了!”

“真是个懒汉!”

“马上捡起来!”

“你不捡起来,我就打你!”

......

当我们使用指责、侮辱、命令和威胁时,孩子通常很难配合。

书中给出了六种有用的方法:

1.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香蕉皮掉地上了。”

2.描述你的感受:“看到厨房地板上的香蕉皮,我很不开心。”

3.给个提示:“香蕉皮很滑。一不小心踩了就摔了,应该扔垃圾桶里。”

4.用一个词表达:“香蕉皮”

6.写个纸条:“水果好吃,能吃的都吃,扔垃圾桶里。”

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为什么自主和自尊如此重要?

自主性是人格的核心,是内在能量的来源。自尊是人发展的基石。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生命之初性本善”、“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之类的观念,都是因为古代圣人认为,人的骨子里都有这两样东西,但有的人保护得好,就会从好继续发展到好,有的人破坏或扭曲就会误入歧途。

可以说,一个孩子行为不端是因为他已经放弃了自己,或者是因为他觉得找不到做自己的力量感,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助、空虚和怨恨。

所以我们在寻求孩子的配合时,要尽量保护好这两点。

这六种方法的具体用途是什么?

?描述你所看到的。

我可以再举两个例子来增加你的理解。

例如: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给他的花浇水,你可以说:“你买的花正在掉叶子。”

这只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尽量不加评论,从而避免指责、抱怨、贬低等攻击性情绪。,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却给他暗示,从而激发了他的自主性。

?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个句型,就是“你好吗?”这就像用手指着别人的头,带有强烈的指责感,而你的描述不一定是客观的,往往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测。

而如果你反而描述你的感受,因为无论你感受到什么,都是事实。把这个事实告诉对方是一种沟通,指责和维护对方的尊严也不是那么明显。

比如孩子刷牙的时候,自来水一直在滴。你可能会说:“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粗心?”

你可以说,“看到这些宝贵的水被浪费掉,我很难过”,而不是描述你的感受。

?暗示

比如“即使慢慢滴,每天也会浪费好几加仑的水。”

这种方法类似于推理,但简明扼要。这也是给自主权发芽的空间。

讲道理是必须的。毕竟孩子还小,很多事情需要跟他解释。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健忘,一次不行,所以很多家长又会说一次,最后变成批评恐吓。我觉得这种情况往往是第一次没有跟孩子解释清楚,孩子没有完全理解造成的。

和孩子讲道理不要太抽象,最好能让孩子看到,感受到。

比如小孩滑滑梯的时候喜欢低着头,很危险,那么怎么告诉他呢?如果只是说“你这样滑下去会伤到头的”,有些孩子可能想象不到危险在哪里,那么你可以给他看一个娃娃,让他直观地看到,让他感受到危险。就算他下次再犯罪,只要你再给他一个暗示,他也会理解的。

?用一个词表达

这是“给个提示”的升级版,不用多说。

我认为这是避免唠叨的好方法。母亲忍不住唠叨,同样的话说了好几遍。孩子们开始可能会听,但后来他们会感到厌烦。我们见不行,就多说话,孩子更烦,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自己控制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从现在开始,每当你想唠叨的时候,把你想说的话浓缩成一个字。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主吧!

也可以和孩子讨论一点小暗号。比如孩子做作业时,总是不由自主地低着头,你可以认同只要你说“头”,就是让他抬起头的意思。

或者在外面玩的时候,只说一句“嘘”就表示让他冷静下来。孩子会很喜欢这个方法的。

?给出一个选择

虽然是要求,但并不强硬。是坚定的温柔,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写一张便条

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是一个平复内心的过程,避免了很多情绪化的表达。孩子在阅读时,内心处于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有利于更深层次的交流。而且口头交流虽然直接,但是说完就没了,写在纸上的话会让人印象更深刻,也能一遍一遍加深记忆和理解。

另外,我想补充两点。

第一,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太细。

管孩子,要区分两件事,一件是孩子自己的事,一件是和别人有关的事。我们应该关注后者。比如孩子在车里大喊大叫,影响到别人,我们一定要管。

孩子想穿什么衣服,想什么时候做作业,想玩什么游戏,想报什么兴趣班,甚至想以后考哪个大学,想学什么专业...都是他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但也要学会放手。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尹建莉老师曾在《好母亲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过一句话:

我们要学会放手,保护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要走一些弯路。从表面上看,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却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成长和独立成长的机会,就像孩子生病往往是锻炼体内正气的好机会。

第二,如果孩子总是无法配合,甚至和父母对着干,很可能是因为你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努力。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屋及乌,喜欢谁就愿意听他的,亲谁就亲谁。很多父母长期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一周甚至几个月、一年才见一次孩子。孩子跟你不熟,很难一起玩。他们怎么可能听话?

与孩子建立密切心理联系最重要的时期是在3岁之前,因为这个时期孩子最依赖他人。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至少应该把握在12岁之前。

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其本质是唤醒孩子自我成就的内在动力。就像我们调整孩子的疾病,本质上是唤醒和帮助孩子的正气,而不是依靠各种疗法。

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疾病调整,更像是一门艺术,不是靠努力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我们的智慧,包括对生活和人性更深刻的理解,放下太多的自我执着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做”和“不做”之间找到平衡。

这六种方法看似简单,却是教育艺术的关键。可以从这里入手,在实践中感悟,让智慧逐渐生根发芽。

关于作者:

我是军哥,从事育儿8年。这就是亲子早教。

擅长幼儿教育指导咨询,儿童成长指导。你的早教问题都会得到解答!

(0-4岁)宝宝,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看微信微信官方账号:(jgzj688)。